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本報特約記者 吳克學 通訊員 賈雪嶺
從醫33年,日均接診40多人次,年門診量達1.5萬人次,累計接待患者約50萬人次。如果用科左后旗40萬人口作除數的話,他平均為后旗每個人看病1.25次……他就是多次被評為自治區、市、旗級先進工作者,獲得“通遼市最美醫生”稱號的科左后旗人民醫院內科主任醫師陳光。在后旗,老百姓稱他為“神醫”。
醫德高尚 心系百姓
陳光1982年畢業于吉林醫學院醫學系,同年被分配到后旗人民醫院從事內科臨床,這一干就是33年。由于愛崗敬業、嚴謹踏實、醫術精湛、勇于創新,陳光很快成為后旗乃至通遼市神經內科、心血管內科專業學者和學科帶頭人。30多年來,他對待患者沒有親疏貴賤之分,所有患者都一視同仁。大年三十晚上,他曾為搶救牧民患者徹夜不眠;國慶長假里,他為78歲高齡的病人守護一晝夜;33年來的雙休日他幾乎休息不著……陳光每天的工作量都是滿滿的。陳光常年工作在門診一線,早晨一上班首先聽取夜班醫護們的報告,然后查房、疑難病例會診、指導下級醫師,接下來就是開始接待總是有幾十人排隊的門診病人。盡管診查的患者接踵而至,但他從不因為病人多而敷衍,總是用溫和又嚴謹的醫學作風讓每一位病人滿意而歸。陳光的門診室外總是排著一條長長的隊伍,室內還總圍著十幾名待診患者。他接電話、上廁所總是急匆匆的,一天下來頭昏腦脹,時常出現眩暈。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陳光患上了嚴重的頸椎增生和腦供血不足等職業病,但他從沒因自己的病躺下來休息,他深知每天都有很多患者在等著他診治。在抗擊“非典”,防控甲流、****等傳染病的戰役中,陳光身先士卒,坐陣門診,零距離地為每位患者診治,彰顯著高尚的醫德和良好的醫風。然而,在面臨親患抉擇時,他卻舍下了親人,在金錢利益面前,他果敢地堅守著黨性和醫德。有一次,陳光患腦血栓、多年臥床的母親持續高熱,測不到血壓,病情危重。姐姐勸他哪兒也別去了,在家守著母親。恰巧這時鄰居馮某急匆匆來找陳光,說他的母親不醒人事了。面臨兩位都需要自己的老人,面對滿臉淚痕的姐姐和焦急企盼的鄰居,陳光含淚走出了家門……陳光曾說過這樣的話:“救死扶傷是我的責任,治病救人是我的職業,不謀私利是我的原則。”這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話語,正是他高尚醫德的寫照。
醫技精湛 施之于民
在后旗,老百姓冠以陳光“神醫”的名號。他以醫者的使命感和懷仁之心,在醫療技術中凸顯出了卓越的才能。1989年,甘旗卡鎮一名患者因右上肢麻木4年多,先后去過好幾家大醫院診治,都一直被按風濕癥治療,結果久治不愈,后來朋友為她介紹了陳光。陳光果斷地診斷為脊髓空洞癥,并建議她到沈陽市中國醫大一院通過核磁進一步檢查。檢查結果證實了陳光的診斷是正確的,病人得到了有效治療,病情逐漸好轉。病愈后的患者感慨地說:“到外地看病跑了一大圈,結果還是在家門口看好了,沒想到陳大夫的醫術這么高明,真是‘神醫’啊!”2005年8月8日晚,一個幾乎沒有生還希望的病人被送到了急診室,陳光親自率領醫院急救小組整整奮戰了一晝夜,成功地搶救了一例心跳停止1小時40分、呼吸停止2小時19分的急性廣泛前壁、下壁心梗病人,創造了后旗人民醫院搶救心血管疾病歷史上的奇跡!一時間,陳光及其醫術在全旗被傳為佳話,找“神醫”陳光看病的人越來越多。2009年,陳光帶領院內神經內科和心血管內科全體醫務人員,與蘇州大學合作開展的《內蒙古通遼市冠心病不同臨床類型分布及影響因素研究》榮獲通遼市科技進步一等獎。陳光在神經內科和心腦血管內科學方面造詣頗深,先后開展了腦脊液置換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靜脈溶栓治療超早期腦梗塞、急性心梗的溶栓治療等多項臨床研究,對神經系統一些特殊疑難病例有豐富的診療經驗。近年來,他撰寫的《微創引流治療高血壓腦出血》《以腦轉移為首發癥狀的肺癌12例分析》等10余篇學術論文,在國家級醫學刊物上公開發表。
醫患和諧 金玉其中
石蘊玉而山輝,水含珠而川媚。作為起于群眾憂之上、落于百姓心之中的一名醫生,陳光的一言一行無不折射出對生命的關愛和人性的光輝。他在30多年的工作中,以其醫者必懷仁之心與患者結下深情厚意,以其醫者的大愛承擔了諸多的**責任。同時,黨和政府給予了他應有的榮譽,人民送給了他鮮花與掌聲。陳光先后擔任過自治區醫師資格考試實踐技能考官、通遼市醫學會神經內科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新論編委、市旗兩級黨代會代表、紅十字會會員、醫務志愿者。作為黨代表,他深入基層、訪問病患、廣泛了解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和醫療建議,為旗委、旗政府制定醫療衛生方針政策,提供了大量翔實可靠的數據和信息,為全旗群眾就醫環境的改善和深化醫療衛生改革,做出了積極貢獻。作為紅十字會會員和醫務志愿者,陳光積極參加**各項公益活動,帶領“流動醫院”深入農村牧區為廣大農牧民送醫送藥,帶領醫務志愿者到街道社區空巢老人家中上門服務,并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身先士卒,忘我救治,贏得了**各界的廣泛贊譽。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陳光就被評為全市衛生系統“跨世紀科技人才”和市級“勞動模范”;2001年被評為通遼市“首批中青年科技人才”;在抗擊“非典”戰役中被市衛生局評為“十佳醫生”;2007年被自治區衛生廳命名為“醫德先進個人”;2010年被評為自治區“先進工作者”;2013年獲首屆通遼市“優秀醫師獎”;最近,又被評為“通遼市最美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