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
||||||||||||
|
||||||||||||
文圖/本報記者 沈慧蓮 “免費禮品” “看似免費講座,又喊大爺又喊大娘的,語言親切又甜美,無效退款,還贈免費禮品。語言和物質攻勢雙管齊下,沒有點定力的老年人很容易就入套。可是,一旦有老年人入套了,就離被坑騙不遠了。”這是有些商家忽悠老年人買保健品最常用的招數。一旦老年人被忽悠買了保健品、藥品,想退貨就沒有那么容易了。 記者通過深入調查發現,許多保健品銷售機構通過大打親情牌、孝心牌、關愛牌等種種手段,專門盯上老年人的腰包,讓老年人“忽忽悠悠”地就買了產品。從上百元的口服液到上千元的電療儀,再到上萬元的按摩床墊,看看這些老人是如何被有的商家忽悠入套的。 用3個免費雞蛋 套走老人2000余元 家住科爾沁區的陳女士,父親陳大爺已80歲高齡。今年3月份時,在一名朋友的帶領下,陳大爺迷上了聽免費的“健康講座”。起初,見老人每天凌晨3點出門時,陳女士以為是去晨練,也就沒在意。直到第三天,老人手里拿著3個雞蛋回來,一問之下,才知道是去了翠堤東郡一臨時出租房內聽健康講座,而雞蛋是免費發放的。陳女士一聽就覺得不對勁兒,說那是專門忽悠老年人的,讓老人別再去了,防止上當。可老人向女兒保證只去聽講座,不買保健品,并說去聽講座也是奔著每天的3個雞蛋去的。這樣,陳女士當時覺得父親身體還很健康,每到早晨3、4點鐘睡不著覺,如果就是去聽聽健康方面的講座也無妨,就沒再阻攔。誰曾想,有一天,老人卻拎了一大堆保健品回來。陳女士告訴記者:“當時父親告訴我說,那些保健品不僅能治療失眠,還治療心血管病,可吃完后也沒發現有啥效果,最終受三個免費雞蛋的誘惑,被忽悠走2000余元。”礙于父親年歲已高,眼見父親上當,陳女士擔心父親因此上火生病,還不敢當面提起這件事。 “親情關愛”是幌子 不買產品就“變臉” 說起老人癡迷保健品的話題,家住后旗的居民包女士無奈地說:“作為子女,不能時時陪著父母,可一些保健品推銷員偏偏鉆著這空兒,向老人甩出親情關愛的‘糖衣炮彈’。老人說不舒服,她們會上門來接去醫院。老人去不了會場,他們會將保健品和資料送貨上門,那個熱乎勁能把人烤化了,真是一點招兒都沒有。”原來,包女士的母親經不住一保健品推銷店服務人員的“熱情照顧”,背著女兒、女婿花掉萬元購買一張按摩床墊。“起初母親還和我隱瞞按摩床墊的真實價格,透露只花了3000元購買,過了大概半年多的時間,母親覺得這張被夸大宣傳,可以治療各種疾病的床墊并不像當初店員承諾那樣有療效,母親這才道出實情。”包女士說。由于一下子花掉了萬元,包女士的母親很長一段時間變得非常節儉起來,也為自己當初的這筆花銷懊悔不已。包女士一提起這件事就氣憤不已:“那些保健品推銷員特別會抓老人們的心理,要是老人們說資金不足,他們還主動提出先墊付,之后可以慢慢還,一點點掏空老人們錢包。”為此,包女士認為,兒女還得多回家陪陪父母親,經常勸導老人不要上當受騙。 這些保健品推銷員的親情攻勢可不是無價的,他們對老人的熱情照顧是有明確目的的,那就是瞄準老人的錢包來的。如果一旦達不到目的,熱臉不但馬上冷如冰霜,還會賞給你幾句難聽的噎人話。 信商家虛假宣傳 老人好懸丟了命 今年66歲的老人王娟,有16年的糖尿病史,平時一直口服降糖藥,可自從購買某品牌蜂皇漿后,聽信銷售人員的夸大宣傳,瞞著家人停止口服降糖藥半年時間,結果有一天突然暈倒住進醫院。經過三個多月時間的治療調整,王娟老人的血糖才恢復到接近正常值。說起當初停藥的經過,王娟向記者講述,今年3月份,她去公園晨練時聽幾位老人在一起探討吃蜂皇漿的好處,其中一位老人對王娟說,她有糖尿病,自從喝上蜂王漿之后,不用吃任何藥品了,血糖一直正常。說著還給王娟提供了那家經銷蜂皇漿店的地址。回家后,王娟心想:“要是喝蜂皇漿,真不用吃藥了可挺好的。”雖然半信半疑的,王娟還是不由自主地去了那家蜂皇漿的經銷店。“現在廠家剛好在做促銷,買三瓶送一瓶。”正當王娟猶豫不決時,又走過來一名老太太。一番交談后,老太太說自己患糖尿病多年,但一直不打針不吃藥,全憑喝蜂皇漿降血糖。聽老太太如此說,王娟不再懷疑了,當場付了500多元買了4瓶蜂皇漿。回家之后,王娟按銷售人員所說,每天早晚空腹服用蜂皇漿。喝完了再去購買,就這樣連續喝了半年之后,王娟不時感到頭暈、胸悶、渾身無力。在一天早晨起床時突然感覺兩眼發黑暈倒。王娟的家人將她送到醫院檢查后才發現,血糖已經升到正常值的兩倍還多,而且血壓也上升嚴重。此時,王娟才向家人說出停藥原因。 兒女阻止變“不孝” 老人得長點心眼 在記者走訪中,市民吳女士告訴記者,兩年下來,她父親家中堆積的保健品足足有好幾箱。“三兩千一套的都算便宜的。平日里老人都省吃儉用,但買這些保健品卻超級大方。偶爾阻止一下,還惹得老人生氣,說自己買保健品是為了有個好身體,少給兒女添麻煩。不讓賣保健品,就是不孝。”吳女士說,現在老人仍然經常被邀請出去參加各種“免費講座”,說還有醫學專家在場義診。而一些私人醫院和藥店的專家經常在給病人體檢后忽悠病人,你的心腦血管有問題,需要吃藥。老人聽了“專家”的“忠告”,毫不猶豫地掏錢買了一堆“良藥”,卻不知換來的只是市面上價格并不算高的保健品。 目前,一些藥店、私人醫院,通過開展“咨詢義診”、舉辦“健康知識講座”等手段推銷保健品,忽悠老年人的行為很普遍。由于老年人保健心情迫切,警惕性不高,自我辨別能力差,更由于對這些專家及銷售人員的活深信不疑,甚至停用正常服藥延誤病情。 說起家中老人“鐘愛”保健品的話題,市民郭女士告訴記者,就在今年6月份時,她的父親還花掉5000余元購買了某品牌保健品。“拿回家的當天我就提示父親不能太過于輕信這些保健品,要想身體好,還需適當鍛煉身體。可父親當時給我甩句‘又沒花你錢,你心疼啥呀’,就聽咣當一聲關門回自己屋了,你說好言相勸都變成兒女不孝了。”為此,郭女士認為,老年人退休后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本沒有錯,但是切不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這些被吹得神乎其神的保健品上,要想身體健康,莫不如加強自己的身體鍛煉,散步、跳跳廣場舞等遠遠要比吃這些保健品好的多。 記者現場做暗訪 瞧“親情營銷”攻勢 打親情牌,溫暖老人心,是親情營銷的慣用手法。記者在某私人醫院暗訪時發現,工作人員對每一個到店準備免費體驗的老人都非常熱情,“阿姨又來了?身體好點嗎?”“大爺,我來扶您上樓。”銷售人員抓住老人需要關愛這一點,讓老人感到親切、感動,心甘情愿地掏出錢包。而各種“小禮物”的誘惑,更讓老年人頻頻中招。大多數老年人都是從窮時候過來的,精打細算一輩子。若有東西不要錢白給,在他們看來算是賺了。 記者暗訪時發現一位老人手里拿著幾貼膏藥,便問:“是免費領取的嗎?”“是的,每天都給幾貼,我家里還有。”這些在正規藥店和醫院從來沒聽說過的膏藥,外包裝看上去特別粗糙,但老人拿在手里卻很樂呵,甚至為了幾貼膏藥起個大早來排隊。而那些無良商家正是抓住了老年人的這個心理,利用小恩小惠騙取信任。“剛開始不賣東西,只頻繁發贈品,等人氣攢夠了,商家就開始‘下刀’了。”一位看熱鬧的市民說。 記者在暗訪中發現,在一次老人免費聽課過程中,所謂的“專家”拿病嚇唬老人,先把一些疾病的危害夸大,并引用一些不合實際的數據,讓老人緊張、害怕,等氣氛鋪墊得差不多時,就會話鋒一轉,開始介紹目前此類疾病的治療情況,并告知老人其他治療方法都不太理想,而這個產品卻率先取得了突破等說詞。借此講述產品功能,突出自身優勢,并會穿插講解幾個因服用該產品而治好的真實病例,最終這些惜命,渴望永遠健康的老人們就會主動掏錢。此外,通過街頭散發傳單,吸引老年人到酒店或社區聽免費講座。對老年人進行洗腦,讓老人們對這些專家及銷售人員的話和推銷“神藥”的功效深信不疑,不知不覺中上當受騙。 老人發現被欺騙 投訴維權不容易 記者在走訪調查中發現,老年人一旦發現自己上當受騙后,想維權,卻面臨著投訴難。因這些保健品商家賣的都是貨真價實的保健食品,比如蜂膠、蜂王漿等,有批號,有藍帽子,正規廠家生產,合理合法。老人們愿意買,商家自然賣的理直氣壯。“投訴我沒有用,我又沒強買強賣!憑什么管我們叫騙子,憑什么說我們搞虛假宣傳?盒子上也都印著‘本產品為保健食品,不具備治療功效。’可老人們就是不聽勸,自己停藥了能怨得著我們嗎?”走訪中,科區和平路一保健品商家老板理直氣壯地說。 投訴難的另一原因是,老年人購買保健品沒有意識讓商家開具發票,而不少保健品經銷商以“打擦邊球”的方式逃避監管。為了躲避執法部門的監管,推銷保健品的人員大多隱匿在酒店、小區、寫字樓里,賣出去的產品也往往不給發票,由于取證難,維權成功的概率非常低。不少健康講座往往選擇在早晨8點鐘之前進行,最早的甚至凌晨三點就開始健康講座,等老人明白過來受騙再返回退貨時,這些人早已人去樓空,留存的聯系電話也無法接通。因此即便老人找到監管部門也很難取證查處。 針對監管問題,記者從科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了解到,現行的《保健食品管理辦法》還是1996年頒布的,二十年來沒更新過,使得監管缺乏法律依據,目前為止還未查處過一起保健品欺詐案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