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本報記者 李睿紅 實習生 劉紅葉
俗話說,巾幗不讓須眉。如今,在新時期新農村建設的道路上,越來越多的女性也能撐起家庭和事業的“半邊天”。在科左后旗茂道吐蘇木,提起白玉霞的名字,人人都會豎起大拇指。在蘇木婦女同胞們的眼中,她既是村里的女強人,又是帶領她們一起發家致富奔小康的好姐妹。成長在農村天地里的她時刻不忘自己生長的這片熱土,用智慧與雙手走上致富路的同時,也不忘帶領村里的婦女姐妹一同樹立起新時代農民致富的新形象。
現在,在通遼市多家中小型超市和副食品商店,乃至中國南方各省市農副產品市場,幾乎隨處可見“蒙何華農副產品加工專業合作社”生產的五谷雜糧。綠小米、蒙古米、三色小米、五色香米、爬豆、麻江豆等粗糧產品,也已成為當下通遼人、乃至全國各地餐桌上炙手可熱的健康美食。然而眼前的成功的取得來之不易,蒙何華農副產品加工專業合作社及其成就的品牌,就是白玉霞夫婦多年來用點滴汗水換來的成果。
說起那段艱苦的創業路,白玉霞至今記憶猶新。萬事開頭難。企業創辦之初,白玉霞也走過了一段艱辛之路。2002年8月,剛開始做雜糧收購時只有白玉霞夫婦二人。他們既是采購員、推銷員,又是貨物裝卸工。兩人起早貪晚,外出收購推銷,忙得團團轉。但為了創業之初的夢想,他們面對困難咬牙堅持,一步步走了過來。幾番寒暑風雨,10年的辛勤付出終為企業創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多年的摸爬滾打讓我深深懂得,要想成功,必須對市場深入了解,必須主動掌握消費者所需信息,必須自主創新,不能被動跟著別人后邊走!”白玉霞告訴記者,2013年底,她發現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發生了變化,老百姓的健康觀念日益增強,這直接導致了五谷雜糧越來越受消費者的歡迎。結合她所做的雜糧收購生意,白玉霞靈機一動,發現了商機。2014年春,經過慎重考慮和多番商議,白玉霞夫婦決定投入農副產品加工生產。
說干就干。購進生產加工設備,精心設計產品包裝……在日夜辛勞的努力下,白玉霞的農副產品加工生產規模越做越大。但她并不甘于現狀,為了以后更好的發展,她決定采用合作社加公司的形式開展業務,聯合當地幾戶農民組建了合作社,用愛人的名字命名,成立了“蒙何華農副產品加工專業合作社”,聯系雇傭當地6名婦女做分裝五谷雜糧工作。在合作社成員與員工的共同努力下,“蒙何華五谷雜糧”從一開始的幾個品種變成了如今的四十多個品類,并逐漸打入全國農副產品市場。2014年蒙何華五谷雜糧產品6次走入北京、呼市的綠色農畜產品博覽會,贏得業內人士的廣泛好評。隨著銷量的增加,2014年下半年白玉霞自籌資金在烏蘭敖道建起了600平米的廠房,雇傭當地閑暇勞動力,提高當地就業率,增強生產能力,擴大企業銷售經營。
對于企業未來的發展,白玉霞充滿了希望。在政府和合作社成員的支持與幫助下,她計劃著未來多增加一些銷售種類,擴大經營規模,爭取進軍蕎面、白玉米面加工市場,努力把自家品牌做好、做大、做強。同時計劃把蒙古族飲食文化中一直傳下來的蒙古米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