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
|||
邱明媚 劉子群 蓄力一冬的“沙坨地”迎來了春播的序曲,科左后旗的“沙坨地”展現著不一樣的魅力。隨著四月的春風,走進查金臺牧場三分場,遠遠地就聽見機器的轟鳴聲,原來這里已經開始春播了。分場職工陸海龍正寸步不離地跟在播種機后面,仔細觀察著播種情況,并及時調整滴灌帶深度。 去年,在旗農技推廣中心的指導下,陸海龍在承包的100畝玉米地上試用了玉米無膜淺埋滴灌種植技術,收成十分喜人,每畝地的純收入達410元。“看到我家實實在在的收成后,大家都非常認可這項技術。今年,我們全場都要推廣應用這項技術。咱這‘沙坨地’也能變成‘豐產田’了!”陸海龍興奮地說。 一旁的旗農牧業局技術人員給我們算了一筆賬:采用玉米無膜淺埋滴灌技術需要打一眼小井、購買一臺潛水泵和柴油機,共需要4000元。購買滴灌帶每畝需要120元,秋收以后廠家以每畝30元的價格回收廢舊滴灌帶,相當于每畝地投入90元。而采用該技術后畝產可增加900斤,按每斤玉米7毛錢計算,可增收630元,產出遠遠大于投入。 在科左后旗常勝鎮興飛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種植現場,社長王國清正“集結”合作社的所有社員來到了田間地頭,因為今天,旗農牧業服務中心的專家要來現場指導玉米無膜淺埋滴灌種植技術。而這次技術指導,已經在王國清心里醞釀了好幾個月。 “去年,我參加了旗里組織的玉米無膜淺埋滴灌種植現場會,看到有示范戶用這項技術讓‘沙坨地’每畝增產900斤,很是振奮。今年一開春,我就給旗里的專家下了‘邀請函’,讓人家來給咱們做現場指導。我們準備將這一技術在合作社里推廣使用,爭取讓這‘沙坨地’早日變成‘聚寶盆’。”說起新技術的應用,王國清顯得躍躍欲試。 究竟什么是玉米無膜淺埋滴灌種植技術?這項技術好在哪? “玉米無膜淺埋滴灌種植技術就是采用大小壟種植模式,在小壟開溝,播種時將滴灌帶埋入溝下5至7厘米土層,然后將滴灌帶與地上支管連接,實現水肥一體化精準管理。這項新的種植技術,不僅會讓土地擺脫白色污染,而且還會增產、節水、省肥。”該旗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郝宏介紹說,“科左后旗400萬畝耕地絕大多數位于坨沼區,具有水澆條件的不到150萬畝。通過試驗證明,應用玉米無膜淺埋滴灌技術,與普通的漫灌相比能節水70%左右,并且增產增收效果明顯。因此,今年我們主推這項技術,并且在全旗19個蘇木鎮場都落實了玉米無膜淺埋滴灌種植示范區,種植面積增加到5萬畝。目前部分示范區已經開始播種,預計5月10日將全面種植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