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2016年,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將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新機制,標志著實行了8年之久的玉米臨儲收購政策將被正式取代。新機制將采取鼓勵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收購、信貸支持等綜合性措施,促進種植結構調整、合理消化行業庫存。“市場化收購+補貼”讓玉米價格和收儲政策走上市場化之路,這較當年大豆、棉花的“目標價格”改革更加市場化。近年來,我國糧食產品出現“三高”局面,產量、庫存和進口量創歷史新高。據統計,2008—2014年間,全國玉米種植面積擴大24%、產量增加30%。其中,東北產區面積增加35%,產量在全國的份額,由2008年的 39%增加到2014年的43%。2015年,玉米產量創造新高,達到2.29億噸,較上年度的2.16億噸提高6.02%,成為我國第一大糧食品種。
通遼市是玉米生產大市,又是玉米消費大市,無論是玉米生產規模還是玉米單產均保持了較高水平,是內蒙古自治區玉米主產區。近年來通遼市玉米種植面積和總產穩步提高,新政的推出對通遼市玉米產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考驗。
一是種植區域劃分問題。2016年國家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總的思路是“市場定價、價補分離”。今年在東北四省區取消玉米臨時收儲政策,新產玉米上市后,價格由市場形成,對東北四省區玉米實際種植者給予一定補貼,實行托底收購。但托底收購范圍不包括《農業部關于“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確定的,東北冷涼區和北方農牧交錯區中原來執行玉米臨儲政策的地區,而通遼市處于“鐮刀彎”地區的農牧交錯區,實質上處于世界第二大黃金玉米帶,不適宜大面積種植結構調整,因此建議自治區應細化種植結構調整區域,從內蒙古整體來看,呼倫貝爾是大豆的優勢種植區域,巴彥淖爾是小麥優勢種植區域,應按照區域優勢進行細化調整,對優勢種植區域給予政策傾斜,確保全區整體種植結構合理。
二是農民對國家政策理解問題。玉米臨儲政策實行多年,國家定價、包儲包銷,讓廣大農民已經形成過度依賴思想,現在一下子把他們放到市場中去,大多農民可能會無從應對,對廣大種植者來說可能是一次重大考驗。雖然國家政策調整綜合考慮了各方面因素,但執行不好也會挫傷農民種糧積極性。建議加大宣傳力度,讓廣大農民理解國家政策背景,知曉改革精神;讓農民認識到政策的調整,短期來看是利空因素,但從長遠來看對農民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