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孟祥成培育的榆葉梅花團錦簇。
王艷艷 吳文杰
在孟祥成家的院子里,滿目翠綠, 花香撲鼻,矮的是2年生的京桃、火炬、白蠟、紫丁香,高的是4年生的糖槭樹、五角楓、皂角,榆葉梅怒放,紫丁香飄香,如世外桃源一般。
今年63歲的孟祥成是科左后旗散都蘇木政府退休職工,兒子一家三口和老伴兒都在市里居住,他舍不得這莊稼院,冬天在市里住,天氣稍一轉暖就回到散都蘇木公河來村。
4年前,老孟開始有了撫育樹苗的想法。他利用房前屋后、院內空隙地和后院一戶人家荒廢宅基地“見縫插針”,培育各類綠化風景樹和果樹苗,一邊看科技書一邊琢磨,一個工都沒雇,都是自己侍弄。
對于栽植樹苗帶來的增收效益,孟祥成算了一筆賬:“按照現在的行情和價格,這兩個園子能出40多萬元,直徑6到8的五角楓帶土坨的400元一株,不帶土坨的200元一株。現在院子里的苗木有10多個品種,4000多株。還有4棵山核桃苗,這個品種還得進一步攻關,要是整一院子核桃樹可就值錢了。京桃易成活,產量高,可做化妝品原材料,一棵4年生的樹能產400多斤,最低3元一斤的話,就不用干別的了。肥料基本都是用的農家肥,沒啥成本。”
“咱們莊稼人咋也不能買菜吃吧!我還在樹底下種了蔬菜,等過兩天再在稍微高的樹下種些爬蔓類的黃瓜、豆角啥的,借著樹干正好不用搭架。” 在一畝三分地上做文章,孟祥成充滿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