依河傍水,是修建城池的主要條件,古今中外概莫如此。通遼建鎮之初,就把鎮基選擇在西遼河畔。西遼河從西、北兩面繞城而過,通遼城宛如西遼河臂彎里的孩子。
西遼河,脾氣時而溫順時而暴躁,令人捉摸不定。水量小時,她靜若處子,河水款款流過河床,滋潤著兩岸肥沃的土地。一旦上游山洪暴發,她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水高浪急,無法遏制。自從通遼建鎮,她時常發威,沖堤毀壩,淹沒良田,甚至大水漫灌城區,致使房倒屋塌,大街上行船。
自從通遼建鎮開始,一直到西遼河上游修建水庫,經歷了多少次洪水考驗,已不可歷數。據資料記載,從1917年到二十世紀末,西遼河水系發生過近二十次大洪水,其中有洪水沖進城里就有多次。
1913年大水進城,小街基房屋倒塌;
1915年一次大洪水。大洪水致使小街基遭受了滅頂之災。
1921年通遼又發生了一次大的洪災,記載說:八月初旬,陰雨連綿,河水下注,以至通遼全縣水全境;
1922年,大水漫灌,遼河、紅河、清河匯聚,一片汪洋,幾十里內一片汪洋;
1924年洪水沖毀城壕進入街鎮,數日未退,造成房屋坍塌
……
在通遼建鎮之初,對西遼河也曾有所考慮。《黃仕福為開放鎮基掣簽招領請備案給奉天都督的呈文》中說到“……查得巴林他拉西北地方平甸一區,南臨大道,西枕遼河,東倚平岡,北憑廣野,地勢高爽,永無水患,而水陸交通之便利,尤為他處所不及”。看起來,黃仕福低估了西遼河的威力。就在小鎮剛剛興建之際,1913年西遼河就來了一個下馬威。這一年夏汛,西遼河水暴漲,很快沖出河道,順通遼鎮西南方向沖進城里。給剛剛建起來的小鎮以沉重的打擊。不過,比起劉振亭私建的小街基,還算幸運得多。
小街基位于通遼鎮東北,是一塊洼地。這從與其一街之隔,后來成為菜農落腳之地的幾個村子名稱就可以知道。隔霍林河大街路北就是北洼子村,往東不遠,就是東洼子村。因此,這次大水使小街基損失慘重,許多房屋被沖倒。一些店鋪、飯棚被迫前往官鎮“由小街基陸續遷往者47家。現小街基店鋪在大鎮基租修房屋,不久即行遷往者尚有10余家。”
這場大水也給黃仕福提出警告,因此于1914年作出修筑城壕之舉。城壕底部寬二十米余米,頂寬十余米,高七八米,全部用黃土夯筑而成,十分牢固。城壕的修筑,有效地抵御了1915年的洪水。但小街基畢竟是僅憑劉振亭一人之力,雖然也修筑了城壕,但修筑草率,不堪一擊。1914年、1915年連續兩次大水,致使小街基損失慘重。據史志記載:1915年西遼河大水,白音太來遭受嚴重水災,小街基全部淹沒,市面經濟蕭條,居民貧困,商鋪房屋寥寥無幾。兩次大水也使小街基發展嚴重受損,商民大多遷至官鎮,從此官鎮日見繁盛。
1921年至1924年,西遼河連續四年爆發洪水,為歷史所罕見!
1921年發生了一次大的洪災,記載說:八月初旬,陰雨連綿,河水下注,以至通遼全縣水淹全境。開魯縣白晝起大霧。8月25日,對面不見人,白天家家戶戶都點起了燈。但是通遼鎮由于有城壕保護,最終沒有受到洪水的侵害。
1922年夏汛,水勢之大歷史罕見,西遼河水決堤而出,淹沒良田,淹沒村莊,很快,北至西遼河,南至紅河,一片汪洋,形成西遼河、清河、紅河三河相會的局面。所幸,通遼城有城壕保護,得以躲過一劫。
1923年,西遼河爆發自1988年以來最大的一場洪水。通遼城壕多處被沖毀,大水進城,但只沖毀部分土房,其余損失不大。
1924年七月,西遼河水再一次發威。這是自1914年通遼修筑城壕以來第五次經受洪水沖刷。當七月份洪水來臨時,上一年被沖毀的城壕還未來得及修補。幾天來,暴雨不斷,雷電交加,全城人都處于恐怖之中。西遼河洪峰一次比一次猛烈,終于在8月4日凌晨5點,從肖家窩堡一帶終于沖出河道,自通遼城西南角橫沖直入,涌入城里。再大水穿城而過,自東北角經北洼子、雙井子歸入西遼河。
這次洪水對通遼城造成的危害是空前的。肖家窩堡、五家子一帶被洪水沖毀堤壩百余丈,水深數丈,洪水過后,幾乎形成了一條新的河道;哈拉乎、白音太來、丁家窩棚一帶農作物全部淹沒。致使清河河水爆漲,8月5日,洪水入城后,各街道洪水橫流,淺處3-4尺,深處6-7尺,整個街路可行木船,火車站附近一片汪洋。大水沖毀房屋無數,僅商鋪被沖毀就達百余間。大水過后,城內淤泥達2-3尺厚。城里如此,作為低洼處的小街基,慘狀更是可想而知。大水過后,通遼周邊餓殍遍地,其狀慘不忍睹!
這次大水,使通遼鎮被迫重新修筑城壕。此次修城壕采用“以工代賑”的辦法,由政府牽頭,商會集資,災民出力。既解了災民之荒,又免了雇工之資,可謂一舉兩得。上述所說大水僅是有代表性的幾次。事實上,西遼河每年都在威脅著通遼城。通遼人每年都要為防汛付出極大的代價。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每到汛期,的單位還要抽調人力物力蹲守在西遼河邊嚴陣以待。
西遼河洪水泛濫,造成災害。歷史上不可歷數。
1948年春汛,剛剛解凍的河水夾著冰排在河道里橫沖直撞,險情不斷,四處告急。由于日為統治時期只顧搜刮資源,不管人民死活,西遼河大堤年久失修,造成多處險工險段。錢家店區黑坨子決口!余糧堡北決口!肖家窩堡決口!馬家窩堡決口!
夏季,西遼河再發洪水,造成通遼城北第一道堤壩決口,洪水涌入城內。縣長王曉天第一個跳入決口處,緊接著,徐英等領導也紛紛跳下去,用樹枝、曹錕、泥土將決口堵住。這次大水還沖毀了剛剛修復的西遼河大橋,沖毀電線。情況十分危急!
解除水患威脅是在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出于對人民群眾生產、生命安全考慮,疏浚河道,興修水利。1949年冬到1950年春,全盟動用十萬民工和部隊,完成土石方1713立方米,修筑險工五十多處,筑堤1263公里。此后,在整個西遼河流域修建水庫90多座,大大減少了西遼河對兩岸的的威脅。如發生在1962年的特大洪水,被稱為200百年一遇。當年7月,老哈河、教來河、孟克河等全面爆發洪水,形勢十分危急。但由于有上游紅山水庫、莫力廟水庫等蓄洪,大大減輕了下游的壓力,通遼城的險情也相對減輕。
遺憾的是,由于人們無休止地攫取西遼河水資源,加上西遼河流域多年少雨、忽視自然環境的保護和無限制地開采地下水源等原因,流淌千古的西遼河不再洶涌咆哮,二十世紀末期斷流,后來常年無水,變成了干河。
西遼河干了,莫力廟水庫干了,西湖水庫干了……,中央電視臺等媒體一次次予以報道,也一次次為人們敲響警鐘。
西遼河,中國北方七大河流之一,滋養了兩岸肥沃的土地和人民,如今已經變成一條沙龍。人們不禁一次次呼喚——
西遼河,魂兮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