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少妇极品熟妇人妻无码/少妇被躁爽到高潮无码久久/国产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正在閱讀:墾荒地軼事(三)
分享文章

微信掃一掃

參與評論
0
當前位置:首頁 / 文章 / 后旗歷史文化 / 正文

637411433828068430450262439.jpg

信息未審核或下架中,當前頁面為預覽效果,僅管理員可見

墾荒地軼事(三)

轉載 2016/02/16 08:50:58 發布 IP屬地:未知 來源:通遼日報 作者:瑪拉沁信息網 1438 閱讀 0 評論 0 點贊
城 墻

文/方綱

 第三個是陶樸,在任二年(1914年8月至1916年8月)。新開河邊上有個陶官窩鋪,就是他的地窩鋪。

第四個是張秉彝,在任四年(1916年9月至1920年8月)。

 之后到1921年末的一年多時間,竟三換縣知事,敖青云,六個月;恩麟,四個月;李鳳翱,十個月。他們也都兼著墾荒總辦,任期太短,要干的不過是收拾攤子而已。

 從三旗墾務局,到總辦三旗巴林左旗荒墾務行局,再到開魯墾務局,持續到第十五個年頭上終于結束。西遼河邊上曾經的墾務局,完成了本來的使命后撤消,定格成為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城墻城門

 開魯縣城,是個小城鎮。有史以來,它曾有過一個老城墻,就是1908年開魯設治建縣時候的城墻,大約一里多見方。那時候的縣城內,僅有縣署一所、管獄一所、磚塔之側營房一所、城隍廟一大間,居民百余戶。有兩句歌謠,“三座衙門(縣署、管獄、營房)一座殿(城隍廟),土地老爺陪知縣”,概括了小城最初的面貌。

 城墻是土筑的,五六尺高,外面有一道護城壕。老城墻的那種形制,很類似金界壕。解放初期,農村人家的園子墻或者場院墻,外面挖一圈壕溝,用挖出來的土靠里側培一道墻,也很像金界壕。這種外溝內墻的結構,看似簡單,其實很智慧。老城墻四面都有出口,也叫作“城門”,而且都起了名字,東為鎮遠,西為鎮邊,南為承化,北為宣威,好象還有模有樣的。據記載,公元1914年,縣長賈文翰也主持重修舊城。只是泥土的城墻,終究難耐風雨的剝蝕,逐漸破敗。

 另外一個城墻,是1923年重新擴建的。既然有城墻,而且建縣之后,對城墻還進行過加固和維修,那為什么后來還要重新建筑城墻呢?研究起來,主要是當時所面臨的匪患與水患,兩大安全問題。

 建縣的初衷,就是為了實施清政府推行的開墾蒙荒、抵御外侵政策,加強邊地的占有。招墾,就是招人來開荒。大量關內移民源源涌入,開荒與放牧的矛盾,外來移民與土著民族的矛盾,日益尖銳激化。開始是民間的邊界糾紛,后來演變為跟縣衙門的仇恨。1912年,發生了吐默爾吉達事件。蒙旗王公策動,匪徒強占了縣城,燒殺搶掠,破壞慘重。1923年,又發生了黑塔事件。數百土匪功陷了開魯城,除銀行搶劫未遂外,街市掃蕩一空。打開監獄不算,還打入縣衙,搶走了大印!

 跟土匪交錯為害的,還有西遼河和新開河的水災。1917年,陰雨連綿將近一個月,西遼河與新開河同時發大水。舊志記載,老河水漲,一片汪洋。洪水淹了農田、沖了農舍不算,還直逼縣城,鬧得城里頭人心慌慌。曾有“南北老河會親家,塔子尖上掛淤柴”的傳說。1921年,南北兩河泛濫,再次重演。先是新開河在胡家崗一帶漫溢出岸。七月九日,西遼河決口,在上自扎蘭營子、下至獾筒那將近七十里的地段。舊志載,老河水漲,汪洋澎湃;東射縣城,距西門三里之遙,吼聲如雷。電線桿子被沖倒,文報不通,敖青云知事求援不能,只得讓軍警驅趕百姓星夜堵筑堤壩,才保住了縣城。

 十一年之間,連續遭受了兩次匪患,兩次水患,足以令人們談匪色變、談水色變。官府和社會各界聯名上書,強烈呼吁擴建城墻,就連卸了任的知事張秉彝都參與了進來。熱河都統很重視,還資助1.5萬兩大洋,擴展新城墻,人們叫外城墻。擴建的城墻規模大了,每邊3.7里,總長2217丈。城墻高增至兩丈有余,寬加至丈二。四門用磚建起了城門樓,而且安裝了雙扇的木制城門。城門的名字也有變動,東為崇仁,西為正義,南為耀武,北門沒變,依然稱宣威。同時,城墻四角建了角炮樓;城墻角到城門之間,再建腰炮樓。這就是說既能防洪水,又能防賊寇,有了點固若金湯的模樣。

此后,人們解除了寇、水兩患的后顧之憂。

 城門再次修葺,是解放后的1948年。四門的名字也更改了,東為解放,西為勝利,南為和平,北為民主。及到1950年春天,為便利交通計,拆除了四面的城門。又過十年,在學佛山的運動中,鏟平原城墻的殘垣,改為環城路,外側栽了一圈楊樹。2008年,適逢建縣百年,環城土路鋪成油板路。

 縣城已不是原來的縣城,規模成倍地擴展。然而,環城路依然勾勒著老開魯縣城的原始風貌。

(待續)

2016-01-12
已有0人點贊

五角楓.jpg

0條評論

 
承諾遵守文明發帖,國家相關法律法規 0/300

專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