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本報記者 楊朝東 邵楠 郭曉玲
在科左后旗“十個全覆蓋”工程中,有一條路得到了很多農牧民“點贊”,這條路就是“趕牛道”。
科左后旗是養牛大旗,黃牛存欄量67萬頭。為適應產業發展需要,該旗結合“十個全覆蓋”工程,在村屯干道兩側的一側保留沙土路面,專設牛群通行的“趕牛道”,而另一側則建成綠化帶。這種方法既達到了綠化村屯、整治村屯環境衛生的目的,又方便了牛群“出行”,可謂一舉兩得。
努古斯臺鎮圖古日格嘎查是典型的農牧結合地區。村民孟月對“趕牛道”贊不絕口。“牛愛走沙土路,人和車輛走水泥路,各走各的路很方便。”孟月還主動把自家院子往里退,留出空間建設“趕牛道”,以實際行動來支持“趕牛道”建設。
“我們這里牛存欄量比較大。如果道路兩側都做好綠化,牛群進出村難免會破壞、啃食剛種植的樹苗。搞單側綠化,既不影響村屯綠化,也保證了牛群的專用通道。 不僅如此,還避免了牛群糞便污染道路,讓村里能更加干凈整潔,這樣實用的‘趕牛道’很受群眾認可。我們要在全鎮12個行政村都建設‘趕牛道’。按照每個村2000米‘趕牛道’計算,全鎮計劃修24000米的‘趕牛道’。”努古斯臺鎮鎮長塔娜介紹道。
如何既照顧群眾的生產生活習慣,又能更好地推進村屯衛生整治,讓“十個全覆蓋”工程更加惠民,成了該旗各級干部共同面臨的問題。
2015年10月29日,在全市“十個全覆蓋”工作科左后旗推進會上,該旗提出計劃在全旗262個嘎查村專門建設“趕牛道”。結合下基層包聯干部在環境整治工作中發現的問題,通過實地調研和征求群眾意見,該旗決定鋪開“趕牛道”建設。按照這個思路,該旗在“十個全覆蓋”工程中,在綠化一側堅持“能密不疏、能寬不窄、見縫插綠”的原則,大力綠化村屯,在道理另一側根據實際留出一定寬度的“趕牛道”,方便牛群“出行”,探索出了一條農牧結合地區因地制宜開展村屯綠化和衛生整治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