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少妇极品熟妇人妻无码/少妇被躁爽到高潮无码久久/国产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正在閱讀:通遼百年回眸之一卓王出放巴林愛新荒
分享文章

微信掃一掃

參與評論
0
當前位置:首頁 / 文章 / 后旗歷史文化 / 正文

637411433828068430450262439.jpg

信息未審核或下架中,當前頁面為預覽效果,僅管理員可見

通遼百年回眸之一卓王出放巴林愛新荒

轉載 mingyu2016/05/12 17:31:53 發布 IP屬地:未知 來源:網絡 作者:瑪拉沁信息網 3346 閱讀 0 評論 1 點贊
      1912年,在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一件改天換地的大事件——延續了近300年的大清王朝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從而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成立,宣告歷史掀開嶄新的一頁。
      這一年,在中國發生了太多的大事,以致在北部邊陲發生的卓王出放巴林愛新這件事顯得那么微不足道。正是這次出放草原,使自明代起一直是蒙古人的牧場,有清以來成為蒙古王公封地的科爾沁草原成為阡陌縱橫的沃野農田,從這一年起,昔日這片牛羊成群,牧歌繚繞的草原,漸漸村落相連,雞犬相聞,并同時崛起一座新城——通遼。
      1912年(民國元年)4月16日第十五代卓里克圖親王色旺端魯布,以“償債務”由,向東三省總督呈請,要求準許出放“卓里克圖親王牧場”,以荒價收入“籌還京債”。東三省都督趙爾巽將卓王色旺端魯布的呈文轉送給大總統袁世凱,得到批準后,東三省總督遂任命原呼倫貝爾兵備道黃仕福為“巴林愛新荒務局”總辦。1912年4月22日著手籌備有關放荒事宜,并擬定了《丈放科爾沁和碩卓里克圖親王所屬巴林他拉至愛新廟牧場荒地章程》。這個《章程》明確了放荒的范圍是;“東至巴林他拉,西至愛新廟,南至小細河,北至遼河岸。東西長約五十里,南北寬三十里,外加遼河北岸胡家園子一帶六千六百一十五坰,約有荒地共計六萬七千余坰”。
      這里,除了“遼河”一詞大家較為熟悉外,其余“巴林塔拉”、“愛新廟”、“小細河”幾個名稱今天都已不復存在。其實,它們都是今天科爾沁區的一部分。
      巴林塔拉又叫白音太來在當時,在今天通遼市主城區南側南沙坨子附近住著幾戶蒙古人,這里就是巴林他拉,漢語又叫白音太來;另外,在通遼市主城區東,現建華磚瓦廠一帶也有幾戶蒙古人,也叫巴林塔拉。這些蒙古人據說都是從巴林遷居而來,塔拉蒙語為甸子,即巴林人居住的甸子。這次出放的牧場東界正是位于主城區東側的巴林塔拉。
     愛新廟位于現西六方,原來是科爾沁卓里克圖親王的家廟,據傳,廟內供奉著一副鐵甲,當地百姓傳說,這幅鐵甲是楊六郎的遺物,但沒有任何依據佐證。據判斷,應是卓王先人所用鎧甲或努爾哈赤作為賞賜物贈給卓王先人,因此供奉在廟里。如上判斷是因為科爾沁部最早與后金結為聯盟,在抗擊察哈爾進攻等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因此,科爾沁部四部十旗首領都被封為親王等爵位。其中,卓里克圖親王就是被封為“世襲罔替”的親王。為紀念科爾沁部戰死的英靈,努爾哈赤敕命修建“安辛廟”,以憫恤科爾沁部全體參戰將士,并御敕鐵甲一副供奉寺廟中以示緬懷此次征戰中所有捐軀的忠烈。此后,科爾沁卓里克圖親王烏克善經1632年、1634年、1636年、1641年、等多次隨努爾哈赤、皇太極出兵作戰,安辛廟都作為科爾沁部卓里克圖親王的戰爭“閔忠祠”進行祭祀和修繕。此后,隨著戰爭頻率的減少,安辛廟的“憫忠”功能逐漸隱去,而日常的宗教活動逐漸興盛。到了晚清和民國期間,名稱也由安辛廟演變成了 “愛心廟”。鼎盛時期據說有殿宇百余間,僧侶數百人。是可以與著名的莫力廟比肩的大寺廟。遺憾的是這座盛極一時的寺廟沒有毀于戰爭炮火,卻在1958年“大躍進”時期被拆毀,磚瓦木料被運走,修建余糧堡政府。
     小細河是此次出放牧場的南界,小細河即教來河下游。教來河發源于赤峰市敖漢旗境內,流經奈曼旗八仙筒以下河道變寬,兩岸多沙丘和開闊的草甸子。水流緩慢,泥沙沉積而使河流變清,故下游改稱清河。蒙語稱尼日郭勒,漢語譯為細河。洪河是教來河支流,是一條季節性河流,也是細河的一部份,發源于奈曼旗治安鎮南部,經現今開魯、科爾沁區、在科左后旗烏蘭敖道蘇木匯入教來河。此河是今天科爾沁區與科爾沁左翼后旗的界河,河南是科爾沁左翼后旗,河北是今天的科爾沁區。
      巴林愛新荒北界遼河即西遼河,西遼河自西南向東北,再拐向東,現通遼市主城區就位于西遼河兩岸。
      在巴林愛新荒出放之前,科爾沁草原已經有大量的牧場變為良田,但在出放之時,均只管按事先批準的草場丈量出售土地,至于村莊、鎮的位置不予考慮。在出放之前事先預留村、鎮土地,應該是“巴林愛新荒務局”總辦黃仕福的首創。《丈放科爾沁和碩卓里克圖親王所屬巴林他拉至愛新廟牧場荒地章程》第四項中明確寫明:“鎮基屯基。查向來放荒不先勘留,聽憑各戶按照領地,段內蓋房鑿井,殊嫌散漫。此荒擬先勘鎮基、屯基。此段荒內于適中之地應留鎮基一處,占地約五方”。在這段記載中明確提出了在這次放荒中,為了避免今后混亂,準備先勘留出一塊面積為五方之地,作為建鎮之地基。這也是自1791年科爾沁草原首次放荒以來120年的放荒史中,第一次在放荒之前就進行了正式的城鎮規劃。正是在這塊事先預留好的“五方之地”,經通遼人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如今跨西遼河兩岸的草原新城。
已有0人點贊

五角楓.jpg

0條評論

 
承諾遵守文明發帖,國家相關法律法規 0/300

專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