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少妇极品熟妇人妻无码/少妇被躁爽到高潮无码久久/国产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正在閱讀:風塵歲月碾子情
分享文章

微信掃一掃

參與評論
0
當前位置:首頁 / 文章 / 社會萬象 / 正文

637411433828068430450262439.jpg

信息未審核或下架中,當前頁面為預覽效果,僅管理員可見

風塵歲月碾子情

轉載 明光2016/03/29 15:48:40 發布 IP屬地:未知 來源:作者:科左后旗人大 王艷文 作者:瑪拉沁信息網 1470 閱讀 0 評論 8 點贊


    又是陽春三月,攜同愛兒回農村老家,路旁一個圓柱石頭引起了孩子的好奇,我悄悄地告訴孩子,那是碾子,孩子天真地搖搖頭。獨在異鄉,村中石碾的影子,時時在腦海里揮之不去,每次回到故鄉,我都要看上它幾眼,重拾一下往昔的感覺。它冷冷清清地佇立在村莊的角落里,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承載著歲月的記憶,在不停的轉動中見證著時代的變遷。石碾,曾見證了我的成長歲月,并告誡我做人要像碾框方方正正,做事要像碾盤圓圓滿滿。記得小時候,每逢過年過節,各家各戶都要將好吃喝擺放在碾盤上,稱之為敬碾神。我想在父老鄉親眼里,這既是一種感恩,也是一種崇拜。如今我已背井離鄉、遠離石碾20多年,每次回到故鄉看到它,我的生活便會回到過去的光陰,這也許是游子的懷舊情懷吧!也許是不舍石碾曾給予我的記憶,抑或是不忘父老鄉親圍著石碾生活的艱辛!

   記憶中的碾子是小時候農村生活的一部分,每天都有人和它打交道,日復一日不停地轉動,是鄉村唯一碾米壓面的專業工具,歷史久遠。它如今還堅守在偏遠的山村,聽著每一聲嬰兒的啼哭,目送每一位老人的遠去,默默注視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往昔的輝煌,堅守著自己獨特的悲壯。或許它也深知自己已經完成了歷史的使命,還原為山上的一塊普通石頭,回到了過去久遠的滄桑。自孩提懂事時起生產隊就有兩間碾道,坐落在小村的中央。聽父輩們講,小時候受社會浮夸風之害,生產隊除上繳公糧,真正能分到各家各戶的糧食已經寥寥無幾,鄉親們省吃儉用,日子過得仍然緊巴巴的,一年到頭除償還生產隊“三角債”外,很少能吃上幾頓白米飯,面食也是屈指可數。經常為這張嘴發愁,東挪西借,為了碾米、壓面,起早貪黑是常有的事,有時午夜剛過就去碾道占號,拿條帚簸箕之類的東西,放在碾盤上,做為占號的依據,所謂扔一把條帚占一盤碾子可能就出于此。尤其是到了年跟前,進了臘月,家家泡米磨面蒸豆包,碾子又開忙碌起來的時候,此時的碾子很熱鬧,在那段日子里,碾子二十四小時都不得停歇,不論在漆黑的深夜,還是在雞叫前的黎明,躺在自個家的土炕上,都能聽到在碾杠和碾子銜接處發出的“咯吱、咯吱”軸潤聲,碾子與碾盤反復嚙合上發出的“咕嚕嚕、咕嚕嚕”摩擦聲,還有推碾人疲憊的腳步聲。用碾子把米碾成面,是一個非常細致的過程,首先要把米均勻地鋪撒在碾盤上,然后推碾杠使碾子轉動起來,通過轉動起來的碾子與碾盤嚙合的反復碾壓,把米碾碎。因為在長時間的碾磨中,碾子、碾盤上的溝槽、紋絡都磨平了,糧食就不容易碾碎了,所以那碾子和碾盤隔兩年就要請石匠“盤”一次。但是剛剛“盤”過的碾子和碾盤不能馬上碾米,要先使麩糠鋪放上去反復碾磨,才能將“盤”時殘存的石渣才會除掉。由于碾盤向邊緣漸低,被碾碎的米總會慢慢地向碾盤邊緣流動,用條帚把碾到碾盤邊緣的碎米掃到簸箕里篩選,面留在簸箕里,再把篩出的碎米倒在碾盤上碾壓,直到最后剩下糠或麩子為止。推碾子是一門竅兒活,雙手要抱著碾杠,彎腰用腹部頂住,雙腿曲伸、腹部用力,前腿弓,后腿蹬,雙腳前掌著地猛蹬。在人們一步一步的向前邁進中,笨重的碾子慢慢地轉動起來,周而復始總是機械地重復著一個動作,兩三個小時下來,圍繞碾臺轉多少圈沒人知道。盡管在原始的勞作中,沉悶、疲勞、困乏之感充溢著人們整個身心,為了爭取時間,使碾子轉的快點,鄰里之間都互相幫扯著,你幫我推碾子,我幫你掃碾子上的谷粒,一幅鄰里互助的畫面,在古樸的村莊里顯得是那樣的溫暖。大家和睦相處,鄉情濃濃,其樂融融。石碾見證了山村淳樸的民風,也見證了村民們質樸的情懷。石碾一圈又一圈,周而復始,簡單重復,沒有變化,變化的只有歲月,增長的全是年齡,曾經步履蹣跚的孩童,在石碾一圈又一圈的轉動中長大成人,遠走他鄉。

    如今,老家村屯邊上還有一盤露天的老碾子,雖然碾子和碾盤已經分離,也還算幸運,能夠依然端坐村隅,在逝去的很多日子里,它已經失去應有的功能,但也成了村里人們避暑、曬太陽的絕佳去處。如今盡管它沒了用處,但還是村中人氣最高的場所。鄉親們在冬閑之際守候在它身旁,給他講述家長里短和古今中外的故事。村里的女人們趕在農閑時刻、瞅在飯前飯后的當口,三三倆倆地拉孩帶崽兒聚攏在老楊樹下,手里不停地織毛衣、納鞋底,嘴不消閑著數叨著村子里曾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兒,葷的素的,咸的淡的,遠的近的,圓的方的,家長里短漫無邊際。伏在碾盤上寫完作業的孩子們,不管不顧地將書本一推,開始無所顧忌地在人堆里穿來穿去,嬉戲打鬧。老碾子上呈現出小村里的萬種風情,這里成了村子里最熱鬧的地方,事無巨細地演繹著一切。

當一根一根的電線桿子從城里立到了鄉村,電通到了村子來,電動化的米面加工廠代替了石碾子,轟隆隆的加工廠里帶著喧囂和嘈雜,自從石碾子被電動磨米機代替了,村子里很少有人再用石碾子了,碾架在雨雪風霜當中腐爛變形,碾杠失去了往日的光澤,碾盤、碾子孤獨相伴著,從忙忙碌碌變成棄而不用,從光滑的軀體到蒙上厚厚的塵埃,昔日人氣最旺的碾子,如今已是漸漸荒涼起來,碾子這個跳躍在鄉村天空的符號,深深地留駐在人們的記憶里。碾子轉走了歲月星辰,轉大了一群又一群孩子,轉走了一代又一代“吃同盤碾子碾出的糧食長大”的人們,隨著斗轉星移和時光的遠去,那些永遠割舍不下的記憶,不是鑿刻在碾子的溝槽里,不是鑿刻在碾盤的紋絡中,而是鑿刻鄉村的天空上,鑿刻在人們的心間里,任憑雪雨風霜、酷署嚴寒也終生不會磨滅,那一盤古老的石碾,渾身雕刻著歲月的斑駁,顯露出歷史的無限滄桑,轉動的石碾承載著村民對豐收的渴盼、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他們把豐收的喜悅攤開在碾盤上,把歡快的笑聲繚繞在碾道上,把淳樸的鄉音奏成厚重的交響曲。

                     作者:科左后旗人大 王艷文

已有0人點贊

五角楓.jpg

0條評論

 
承諾遵守文明發帖,國家相關法律法規 0/300

專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