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
|||
文/方綱 古塔與塔甸子 開魯縣城東南角的古代佛塔,是全國現存完好的少數磚塔之一。 開魯古塔,其為大青磚砌筑,高16.5米。全塔由多級組成,底層塔座為方形。塔座上是復缽式基壇,基壇下部為冠狀圓柱體,有佛龕;上部為正。基壇上是十三層八角塔身,塔檐自下而上,漸次收縮,整體呈錐狀。塔頂由圓盤與寶珠合成。古塔之勢,勁秀挺拔,酷似利劍指天。 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海》1979年版,有“開魯,縣名。古跡有遼代白塔,”的詞條。 日本人河野久治公元1914年所著《滿洲的古跡》一書記載,稱開魯古塔,“塔身八角十三層,如遼金塔各層廂突出”。 1930年編纂的開魯縣志里,有清人詠開魯古塔的詩詞九首,其中有“已歷遼金觀盛敗,猶存扎魯貫西東”“遼金也定中原鼎,剩此荒磚土一堆”的句子,其也認為此乃遼代之塔。 初看開魯古塔的形制,與五臺山塔院寺舍利塔和北京北海公園白塔,極其相近。有趣的是,我查閱資料室偶然發現,開魯古塔,與甘肅省博珍藏一尺多高的北魏石刻釋迦牟尼得道塔比較,竟如出一爐! 建塔時間,傳為千年之前。說這里曾有一座部落城池,這個部落的首領有個十五六歲的小兒子,特別喜歡打獵。有一回,部落首領的小兒子帶著兩個隨從,闖進這片廣闊又荒茂的濕地。讓他失望的是一個整天,屢屢失手。他射錦雞,錦雞從容飛走;射黃羊,黃羊悠然逃逸!正當他打算空手而歸的時候,卻突然看見不遠的沙坨邊有一只白兔。他抽出箭壺里唯一的一枝雕翎箭,搭弓便射。心中大喜,今天不虛此行啦!之后,就縱馬去取獵物。沒跑出幾步遠,他倒被眼前的情景驚呆,那即將被射中的白兔,竟然神奇地躲過了箭頭,叼住了箭尾。之后,那個小東西不緊不慢地往前跑去。 部落首領的小兒子很生氣。他心想,就是跑死坐下的快馬,也要追住那只氣人的兔子!追著追著,白兔跑進了一片泥塘,泥塘上面只有一層清水,淺得還沒不了青蛙。他追到泥塘邊,有點猶豫。兩個隨從,也極力勸阻不要冒險。可那只白兔,回首如人立,看著塘邊,若有所待。他一下被激怒,猛力揮鞭,躍馬就趕了過去。只聽一聲驚呼,馬落深潭,沒至大半身體,僅露頭背!而白兔呢,轉眼失蹤,連個影兒也沒有。 兩個隨從,不得營救,就快馬回報部落首領。等到部落首領帶著一大群人趕來,陷入泥塘的人與馬,都溺水而亡。部落首領失去愛子,痛苦欲絕。他調動全部落的人力,搬了臨近的一座大沙坨,才填平這片泥塘。又從老遠的地方請來能工巧匠,燒制大青磚,修建佛塔,以為紀念。 后來到了元代,蒙古族牧民在這一帶放牧,才稱之為塔林蘇布魯嘎,漢語就是甸子上有塔或者塔甸子的意思。 開魯磚塔,曾經有過一條大裂縫。老輩人傳說,從裂縫能看見塔的肚子里盤踞著很多蛇蟒,長的短的、粗的細的、黑的白的,千奇百怪的都有。裂縫越裂越大,怕來一陣大風或是一場大雨,古塔就會隨著坍垮。 忽然有那么一天,不知道從哪兒來了個手藝人,衣冠不整,蓬頭垢面,挑著一副擔子,沿街叫喊“鋦大家伙”。搬來大盆,他說太小,不鋦;抬來大缸,他說太小,不鋦。有個好抬杠的說,鋦大家伙,有啊,你有本事去鋦塔子!那個手藝人沒生氣,樂呵呵地說,好好,我去鋦塔。我去鋦塔。人們都以為是瘋子。 去鋦塔子,誰聽你的瘋話?沒想到夜里,附近的人家都聽到佛塔上有動靜,叮叮當當的,還真真切切。一連響了三個夜晚,佛塔的裂縫合上了,只是沿著原來的裂縫打了七七四十九個鋦子,靠塔尖兒還有一道鐵箍兒。再找那個手藝人,那里還有他的蹤影! 有個百歲老人說,如來佛云游,路過此地。看見磚塔出了個大裂縫,就化身手藝人,下界來修補。你想,人家是佛祖,咱們肉眼凡胎的,哪能認得出來呀! 從清末和民國時期的老照片上看,開魯古塔是青磚砌成,磚層歷歷在目。只是新中國建立后,有關部門幾經修葺,才給磚塔披上了白袍。徹底整容后,再也看不出磚塔本來的模樣。對此,不知是該歡喜,還是悲哀?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