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張學文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高級工藝師,新疆工藝美術協會會員,新疆和田玉市場信息聯盟商會理事,新疆珠寶商會中級玉雕師。
曾師從玉雕大師李俊杰,學習玉雕設計、制作、加工技術,形成了自己具有鮮明特色的創作風格。作品創作力求用最簡潔的造型,展現和田玉的簡約之美、自然之美,從而使人們發現玉的靈性和質樸;使天然玉石經過創作后,呈現出如生命一般活力。
從業12年,張學文練就了扎實的玉雕設計、雕刻技藝,由他設計、制作的和田玉作品,多次在全國及寶玉石展上獲獎。
近期主要作品
2015年9月,《草原圖騰》榮獲“國石杯”金獎。
2015年9月,《歡聚》榮獲“國石杯”金獎。
2014年6月,《清》榮獲中華龍”銀獎”。
2014年6月,《暖》榮獲中華龍“最佳創意獎”。
2014年6月,《緣像》榮獲中華龍“最佳創意獎”。
2013年9月,《中華》榮獲“國石杯”第十屆新疆和田玉玉雕精品展“銅獎”。
2013年10月,《清正廉明》榮獲“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展“銅獎”。
張學文獲得2014風尚之巔新疆青年玉雕師年度創新力獎
2005 年,張學文一心想通過美術特長考取理想大學,最終因文化課分數不夠,與大學失之交臂,便在內蒙古某煤礦打工,沒想到命運多舛,工作不到一周,一次工傷差點讓他截去手臂。醫生告訴他,以后不能干重活,無助而迷茫的張學文,便投靠遠在新疆雕玉的表哥李俊杰。
來到新疆的半年間,張學文從珍寶樓轉到玉緣閣,最后落腳在李俊杰的玉雕廠,跟著李俊杰學玉雕。張學文告訴記者:“表哥對我特嚴厲,讓我不敢有絲毫懈怠,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會回想今天出現哪些問題,收獲如何等,這些問題總會在腦海中翻騰幾遍,已經成為了一種生活習慣,過年過節也如此,有時候不干活就感覺日子沒法過了。”
青云之志(張學文作品)
富裕(張學文作品)
張學文憑借扎實的美術功底以及勤奮、認真的學習態度,玉雕技法突飛猛進,人生也有了方向和目標。2010 年,李俊杰到蘇州發展,將新疆的廠子交給張學文管理。因高超的技法、領先的創作思想,勤奮和踏實的作風,張學文接管玉雕廠后,規模不斷壯大,創意團隊達15人,形成了一個年輕而又充滿創作力和凝聚力的玉雕團隊。
為了提升團隊整體文化素養和創作能力,張學文時常會安排工作室的員工去蘇州學習、進修。在他看來,蘇州玉雕因有較濃厚的文化積淀,理念相對靠前,走出去學習是很有必要的。
愛蓮(草圖)(張學文作品)
愛蓮(張學文作品)
人無志不立,事無恒不成。玉雕是一個枯燥而漫長的過程,張學文心無旁騖,用心雕刻。當上了廠子負責人后,他也要求自己每天必須保證6小時創作時間。
經過長期的歷練和堅持不懈的創作,張學文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其以簡潔的造型,展現著和田玉的簡約之美、自然之美,表現出了玉的靈性和質樸,經過他手的天然玉石,重新綻放出生命的活力,他的作品也多次在全國及疆內寶玉石展上獲獎。
貴妃出浴(噴砂效果)(張學文作品)
暖(張學文作品)
對于創作、創新,張學文有著清晰的思路和明確的要求。“創作要順其自然,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前提下,挖臟去綹,保持玉原有的質感和自然美。創新不是刻意的追求,而是要自然。就比如作品《暖》,我的創意就在一瞬間,看到別人身上的一件衣服,靈感瞬間就迸發,然后根據材料本身的特征琢磨成型,所以一定要尊重和田玉本身。”他說,“只有自己親手做的時候,想法才能付諸實踐,當你敢在石頭上發揮了,才能進步。出錯不是問題,關鍵是要能理解問題的根源。膽子越大,學到的東西越多,進步也越快。”他的言行舉止彰顯出激情與活力。
荷(張學文作品)
【草原圖騰】
上古為神,其民永信,固守一方天地,佑其民,得保永世清寧。
作品為觀者呈現出草原游牧人家祥和美滿之景,構圖和諧,氣韻生動。
【歡聚】
十二生肖同時出現在一個畫面里,展現了歡聚時分,一片祥和的溫暖氛圍。傳達出各民族團結一心、寧靜生活的美好期許,設計巧妙,別出新意。
這是青年玉雕師張學文的作品。不落窠臼的創意,簡約大氣的雕工,全力展現了和田玉的自然造化之美。
【悟】
張學文,1987年生,蒙古族,曾師從玉雕大師李俊杰,學習玉雕設計、制作、加工技術,現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會員,新疆工藝美術協會會員,新疆和田玉市場信息聯盟商會理事,新疆珠寶商會中級玉雕師。
從業10年,憑借個人的刻苦鉆研、對玉雕藝術的悟性,張學文形成了具有個人鮮明特色的創作風格。他力求用最簡潔的造型,展現和田玉的簡約之美、自然之美,從而使人們發現玉的靈性和質樸,經他設計、制作的和田玉作品,多次在各大寶玉石展評會上獲獎。
2009年,張學文創辦了自己的玉雕工作室“化繁為簡,化簡為精”,用藝術的雙手去激活每一塊美玉,使作品脫匠氣、顯美感。如今,騷石·新疆玉雕創作室創意團隊達15人,作品精心提煉傳統文化的獨特內涵,注重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并賦予新的時代氣息,使和田玉的雕刻藝術既適合中國文化影響下的傳統文人審美情趣,也非常符合現代文明熏陶下的當代審美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