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少妇极品熟妇人妻无码/少妇被躁爽到高潮无码久久/国产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正在閱讀:管窺科爾沁蒙古族語言文化多元化現象
分享文章

微信掃一掃

參與評論
0
當前位置:首頁 / 文章 / 社會萬象 / 正文

637411433828068430450262439.jpg

信息未審核或下架中,當前頁面為預覽效果,僅管理員可見

管窺科爾沁蒙古族語言文化多元化現象

轉載 mingyu2015/11/28 15:21:57 發布 IP屬地:未知 來源:無限風光在-險峰的博客 作者:瑪拉沁信息網 4123 閱讀 0 評論 2 點贊
嫩科爾沁蒙古族生活區域

前言

     我是一個蒙古族文化愛好者,我非常熱愛這個民族,長久以來一直在關注著這個民族的發展,但由于自己本人并非這個民族的一員,對這個民族了解還非常有限,很少有實地考察的機會,所以,更多的是通過媒體及僅有的幾次走馬觀花的采風對這一民族當代語言文化發展有些許自己的了解和看法。所以,有些看法和了解到的情況并不全面,得出的結論也許與事實有出入,但一切均源于對這個民族的愛,希望蒙古族朋友和了解蒙古族的朋友對我的觀點予以指正。

    科爾沁蒙古族簡況

     蒙古科爾沁部是以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圖哈撒爾后裔為領主的部落集團。“科爾沁”,為蒙古語弓箭手或帶弓箭的侍衛之意。科爾沁人因居住地域又分為嫩科爾沁和阿魯科爾沁,嫩科爾沁人今天主要聚居于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后旗和興安盟烏蘭浩特市、科爾沁右翼中旗、科爾沁右翼前旗境內。阿魯科爾沁人則主要聚居于今天赤身市阿魯科爾沁旗,科爾沁人是現今內蒙古境內人口最多的蒙古族部落。

     清代嫩科爾沁部落劃分為科爾沁左翼前旗、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后旗和科爾沁右翼前旗、科爾沁右翼中旗、科爾沁右翼后旗,共六個旗。科爾沁左翼前旗和科爾沁右翼后旗建制由于行政區劃高速于解放初撤消。

     科爾沁部始祖哈撒爾為也速該次子,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二弟,生于公元(1164年)。他從少年時代起輔佐成吉思汗,為蒙古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大蒙古國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哈撒爾以“神箭”著稱,“勇力善射”、“矢無虛發、應弦而倒”,有“大曳弓,九百步,小曳弓,五百步”之說。成吉思汗曾說:“有哈撒爾之射,有別里古臺之力,此朕之所以取天下也”。后來,蒙古文獻均稱哈布圖·哈撒爾,即射箭好手哈撒爾。哈撒爾是蒙古歷史上出類拔萃的一員猛將,成吉思汗不可多得的謀臣,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科爾沁”一詞源于鮮卑語,意為帶弓箭的侍衛。。到了15世紀初,“科爾沁”由軍事機構的名稱演變成哈撒爾后裔所屬各部的泛稱,成了著名的科爾沁部。

     成吉思汗把蒙古國的全部土地和屬民作為“忽必”份子分給諸弟,約在成吉思汗西征以前的元太祖九年(1214年)已分配完畢。諸弟的封地都在蒙古國的東部地區,史稱“東道諸王”。哈撒爾“受封領地”的地理位置,據《史集》中記載:“移相哥和拙赤·哈撒爾氏族的禹兒惕和游牧營地在蒙古斯坦東北部額爾古納河,闊連海子和海刺兒河一帶”。 哈撒爾妻妾甚多,相傳有40子,但知名者不多,其中著名者有三:長子淄川王也苦,次子移相哥大王,三子脫忽大王。哈撒爾的子孫眾多,世代繁衍。科爾沁、扎賚特、杜爾伯特、郭爾羅斯、阿魯科爾沁、茂明安、烏喇特、四子部落以及青海和碩特部、阿拉善額魯特部、衛拉特和碩特部等都是哈撒爾的后裔。今蒙古國境內也有一部分哈撒爾后裔,科爾沁人。

     明宣德元年(1426年)哈撒爾第八世孫阿魯克貼木爾,在阿魯臺太師的擁立下以“元氏子孫已絕”為理由,即全蒙古汗位,號稱阿岱汗。公元1432—1433年,阿岱汗和阿魯臺太師率領一部分科爾沁人東遷,到大興安嶺以東的嫩江流域駐牧。從此,這部分科爾沁人就被稱為“嫩江科爾沁”,簡稱“嫩科爾沁”。仍然留駐原地的科爾沁人,則被稱為“阿魯科爾沁”。

    公元1594年科爾沁部貝勒明安、內喀爾喀五部貝勒老薩,始遣使向努爾哈赤通好。明安獻馬百匹、駱駝十峰。從此,“蒙古諸貝勒,通使不絕”,這是科爾沁與滿洲通好的最早記載。

   公元1612年,努爾哈赤聞科爾沁臺吉明安之女甚賢,遣使往聘,明安逐絕先許之婿,送其女去。努爾哈赤以禮迎親,大宴成婚。自此開始了有清一代滿蒙之間的姻戚關系,科爾沁部與后金的關系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

    公元1614年,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娶科爾沁部莽古思女哲哲為妻,后尊為孝端皇后。次年,努爾哈赤又娶科爾沁臺吉洪果爾女為妻。公元1623年科爾沁臺吉洪果爾以女妻努爾哈赤12子阿濟格,科爾沁臺吉阿爾寨送女妻努爾哈赤14子多爾袞。

    公元1625年,科爾沁臺吉宰桑將其女布木布泰嫁給皇太極為妻,后其子福臨繼位,她也被尊為太后,謚號孝莊文皇后。1634年后布木布泰26歲的姐姐海蘭珠也嫁給了皇太極,寵冠五宮。可謂是姑侄女3人同嫁一夫。經如此頻繁的聯姻,減少了來自蒙古方面的壓力,使努爾哈赤可以集中精力去對付明朝。

 公元1636年三月二十日,皇太極在盛京召開大會,內蒙古24部49名臺吉與后金滿蒙漢文武官員百余人參加。土謝圖濟農巴達禮代表49名臺吉,捧蒙文表文,推皇太極為“博克達徹辰汗”,意為寬溫仁圣皇位。四月十一日,皇太極即皇帝位。改元崇德元年,定國號為大清。二十三日,封官賜爵。嫩科爾沁部及其他蒙古諸臺吉均被封為札薩克、親王、郡王、公等爵位。其中,封巴達禮為和碩圖什業圖親王去汗號,詔世襲罔替,掌右翼五旗事。從這時起,科爾沁部與后金之間的聯盟關系已正式轉變為從屬的宗主關系。

 自崇德元年設旗編佐始,把旗的組織推廣到整個蒙古地區,將蒙古劃分為內屬蒙古和外藩蒙古,又將外藩蒙古分為內札薩克蒙古和外札薩克蒙古。

    哲里木盟,簡稱哲盟,以嫩科爾沁部為基礎組成。其他3個部如扎賚特部、杜爾伯特部、郭爾羅斯部皆因與其同祖而附之。科爾沁部所屬10旗分左右翼,圖什業圖親王掌右翼五旗事,達爾罕親王掌左翼五旗事。4部10旗會盟于科爾沁右翼中旗境內的哲里木山下。在清代其地域東臨吉林和黑龍江將軍轄區,西界昭烏達盟和錫林郭勒盟,南靠奉天府,北界黑龍江將軍轄界。哲盟貢道往由山海關。清廷還規定,凡哲里木重大事件,科爾沁六旗以近奉天,故由盛京將軍專奏。

    科爾沁左翼前旗:公元1636年設,旗治設在伊克岳里泊(一說鄂勒濟布里特)有佐領3。

    科爾沁左翼中旗:崇德元年設,旗治設在伊克唐噶里克坡(一說唐哈里克),有佐領46。

    科爾沁左翼后旗:公元1649年設,旗治設于雙和爾山(一說濟爾哈朗圖),有佐領32。

    科爾沁右翼前旗:崇德元年設,旗治設在錫喇布爾哈蘇(一說翁袞山),有佐領16。 科爾沁右翼中旗:崇德元年設,旗治設于巴音胡碩山之南的塔克禪,有佐領23。     科爾沁右翼后旗:崇德元年設,旗治設在額默勒圖錫里,有佐領16。

    郭爾羅斯前旗:公元1648年設,旗治在古爾班查汗(又譯為固爾班篤洛噶),有佐領23。

    郭爾羅斯后旗:順治五年設,旗治在嘉朱溫都爾(漢名榛子嶺),有佐領34。

    杜爾伯特旗:順治五年設,旗治在托克托爾坡(一說圖布森錫埒圖),有佐領25。  扎賚特旗:順治五年設,旗治所在圖卜新察罕錫里,有佐領16。

    清廷對蒙古實行盟旗制外,還有一條就是遵照努爾哈赤“北不斷親”的遺訓,保持與蒙古的姻親關系。據有關資料提供:從1612年努爾哈赤向科爾沁臺吉明安遣使求婚,至1912年清朝滅亡,整整300年間共有118位清朝公主和格格嫁到蒙古各部,其中嫁到科爾沁部的就有24人。同時,科爾沁部王公之女嫁給清帝的也有19人,做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等的皇后、妃子及皇室王公的福晉。對于這種“禮崇姻戚”關系,清朝歷代統治者予以高度重視。高宗弘歷親臨科爾沁巡查時,就留下了“塞牧雖稱遠,姻盟向最親”的詩句,足見清代皇室與科爾沁部關系之深厚。

   科爾沁部在清朝入關和征服各部落的戰爭中披堅執銳,沖鋒陷陣,為大清王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位列24部之首,爵高位尊,俸銀俸緞均高于其他蒙古各部,是清廷統治蒙古地區的重要依靠力量。為外藩蒙古中的內札薩克。蒙古的親王至四等臺吉,與清廷一般官員相比執政的官高,不執政的祿厚,以品級和俸祿為例,清廷的一品官中正一品有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和理藩院大臣是從一品,他們的年俸銀是180兩,俸米180斛。七品知縣俸銀45兩,米45斛。蒙古的一般親王,年俸2 000兩,俸緞25,科爾沁親王年俸2 500兩,俸緞40,扎薩克臺吉、塔布囊俸銀100兩,俸緞4,內札薩克蒙古一至四等臺吉、塔布囊的頂戴、服色和坐褥與內地一、二、三、四品官的官服、坐褥相同。     清代,蒙古地區廣建寺廟。康熙帝曾說:“修一所廟勝用十萬兵”。科爾沁地區更是盛行建寺。蒙古王公、貝勒、達官貴人、富豪人家以建廟為榮,相繼興建寺廟,喇嘛人數不斷增多,幾乎家家有喇嘛,代代有喇嘛,甚至把獨生子也送至寺廟出家。從而,蒙古族人口日漸減少,勞力缺乏、經濟衰敗,蒙古族人民到了極端貧窮落后的地步。例如清代圖什業圖旗人煙稀少,交通閉塞,沒有城鎮。蒙古人民在盟旗制度下,被禁錮在各旗境之內。從事畜牧業和生產,逐水草而游牧,生活貧困愚昧,但卻有富麗恢宏的佛教寺廟13處。據1927年統計該旗共有喇嘛983人,占本旗人口1.17萬人的8.2%,占16歲以上男子6 242人的15.8%。興建寺廟,對蒙古地區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影響甚廣。佛教經典的翻譯,為蒙古族哲學、文學、史學注入了新的內容,促進了天文、歷法的發展。藏族古老醫學的輸入,豐富了蒙古醫學的內容,提高了蒙醫蒙藥療效。吸收了藏式建筑藝術,雕塑、手工藝方面有了新的發展。寺廟大都建在人口集中的地區和交通要道,也促進了蒙古族經濟、貿易的發展。 科爾沁蒙古終清一世一直為皇家禮重,除親緣關系外,更主要的是它在清朝開國定鼎中戰功卓著,正如《清史稿》所說的那樣:“圖謝圖親王、達爾漢親王、卓禮克圖親王、札薩克圖郡王四爵俸幣視他部獨增,非惟禮崇姻戚,抑以其功冠焉”。從清開國至清亡二百余年間,嫩科爾沁部為清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內蒙古原科爾沁部落區域內的科爾沁蒙古族人口為:1569150人。其中:

科爾沁區:314958人。

科爾沁左翼中旗:378775人。

科爾沁左翼后旗:275547人。

烏蘭浩特市:91374人。

科爾沁右翼中旗:209760人。

科爾沁右翼前旗:143720人。

阿魯科爾沁旗:103284人。

突泉縣:51732人。

    當然,今天生活在這一地區的蒙古族有很多人是從其他地區遷徙而來,但經過與當地科爾沁蒙古人的融合,語言及風俗已經科爾沁蒙古化。而同時,解放后由于升學,就業等原因也有很多科爾沁蒙古族到呼和浩特、包頭、赤峰等區內大中城市生活,更有一部分人遠到北京等內地大城市生活定居。而歷史上屬于科爾沁蒙古部落生活地區的今天遼寧彰開、康平、法庫,吉林雙遼、白城等地依然生活著數以萬計的科爾沁蒙古族,不過這些地區的蒙古族大多數在與漢族的共同生活中接受漢語語言和生活方式。而內蒙古境內的科爾沁蒙古族經歷草原農業化、當今城市化的沖擊,在生活方式、語言習俗等方面也在發生著巨大變化。


科爾沁蒙古族生產生活方式多元化現象

     在內地,不了解蒙古族的的朋友只要一提到蒙古族就會想到藍天白云大草原和牧馬人,很多內蒙古的朋友包括漢族,到內地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你們那兒平常出門都騎馬嗎?平時都是吃手把肉喝奶茶嗎?其實這樣的生活場景今天遠離了大部分蒙古人,特別是科爾沁蒙古人。

     自清未科爾沁草原放懇以后,科爾沁草原已經基本被開懇殆盡,科爾沁蒙古族的生產生活方式也由牧業、轉為半農半牧和純粹的農業生產。隨著當今社會城市化的發展,又有相當一部分科爾沁蒙古族走進城市,成為城市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科爾沁蒙古族和全國其他民族一樣經歷著現代化生活方式的洗禮。

   其實,今天的科爾沁四旗,已經沒有完整的草原,可以說科爾沁草原,作為純粹意義上的草原已經不存在了,只能說在一個個農業或半農半牧的村落之間,散落著一片片,數千畝,或數萬畝被農田和村落分割開的草地而已,但那已經不是風吹草低現牛羊的草原,只能稱之為草地,或草場。我們經常可以在電視上看來很多來自科爾沁地區無論漢族或蒙古族的朋友在作自我介紹的時候都會自豪的說:我來自美麗的科爾沁草原,但我認為這實在是對外界朋友對當今科爾沁地區的誤導,這樣說的結果大家當然會以為今天的科爾沁依然如呼倫貝爾或錫林郭勒般有著遼闊無垠的草原,讓大家對科爾沁地區形成一個錯誤的認識。我真心的希望通遼和興安盟的朋友以后在作自我介紹的時候,千萬不要再說我來自美麗的科爾沁草原,因為草原已經遠離這兩個地區。而這個地區的蒙古族已經很少有傳統意義的的牧民。請告訴大家一個真實的科爾沁。

     目前位于科爾沁草原唯一成片并保留著一些原始狀態的是位于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的科爾沁草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但即使這個保護區,也已經被一個個蒙古族半農半牧的村落分割,并由于霍林河上游過度引水開墾而出現樹木大面積死亡和草原退化。我曾經于2013年情著美好的憧憬前往這片最后的科爾沁草原,但現實卻打碎了我美麗的科爾沁草原之夢,展現在我眼前的是成片已經干枯死亡的黃榆,成片的沙地,已經干枯的湖泊,并不茂盛的草地,還有那些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蒙古人低矮的泥土房。由于霍林河上游過度引水,發展工業,開墾稻田,下游的保護區已經面臨無水的境地。這樣的現實要想得到改變依然還有漫長的路要走,祝福這片科爾沁草原最后的遺存能夠在未來得到更好的保護。

     今天,生活在科爾沁這片土地上的科爾沁蒙古人生產生活方式已經緊跟朝代的步伐出現多元化現象。

     (一)在科爾沁區,烏蘭浩特市區、保康鎮、甘旗卡鎮、巴彥胡舒鎮、科爾沁鎮,越來越多的科爾沁蒙古族走入城市工作在城市的各條戰線。

     (二)科爾沁區郊區、烏蘭浩特郊區、科爾沁右翼前旗東部的科爾沁鎮,突泉縣、科爾沁左翼中旗東部和南部的保康鎮、勝利鄉、門達鎮、圖布信蘇木、敖包蘇木,科爾沁左翼后旗東部和南部地區的金寶屯鎮、雙勝鎮、查日蘇鎮(不包括原浩坦蘇木區域)和常勝鎮等地區的蒙古族已經完全農業化,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有與周圍漢族農民趨于相同的現象。

     (三)科爾沁左翼后旗北部、西部蒙古族聚居鎮、蘇木、科爾沁左翼中旗西部各鎮蘇木、科爾沁右翼中旗大部分,科爾沁右翼前旗東部和北部的蒙古族處于半農半牧的生產生活方式,但保留著較多的蒙古族生產方式和傳統。

      (四)科爾沁右翼前旗西部、科爾沁右翼中旗西部少數蒙古族保留著傳統的牧業生產方式、和比較傳統的牧業文化。

     今天科爾沁地區的大部分蒙古族日常生活中基本沒有人會穿傳統服裝,只有在科左后旗、科左中旗西部、科右中旗、科右前旗的西部地區保留著較多的蒙古族傳統文化。

     這就是今天的科爾沁蒙古人的生活:城市市民、半農半牧地區的牧人、農區農民。

    這就是今天的科爾沁風景:城市、村鎮、農田、草地,風吹昔低見牛羊的草原的牧歌式生活已經遠離今天的科爾沁蒙古族生活。



管窺科爾沁蒙古族人的姓名文化:

    科爾沁蒙古族是較早接受農耕文化的蒙古族部落之一,清未以來,隨著科爾沁草原放懇,大批漢族農民和來自喀喇沁蒙古族、蒙古貞蒙古族的農民移入科爾沁地區,科爾沁蒙古族開始接受農耕的生產方式,同時,在生產活上隨著與漢族的長期接觸也開始農業化,固定居所、農耕村落的出現,改變了原來的居住和生活元素,飲食上也出現新的變化,而最大的變化莫過于蒙古族開始接漢族的姓名方式,特別是蒙漢雜居地區開始以自己蒙古姓氏的音來套用漢姓,或是漢族式的姓氏,喀喇沁蒙古族和蒙古貞蒙古族較科爾沁蒙古族更早接觸農耕文化,也更早采取漢式姓氏,而土著科爾沁蒙古人在與漢族接觸中,部分人開始改用漢式姓名,從而形成科爾沁蒙古人的七大姓:“包、吳、白、孟、齊、金、海”,這七個姓氏今天在科爾蒙古族中是非常常見的姓氏,基本是原蒙古語性氏的第一個字漢音發展而來。

    科爾沁蒙古族在與漢文化、農耕文化的接觸中,不僅僅是全面接受漢文化和生活方式,而是將原有的蒙古族文化傳承,并吸收了一部分漢文化的精髓,從而發展為今天科爾沁蒙古族特有的一種地域文化。雖然當今很多中西部蒙古族歷為科爾沁蒙古語中夾雜太多漢語借詞和他們很多在姓名的漢族化現象而時時會嘲諷他們不是真正的蒙古人,但他們卻沒有設身處地的理解科爾沁蒙古人在一百多年的文化交融與沖突中,是如何頑強的傳承著自己的民族文人才造就了今天的科爾沁蒙古族文化。科爾沁蒙古族文化依然是蒙古族文化中非常優秀的組成部分。

    今天科爾沁蒙古族的姓名在不同地區、不同旗縣因為與漢族文化的接觸深度不同,又分為不同的類型。

(一)在科左后旗東部南部、科左中旗東部南部、科右中旗中部、科右前旗中部,這些地區因為與漢族交往較早,蒙漢雜居,基本為純農業區,這些地區的科爾沁蒙古族更多的吸引了漢文化元素,很多蒙古族已經全面接受了漢族文化,生活文化,他們的姓名基本與漢族相同,用漢姓,取漢名。如科爾沁區、烏蘭浩特市,科左后旗的查日蘇鎮、雙勝鎮,金寶屯鎮南部。科左中旗的保康鎮,圖布信蘇木、勝利鄉、敖包蘇木,門達鎮,科右中旗的高力板鎮,巴彥胡舒鎮(鎮區),科右前旗的科爾沁鎮,歸流河鎮,大石寨鎮等。

(二)用漢式姓,蒙古傳統名字

    采取這一姓名方式的以科左中旗為多,因為科左中旗在旗懇中,外來移民流入較多,土著文化受外來文化影響更深,當地蒙古族較多采取了漢式姓名。但隨著蒙古族文化的回歸,一些蒙古族開始追求尋找自己祖先文化,因而開始在漢姓后取蒙古名字來突出自己的民族特色,傳承自己的民族文化。如李達古拉、奚斯日古楞、白斯琴、齊達日罕等這樣的名字在以科左中旗為代表的科爾沁蒙古族地區非常多。

(三)在與漢文化的交流中發展而來的科爾沁蒙古族獨有的名字

    隨著科爾沁蒙古族文化與漢文化的交融,科爾沁蒙古族在姓名方式上,除了全面采取漢式姓名、或漢姓蒙名、或傳統蒙古族名字之外,還發展出自己獨具地域文化的科爾沁蒙古族名字,這種名字以科爾沁左翼后旗為代表,比如五月、春花、牡丹、文化、阿榮、龍梅等等 。這些取名方式既不是蒙古族傳統姓名,也不是漢族姓名,而是受漢族文化啟發發展而來的一種科爾沁地域姓名文化。

(四)蒙古族傳統姓名

在與漢文化的交流中,部分科爾沁人頑強的堅守了自己傳統的民族文化,這一堅守表現在姓名方式上就是保留傳統的蒙古族姓名。這部分蒙古族以科左后旗為代表:比如:烏云高娃、額爾敦圖、青格樂、格根圖雅、蘇日娜等。

    我通過近年科爾沁左翼后旗和科爾沁左翼前旗參加蒙古語考試匠學生的姓名作一個簡單統計:在學習蒙古語的群體中(不包括已經轉用漢語的蒙古族群體),科左后旗采取傳統蒙古族名字的比例遠遠高于科爾沁左翼中旗,具體采取條種名字的比例為:

1、蒙古族傳統名字:科爾沁左翼中旗:占總人數的4.3%:科爾沁左翼后旗占38.97%。

2,科爾沁蒙古族特色名字:科爾沁左翼中旗:占總人數的3.71%,科爾沁左翼后旗占31.91%。

3,漢式姓蒙古族傳統名字:科爾沁左翼中旗:占總人數的28.93%,科爾沁左翼后占4.48%。

4,純漢式名字:科爾沁左翼中旗:占總人數的61.13%。科爾沁左翼后旗占24.64%。

從蒙古族姓名上看,科爾沁左翼中旗的蒙古族在接受漢文化文化更多一些,而科爾沁左翼后旗蒙古族剛更多的保留著傳統文化。

已有0人點贊

五角楓.jpg

0條評論

 
承諾遵守文明發帖,國家相關法律法規 0/300

專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