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
|||
王文煥 開魯是移民縣。算來王文煥應該是第二代墾荒人。 王文煥承襲了第一代墾荒者的實干精神,贏得了村民的信賴。從解放初起,組織生產互助組,再農業組織初級合作社、高級合作社,也被選為社長和黨支部書記。當村干部,農民的本色沒變。他把參加勞動,看成與村民一條心的標準。他常起早貪黑,在滿村的地里轉悠。社里的每一塊地,墑情咋樣,苗情咋樣,他都了如指掌。那年春天,用河水澆大田,干渠決了口子,可能危及種地和村屯。王文煥帶領社員跳入水中,形成一道人墻,才搶險堵住了決口。 當然,王文煥又肯動腦筋。人們說他很會干,很能干。對社里有一大片犯風地,總抓不住春苗。王文煥反復琢磨、試驗,在風流來的向口,用莊稼秸稈橫布在茬子間,有效地抑制了季風剝苗、摔苗、埋苗的災害。這看似極簡單,卻又有實效,很快得到了推廣應用。接著,他又想出了根治的招數,帶領社員們在地頭上栽種防風林帶。他還采取沙子蓋堿、夏匯淤泥等土辦法,改良土壤,隊里的低產田變成了高產田。 1959年9月,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群英會。國務院和全國政協主要領導人,分別邀請王文煥參加座談會。 這還不夠。1961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黨委作出決議,命名王文煥為全區紅旗共產黨員,號召全區掀起學習王文換的高潮。這可是非同小可,開魯縣城鄉的重要地方,都用白灰寫“學習王文煥”的墻字。若放在別人身上,也許早就被沖昏頭腦的,可王文煥沒有。盡管到處都宣傳,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王文煥自有主張。他親自搞了一塊試驗田,從播種、鏟蹚到收割、打場,樣樣親自動手,究竟一畝地能打多少糧食,他心里比誰都清楚。不管上頭怎么說,別人怎么喊,他始終也沒打順風旗,老百姓誰不心服口服呢?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布赫,當年在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局任副局長、兼黨組書記和自治區文聯主任,來開魯深入基層,體驗生活,親自采訪,曾以王文煥為藝術原型,寫過一個劇本。那個題為《王文煥》劇本,在開魯演出過,也在呼和浩特演出過。 王文煥曾被選為內蒙古自治區第二次人代會代表,曾任政協內蒙古自治區委員。但他一直在那個叫和平大隊的村子里勞動著,生活著。1987年1月,王文煥以81歲高齡平靜地過世。 苦樂人生 老紀,大名叫紀福貴。是開魯縣原東風公社東方紅大隊的黨支部書記。要說,他只是個農民,也許是命運使然,陰差陽錯,有幸參加了中共全國第九次代表大會,而且是哲里木盟唯一的代表;時隔五年,又參加了全國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也是這個縣至今唯一的全國人民代表。他當了40年村干部、22年大隊黨支部書記、15年縣委委員,還曾一度擔任東風公社革委會副主任,為集體和個人爭得的錦旗、獎狀掛滿墻,省里的、盟里的、縣里的、公社的,哪級都有,也應該算是個人物。 社會的失憶 2010年3月1日,恰逢虎年正月十六。早晨五時許,老紀以八十二歲的終年辭世。面對永遠地走去,老紀很平靜,似乎期待著解脫。他臥床五六個月,雖有子女照顧,畢竟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啊。 老紀屬龍,生于1928年10月10日。他出生的那個村子叫福記,后延續成了福記村、福記大隊。1969年4月,老紀當了代表,風風光光地去北京參加“九大”,一走就是三個月!就是這個時間,村上“政變”,把大隊的名字改了。社員和干部們認為,出了個全國代表,去開會見毛主席,是全村人的榮譽,連咱們的水地、莊稼、草木都有了光彩,應該改叫“東方紅”。“福記”是老年綏東縣蘇縣長商號的地窩堡,已老掉牙,非改不可。文革那個時候,改名很時興,也是掃“四舊”樹新風吧?人名改成愛國、黨生、革命、先進什么的,地名改成向東、向陽、紅旗、東風什么的,到處都是。自然,“東方紅”順理成章地叫了出去,而且叫得很響亮。 (待續) 文\方綱 連 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