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通遼回眸】之五 曾影響了通遼城格局的小人物——劉振亭
轉載
mingyu于 2016/05/19 16:58:27 發布
IP屬地:未知
來源:網絡
作者:瑪拉沁信息網
1904 閱讀
0 評論
0 點贊
11
【老通遼回眸】之五 曾影響了通遼城格局的小人物——劉振亭
顯示
在巴林愛新荒務總辦一般人馬中,有一個叫劉振亭的,他職務不高,卻因為手中握有實權,加上他頭腦機靈,精于算計,在此后的幾年里,可謂出盡了風頭。在巴林愛新荒務總辦,劉振亭最早購買土地,最早開公司經商。后來,他又在老通遼城東一公里處所購得的一塊地皮上(現教育印刷廠一帶)擅自拉街基,蓋房子,儼然城外之城,被稱為“小街基”。他在這里開燒鍋,做生意,致使后來通遼城北側向東延伸,突破了建城之初“五方之地”的限制,從而,也改變了通遼城的格局。其影響,一直到今天仍可見到。
通遼建鎮之初,因這里還是一片大草灘,人煙稀少,交通不便,因此,荒務總辦設在百里之外的遼源州(現吉林省鄭家屯)。鄭家屯開埠較早,1875年(清光緒元年),設置梨樹、康平兩縣,鄭家屯隸屬于康平縣。1880年(清光緒六年),在鄭家屯設立分防主簿。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設遼源州,衙署駐鄭家屯,隸屬于昌圖府。巴林愛新荒當時屬遼源州治下。此時的鄭家屯已是商賈林立的商品集散地。正因為這里經歷過周邊多次放荒,一些嗅覺靈敏的商人對如何利用放荒之機賺錢諳熟于心,輕車熟路。
那么,劉振亭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說起來,他只是荒務總辦的一個收支員。所謂收支員,其權力范圍絕不僅僅是“一收一支”,而是荒務總辦的財務總管一類,手中掌管著隨時收納的大筆現銀。正是這個職務,給了劉振亭迅速發家致富的契機。巴林愛新荒正式“出示招領”,就有了大把的銀錢進賬,精明的劉振亭利用這些公款,轉手盈利,撈取第一桶金。
在鄭家屯街,當時有兩家較大的當鋪,一家叫世合當,另一家叫裕勝當。巴林愛新荒務總辦在遼源州掛牌辦公,嗅覺敏銳的當鋪老板意識到發財的機會到了。兩家老板是怎樣與劉振亭勾結在一起的,已無從查考,但從此后形成的利益鏈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相互利用,共同分贓的非正常關系。劉振亭利用手中權力,將放荒的土地作為抵押物,以一元八角小洋抵一兩白銀,分別由兩家當鋪賣出,劉振亭從中坐收漁利。
他一面占著便宜,一面在社會上公開揚言說:巴林愛新荒有人賣沒人買。以此來掩飾自己的貪婪行為。由于劉振亭暗中破壞,頻頻作祟,使得巴林愛新荒務局的丈放工作受到了極大地影響,遲遲不能完成。
在通遼鎮正式“出示招領”后不久,劉振亭率先成立了一家公司,叫普裕公司。劉振亭以公司的名義以低價大量套購荒地,然后高價出售。
事情還不止如此,劉振亭還有更大的動作,不僅引起“官鎮”與“私街”之間的一場訴訟,還由此改變了通遼鎮的格局。
劉振亭的招數頻頻得逞,手里又握有大筆銀錢,于是在通遼鎮東一里處賣得一方土地。這塊土地位于鎮基以外,用途只能是作為耕地。而劉振亭不愧頭腦靈便,具有強烈經商意識。他知道,在絡繹不絕的來此經商的人里,未必都是腰纏萬貫的富商,那些小本經營的商販必定要租房做生意。他搶先一步,在自己購買的那塊土地上拉街基,蓋房子,趁著通遼鎮立足未穩搶占先機。他拉起橫向街道兩條,再用兩條縱向小路連接,整個街道城橫“亞“字形,一座被人稱為“小街基”的城外之城“初具規模。果不出劉振亭所料,很快,一批外來商戶落腳在“私街”,一時間,風頭竟然蓋過了通遼鎮。
劉振亭的做法無疑極大地損害了“官鎮”投資者得利益,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眼看著大筆生意流失,“官鎮”的紳商們聯手反擊,一紙訴狀將劉振亭告下。
劉振亭私立街基,按理說要想打贏官司勝算極小,無論在任何朝代,私離街基都屬違法行為。我們不知道當初他怎樣調動社會關系,如何打通關節,最后的結局卻是雙方打了一個平手,甚至是劉振亭略占上風。“小街基即以建成,拆掉可惜”,除了“不許繼續建筑”對劉振亭有所約束,暫緩了他擴建的腳步外,這一場官司下來,竟然是把小街基由非法“違章建筑”變成合法化。
由于西遼河喜怒無常,河水經常沖出河道造成危害,甚至沖進小街基和通遼城,沖毀房屋,造成極大的損失。加上當時時局混亂,土匪蜂起,因此1913年的秋冬到1914年春,通遼市首次修筑城壕,這次修筑城壕由荒務局和蒙荒局牽頭,聯合城商紳百姓出錢出力。此城壕四至為:西城壕就是現在的團結路,東城壕是現在的建國路,南城壕是現在的科爾沁大街北側,北城壕在現在霍林河大街南側30米處。城壕四至相當于建鎮之初的城區范圍。
小街基與通遼鎮相距僅有一里多,可謂雞犬相聞,免不了相互往來。當時,通遼店鋪最多的當屬中大街(中心大街)和南大街(明仁大街)。從小街基往城里走沒有相對應的道路,無論是從小街基南端到中大街,還是從小街基南路到南大街,都有一個角度,久而久之,小街基與“官鎮”之間一里寬的空地上,就形成兩條斜向道路。
自建鎮以來,通遼鎮和小街基多次經受洪水考驗。通遼鎮因為城壕堅固,損失較小。而小街基因財力有限,洪水多次沖毀城壕,造成房屋倒塌的慘狀。1924年,通遼再一次修筑城壕,此時,通遼城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1922年1月,四洮鐵路通遼支線修至通遼,在城南建火車站;位于南順城大街北側、由軍閥吳俊生投資六十五萬元(銀元)修建的電燈廠也漸成投產。原城壕東門外已經有了很多房屋,尤其是小街基與通遼鎮之間空地上,沿自然形成的小路兩側遷來許多居民,所以,這次修筑城壕把把小街基一并擴入城內。這次擴建城壕,西、南及西南側沒有變化,東側城壕擴至現在的東順路,西南側從民主路東,即現在的一中院內向南拐,至現在的南順城大街。另外,和平路也延伸至城南火車站。
這一格局的形成,除了軍閥吳俊生等人投資建廠、修鐵路以外,劉振亭修建的小街基,也使通遼城向東擴展。這一格局一直到日本投降,乃至解放初期,都沒有發生多大變化。
劉振亭留下的另一個印記現在還清晰可見。通遼城內的街道因為最初是按照規劃修建,橫平豎直,呈棋盤狀,十分規整。但自建國路以東的道路則明顯向東北傾斜,而又以中心大街和永清大街為最,這無疑都是劉振亭當初私建小街基留下的后遺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