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村支書】劉金山的人生三步曲:致富 共富 奔小康
轉載
mingyu于 2016/02/17 09:55:09 發布
IP屬地:未知
來源:網絡
作者:瑪拉沁信息網
2203 閱讀
0 評論
0 點贊
11
【最美村支書】劉金山的人生三步曲:致富 共富 奔小康
顯示
劉金山,一個后旗人非常熟悉的名字,巴嘎塔拉蘇木烏日都巴嘎布拉格(南巴)嘎查36歲的致富帶頭人。十年的拼搏與付出,他由一個養殖大戶發展為合作社負責人、由一個普通牧民黨員成長為嘎查黨支部書記。
黃牛養殖 找到致富門路
他解決了南巴嘎查傳統粗放的畜牧業經營“繁殖少,生長慢”的問題,探索出了“建設養畜、種植養畜、科學養畜”的新思路,成立了科左后旗第一家集“養殖、服務、銷售”為一體的養牛專業合作社,保護了養殖戶的利益。
1997年,通遼干部學院畢業后擔任南巴嘎查會計的劉金山開始學習養殖業。他利用網絡、養殖技術書籍了解養殖專業知識,虛心請教專家和家鄉的群眾,刻苦學習養殖技能。他時常到旗農牧業局獸醫站專家那里,學習畜禽經營養殖的專業知識,從購置基礎母牛到配種、從衛生防疫到飼草料搭配,面對國家禁牧政策下傳統養殖技術越來越陷入困境的形勢,他憑著過人的才智和知難而進的勇氣,總結出一套適合當地實際的養殖方法。
2000年,他走上了一條充滿荊棘和挑戰的養殖之路。在家人強烈反對下,他還是拿出了全家多年的積蓄,建設了200平方米的養牛棚舍,購買了20頭基礎母牛,開始進行基礎母牛養殖技術改革嘗試。當年,母牛受胎率就達到76.2%,規模發展到32頭。2011年,黃牛存欄190頭,年養牛收入達50萬元。劉金山在搞養殖的過程中發現養殖戶購買農資、飼料、藥物等物資時分散購買很不方便,質量還沒有保證,養殖戶們之間因缺少溝通,對疫情、行情不能準確的掌握,銷售渠道也比較混亂,價格相差懸殊,甚至出現互相壓價現象,為了切實保護養殖戶利益,他決定成立養牛專業合作社,對內信息可以共享,對外“用一個聲音”說話,嘎查內57名社員積極加入。如今,劉金山的養殖基地,與沈陽、廣東、科爾沁牛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供銷關系。
烏力吉吐是嘎查的一位養牛戶,由于育肥牛技術不成熟,養牛虧了本,劉金山根據多年的技術經驗,手把手教他飼料配比,免費向他提供飼料和架子牛,扭轉了虧損的局面,當年盈利5萬元。從此以后,烏力吉吐堅定了育肥牛養殖的信心,現每年養牛收入超10萬元,他逢人便講,是劉金山給了我們一家致富的“金鑰匙”。劉金山還帶動朝倫巴特一家堅持育肥牛養殖,年增收18萬元。2013年以他個人名義為農牧民辦理擔保貸款150萬元。去年,他還投資200萬元籌建奶食品深加工廠房,帶領鄉親們將南巴綠色養殖的西門塔爾牛奶制品銷往全國各地。
扶弱濟困 加快村民共富步伐
阿木日圖特布沁是嘎查里的一名低保戶,今年42歲,家中2口人,兒子在巴胡塔小學讀書,家里除了一些口糧田之外沒有任何收入來源,前兩年父親母親在世時得了重病欠下很多外債導致生活十分困難。劉金山在得知這一情況后多次上門走訪,并與蘇木民政部門聯系為他辦理了低保救助金。2015年夏天,阿木日圖特布沁家地里的玉米地旱的很嚴重,劉金山毫不遲疑的就從自己的腰包里拿出4000元給他的玉米地進行打井全配套。
“劉書記平時幫助我們的時候就特別多,我一著急還說不出來了,他給我的地里打井后,我們家的糧食比不旱的年頭還多打了呢!”阿木日圖特布沁對記者激動地說。
嘎查內還有24戶像阿木日圖特布沁一樣的貧困戶,生活條件在整個屯子來說不太好,怎樣讓他們擺脫貧窮?除了輸血式的幫扶,劉金山提出了更好的辦法讓貧困戶自己造血脫貧。他找到家中有勞動力的最困難的2戶貧困戶,將合作社的基礎母牛交給他們每戶領養一頭,規則是母牛所產的牛犢歸貧困戶所有,基礎母牛歸合作社所有,合作社無償為他們提供養殖技術,目前,已有2戶通過這種模式發展養牛業并實現脫貧。
今年,劉金山計劃嘎查內一半的貧困戶實現脫貧,要建檔立卡、因戶施策,對于有勞動力的貧困戶采取上述養牛的方式脫貧;對種植戶貧困戶采取在農田打井的方式增加收入。
“只有全村148戶,587人共同富起來了我們村才算富了。讓全體村民共同致富,這是我的職責也是我的義務!”劉金山語氣堅定的說。
抓住機遇 借“十個全覆蓋”東風奔小康
烏日都巴嘎布拉格(南巴)嘎查是2014年的“十個全覆蓋”項目村,通過實施工程建設和“美麗鄉村”項目,現在全嘎查已經實現硬化、亮化、美化、綠化、凈化、序化,建成了文體廣場、多功能為一體的村民之家、民俗博物館,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為確保“十個全覆蓋”工程順利實施,劉金山針對工程質量監督、村屯規劃、發動群眾、后續管護等重點難點工作,多次召開推進會,明確工程量、資金量和完成時限。實現環境衛生管理的常態化,維護好工程建設成果,讓群眾理解、支持和參與,他把組織發動群眾作為第一抓手,多形式、多角度、多層面地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充分激發群眾參與村莊整治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專門制定了“十個全覆蓋”工程嘎查村管理辦法,在規劃建設、產業支撐、公共服務、文化培育、文明創建、素質提升、基層組織建設等方面探索群眾參與建設和管理的長效機制,確保工程持久發揮效益。嘎查制定了符合自身實際的工程管理辦法,嘎查村實行嘎查村干部、黨員包路段制度,在重要節日、節點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專項行動,并將“門前三包”、定期清理垃圾、村屯環境衛生整治獎懲等納入村規民約,建立起農牧戶、管護隊、嘎查村、蘇木政府、相關部門“五位一體”的長效管理機制,形成“全民共建、多方共管”的格局。管理中,特別重視發揮農村牧區基層黨組織在實施“十個全覆蓋”工程中的宣傳、動員、組織、管理作用,對“兩委”班子實行定崗、定員、定責、定酬、定考核,有效地調動了基層組織和干部的積極性,促進了“十個全覆蓋”工程的順利實施。
“現在土路變成水泥路了,村里整潔干凈,我們出行也方便了!”“村里為我們每家每戶都修了磚墻,還刷得很漂亮”“自從有了文化廣場,我們每天晚上都在這里跳舞唱歌聊天!”“我們喝上了干凈的自來水!村里有了衛生室,感冒發燒不用往城里跑了!”這些話語已成為村民們見面嘮起的家常嗑。
劉金山的妻子說:“家只是他住宿的地方,半夜牛下犢我要起來好幾次,秋收雇車雇人我花了很多錢,家里養牛和種地根本就指望不上他,整天起早貪黑的忙著村里的事兒。”
在劉金山的帶動下,烏日都巴嘎布拉格(南巴)嘎查已成為中國西門塔爾牛的發源地、市級新農村建設示范村。連續五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五個好’嘎查村黨組織”、“黃牛繁殖成活率最高單位”等榮譽稱號;連續多年被旗委、旗政府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奶牛奶源開發專業村”。
甘做人民砥柱,把生命保持在沖鋒狀態,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劉金山的樸實行動是堅守黨性、履行黨員職責的精神體現,更是奔涌在時代浪潮中的最雄壯力量。劉金山以帶領烏日都巴嘎布拉格(南巴)嘎查實現村莊秀美、產業發展、群眾增收為目標,數十年如一日,一心一意謀發展,用實際行動譜寫了一篇干事創業的宏偉篇章,用實干的堅定力量奏響了一部新農村建設的最強音。
(王艷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