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
|||
阿民薩賀喜墓碑,初為蒙古自治軍四師37團1947年春所建,位置在烈士就義的阿木琪嘎召,碑文“戰斗英雄阿民薩賀喜之墓”。文革后期,當地村民于原地再建方碑,碑文為“萬古流芳阿民薩賀喜烈士之墓”。1999年,阿民墓遷址于義和他拉鎮義和他拉嘎查東,十三敖包烈士墓群北的漫坡上,重建紀念碑,當年10月1日落成。碑高5米,坐北朝南,正面用蒙文書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 李連長墓碑遺址。李連長,1947年2月21日,率部圍剿盤踞在開魯六區陶家堡的一股殘匪。激戰中,李連長不幸腹部中彈負傷,搶救無效,壯烈犧牲。李連長墓碑遺址,地處小街基鎮興隆莊道班后院內,碑高約3米,坐西朝東,為小街基鎮政府2002年秋立。墓碑正面書寫著“李連長之墓”五個大字。2013年8月,李連長墓已遷至開魯東來烈士陵園內,墓碑尚立在遺址。 劉俊昌烈士墓碑遺址。遺址地處建華鎮俊昌村西北2華里、白沙沱東側的林帶中。2008年 9月,縣政府曾興建劉俊昌烈士墓碑,坐西朝東,碑高約4米,正面鐫刻著“劉俊昌烈士之墓”七個大字,背面記載劉俊昌的生平事跡。烈士墓已于2013年遷至東來烈士陵園內,墓碑尚立于遺址。 馬鳴鸞“天書”抗日 故事發生的開魯縣,科爾沁草原西部邊緣、西遼河的上游。開魯這個小縣城,1933年至1943年,曾經是偽興安西省省會所在地。1944年春夏之交,就在縣城最西邊的雙合興鎮,發生了震驚一時的“天書”抗日案,中心人物便是名叫馬鳴鸞的回民老漢,鄉下教私塾的先生。 一 一個鄉村的教書先生,在日本侵略者的統治下,也不得安寧。1943年夏天,馬先生人生路上又遇上了一道坎兒,教書的私塾被強行遣散。原因很簡單,馬先生教四書五經之外,還講岳母刺字、精忠報國,講岳家軍英勇抗敵的故事,卻不講“日滿親善、大東亞共榮圈”。興安西省教育科知道了,說他有“赤化”傾向,便下了狠手,砸了他的飯碗。試想,這口惡氣誰能咽得下呀! 他窩在屋里,好幾個月不出門,悶著勁編寫了一本《正大光明》,共五千余言。這本書很特別,從頭至尾都是拆白道字的謎語。而且每一首之后都用“解曰”,明明白白地把謎底告訴人們。更特別的,首首字謎的內容,都是反日抗日的。書開頭的一首為: 一人扛橫桿,忘字底不全。時刻化寺去,木字一中穿。 解曰:天亡日本。 書結尾一首為: 十八二人懸,日上三人盤。更邊一人立,女戴紫金冠。 解曰:來春便安。 書里還有,解曰“東洋鬼子來中國,有絕我糧、斷我衣、滅我種之患”一類直接指向日寇者。更多的是對小鬼子抓勞工、抓國兵、勤勞奉仕、苛捐雜稅以及在經濟、政治、文化上的侵略罪行,一一揭露和抨擊。 改了幾遍,馬先生用毛筆小楷謄抄后訂成了一本,裹了塊舊黃緞子包皮,放到村頭的小廟門口。 二 馬鳴鸞,曾有過一段浪跡天涯的經歷。他原籍山東,1891年出生在臨邑縣德平鎮小楊家莊,一個篤信伊斯蘭教的家庭。馬家雖不富裕,也算得上中等水平。族中,先后出了五位阿訇。按沿襲慣例,馬鳴鸞也該去當阿訇,可老母親更改了祖訓,讓他進私塾念書,希望他有點大出息,為家鄉和祖宗增添點榮耀。 在德平鎮,有一座德國人建立的育嬰堂。1916年春天,一個洋教士到小楊家莊去買兒童,竟目空一切的樣子。馬鳴鸞和好友盛怒之下,把那個教士打翻在地,狼狽不堪。誰也沒想到的是,因為一件小事,決定了馬鳴鸞到處流浪的命運。 (待續) 文\方綱 連 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