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發生于1937年7月7日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是中國現代史上極為重大的事件,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日戰爭的開始,是全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的日子。1932年2月,在當時隸屬于熱河省的開魯縣,當地軍民也打響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槍聲……在通遼市委史志辦編審劉忱老師所著的《通遼抗戰史》一書中,對此就有詳細的記載。
歷史背景
開魯縣是1908年從東扎魯特旗、西扎魯特旗、阿魯科爾沁旗三個蒙古族聚居旗析置設立的。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者處心積慮地要進攻熱河,若想占領熱河,必須要打開熱河省的北大門——開魯。但由于九一八事變后,吉林、黑龍江兩省義勇軍(吉林的馮占海、李海青部;黑龍江的鄧文部)退到開魯后,在開魯駐扎,進行整編,一度達到幾千人,武器裝備好,戰斗力也強,日軍未敢輕舉妄動。
當時開魯一帶的駐軍原稱“東北邊防軍熱河騎兵第17旅”(屬直系),1928年改為“熱河省獨立騎兵第9旅”(屬奉系),旅長崔興武。該旅有三個團、9個營、36個連、72個排、216個班,3600多人。駐開魯的是56團,團長孫福生;駐烏丹的是57團,團長李守信;駐林東的是58團,團長尹大馬棒。旅部設在林西,因為崔興武家住在開魯,所以崔興武常在開魯縣城。
蒙漢各民族團結一心
擊潰日寇兩次進攻
1932年1月17日,日偽軍攻占通遼后,日軍顧問松井清助妄圖乘勝西進,攻取開魯、進犯熱河。2月底,日本關東軍調集騎兵三百余名,率5000多名偽軍,開6輛裝甲車,拉3門大炮,在6架飛機掩護下,從通遼出發,向西逼進。
遼北蒙邊騎兵第一路軍司令員李海山和遼北蒙邊騎兵第二路軍司令員劉震玉司令員偵知這一情況后,率領本部義勇軍,會同熱河省駐開魯縣崔興武旅一部,計6000余人在開魯與通遼交界的道德營子附近的沼坨、密林深處埋伏。日偽軍走進埋伏圈后,雙方發生激戰。2月29日下午1時,日軍顧問松井清助被活捉。這次戰斗共擊斃日偽軍380多人,其中校尉官30多人;繳獲重炮兩門,輕炮兩門,步槍300多支。義勇軍傷亡230多人,其中校尉官十幾人。松井清助當即被槍決。他的尸體被運回開魯后,暴尸街頭。松井清助是侵入哲里木盟后最早被擊斃的日軍指揮官。
日軍在道德營子損兵折將后,惱羞成怒。駐通遼的羽山支隊80名日軍為給松井報仇,再次糾集偽軍六七百人,發兵開魯。劉震玉司令員偵知后,率部迎擊。雙方遭遇于王家油坊,從佛曉激戰至黑夜,雙方損失慘重。后因義勇軍彈藥不足,不能與敵繼續進行膠著戰,劉震玉司令員率主力轉移陣地,留下一連掩護。留下的一連當夜未能撤出王家油坊,子彈打光后,他們與日偽軍展開了英勇的白刃戰,整整血戰了一夜。裝備精良的日軍僅逃出6名,偽軍潰散。義勇軍留下的一連人只有5人凱旋。
道德營子和王家油坊的兩次戰斗,體現了蒙漢各族人民在民族危亡關頭團結一致、英勇獻身的愛國主義精神。當時在北平的張學良得知道德營子和王家油坊兩次對日作戰大捷后,非常高興,給劉震玉、李海山各頒發了一枚獎章。
日寇飛機大炮狂轟亂炸義勇軍無奈撤退
1933年一二月間,日軍飛機初飛開魯上空時,老百姓因為沒見過飛機,不少人站在屋外或街面上看熱鬧,有的警察還以為是中國飛機,在地面上搖旗表示歡迎。當炸彈轟鳴,飛機向下掃射時,人們如夢方醒,紛紛逃避不及,很多人被炸死。
九一八事變發生后,崔興武在降日與抗日兩條道路中間徘徊不定。因為熱河省主席湯玉麟主張“熱人治熱”, “熱河省獨立騎兵第九旅”原屬直系,旅長崔興武又是遼寧省黑山縣人,不是熱河省人,湯玉麟不把他當成嫡系;“熱河省獨立騎兵第九旅”歸奉軍后,也沒得到奉軍的一槍一炮,奉軍又把他視為游雜部隊。崔興武是直系、奉系兩頭都靠不上。他以靜待動,窺視時機,見機而行。通遼失守后,他在與張學良和國民政府保持聯系的同時,通過姜明遠與日本特務機關秘密聯系。姜明遠是開魯縣普孚商號的經理、縣商務會會長,是一個認賊作父、賣國求榮的漢奸。
1933年2月,通過姜明遠從中里外撮合,崔興武派57團團長李守信到通遼與日本特務機關談判投降條件。談判的結果是:關東軍(日軍)決定給崔興武旅22萬發子彈,15支熱河造手提機槍,22支步槍。另送給崔興武30萬金票(日幣),送給李守信3萬元天津字中交票(中國交通銀行天津支行發行的鈔票),崔興武率部從開魯撤軍。1933年2月20日,崔興武征用三百多輛馬車,首先把自己的家資能帶走的都運往林西,然后把駐防哈拉毛都、道德營子、卓里克圖王府一帶的第九旅官兵全部撤到林西縣境。
1933年1月28日,日軍攻占山海關后,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發布了進攻熱河省的密令。2月21日,集中10萬日偽軍以錦州為基地,由通遼、義縣、綏中分三路向熱河省的開魯、朝陽、凌源進兵。2月21日晚,日軍北路第六師團主力及第十一旅團一部、蒙古自治軍騎兵一部在第六師團長坂本右政衛門的指揮下,向駐開魯三義井鄉大樹營子,抗日義勇軍劉震東部偷襲,被劉部擊退。22日,日偽軍以飛機十余架對大樹營子輪番轟炸,復以炮火襲擊。義勇軍劉震東、鄧文、李海青、張玉珽等部聯合奮起還擊,但因無高射炮等重武器,義勇軍損失較大,退出陣地,撤向開魯鎮。
開魯淪陷成立偽政權漢奸最終被解放軍擊斃
24日早,日本茂木騎兵第四旅團,由通遼出發向開魯鎮進攻,關東軍副參謀長、后升任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的侵華日軍首要戰犯岡村寧次坐鎮通遼指揮。偽軍張海鵬和程國瑞部也從通遼出發,配合進攻開魯。這時的開魯已是一座空城。
24日晚,日本侵略軍沒費一槍一彈,茂木支隊長驅直入,進占了開魯城。當時縣郵政局局長袁益三給日本軍當翻譯,姜明遠帶著地方劣紳和少數商人,手持太陽小旗,在東門內外列隊,歡迎日軍進城。同時把青天白日滿地紅的中華民國國旗撤下,換上了紅蘭白黑滿地黃的偽滿洲國的旗幟。
日軍進城后,在開魯縣城的四個城門樓上架起機關槍,各街道都嚴密布崗。在日軍主持下,組建了開魯縣偽縣政府,因姜明遠為日本侵占開魯“立了功”,被委任為開魯縣第一任偽縣長,日本人寺田茂七任指導官,原縣政府的舊職員全部留用。
日軍侵占開魯后,又進逼林西。日軍迫使崔興武將第九旅全部交給李守信掌控,并在多倫幫助李守信組織了蒙古軍,任李守信為總司令,與德王聯合成立“蒙疆政府”。崔興武則“下野”,帶領他的三姨太太及出賣開魯所得的30萬金票(日幣),回老家隱居。不久,崔又被日本人“請出”當了新京(長春)賽馬會的會長,為日本帝國主義效勞十余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崔興武與李守信組織“熱河人民自衛軍”, 1946年冬,“自衛軍”在阜新境內福興地一帶被解放軍包圍,崔興武被擊斃。
記者 張鐵牛
文中史實源自《通遼抗戰史》劉忱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