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少妇极品熟妇人妻无码/少妇被躁爽到高潮无码久久/国产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正在閱讀:科左后旗檔案中記載的三件冊封誥命
分享文章

微信掃一掃

參與評論
0
當前位置:首頁 / 文章 / 后旗歷史文化 / 正文

637411433828068430450262439.jpg

信息未審核或下架中,當前頁面為預覽效果,僅管理員可見

科左后旗檔案中記載的三件冊封誥命

轉載 mingyu2015/07/17 08:35:58 發布 IP屬地:未知 來源:網絡 作者:瑪拉沁信息網 4545 閱讀 0 評論 9 點贊

  科左后旗檔案館收藏著三件有關清朝皇族與蒙古科爾沁部聯姻的冊封誥命。由于目前在清代科爾沁部的故鄉通遼市,現存于世直接反映這種聯姻關系的清代檔案寥若晨星,所以這三件誥命即顯得彌足珍貴,很有必要對它們形成時代的歷史背景和涉及的相關史事加以介紹。 

    有清一代,封建王朝統治者將“北不斷親”作為基本國策之一,清皇族與蒙古王公的相互嫁娶不斷。根據清朝的皇家族譜《玉牒》等檔案中的記載來統計,這種滿蒙聯姻,在時間上從明朝末年滿族建立后金割據政權之前即已開始,直到清朝末年的宣統年間;在地域上涉及到當時漠南、漠北和西套廣袤地區的眾多蒙古部落;在數量上至少達到595次,其中清皇族出嫁給蒙古各部的公主、格格達到432人,娶蒙古王公之女163人。 

    在這種大規模的聯姻中,漠南蒙古的科爾沁部可謂首屈一指。自明朝萬歷四十年(1612年)四月,科爾沁貝勒明安之女出嫁當時的建州女真首領、后來的清太祖努爾哈赤,首開了整個滿蒙聯姻之先河;直至清末宣統三年(1911年)三月,清朝孚郡王奕惠嗣子載澍的次女嫁給科左中旗卓哩克圖親王色旺端魯布,縱跨300年之久、與清王朝興衰共始終的聯姻達163次之多,占了整個滿蒙聯姻總次數的27.4%。其中清皇族女下嫁科爾沁部106人,科爾沁部之女出嫁清皇族57人。 

    誥命,是中國古代帝王用于授官或賜爵的一種詔令文書。在清代,皇帝冊封五品以上官員或世襲爵位的王公貴族,以及他們的先代和妻室時,一般都頒給誥命,以作為其身份和地位的憑證。科左后旗檔案館所藏的這三件冊封誥命,都是絹制品,文字為朱紅色;其中兩件冊封的是下嫁科爾沁部之皇家女,一件冊封的是科爾沁部蒙古王公夫人。三件有著內在的聯系,屬于同一家族之物。 

    第一件《雍正帝冊封允之女的誥命》(圖1)。長455.4厘米,寬37.3厘米,折成22頁,前后貼以硬紙板裝幀為冊。文字是內容相同的滿文和蒙文,無漢文。內容譯為漢語后,有“鎮國公允之女……封和碩格格”,頒發時間是“雍正七年閏七月初十日”。誥命中的“鎮國公”是清皇族和蒙古王公的爵位之一。清皇族爵位的前六等依次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這與蒙古王公的前六等爵位相同。不同的是,在此之下皇族爵位還有其它六等,而蒙古王公爵位是一至四等臺吉。誥命中的“和碩格格”是清皇族之女的等級封號之一。清朝的皇后之女封固倫公主、妃嬪之女和由宮中撫養的皇族之女封和碩公主。皇族中有爵位者之女的封號有滿漢兩種稱謂,其中親王女滿語封和碩格格、漢語稱郡主,郡王女封多羅格格、稱縣主,貝勒女亦封多羅格格、稱郡君,貝子女封固山格格、稱縣君,鎮國公和輔國公女皆封公格格、稱鄉君,等等。到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以后,格格們的封號開始按其生母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同父的格格,若由嫡福晉(正夫人)所生,按上述給予封號;而由側福晉(側夫人)所生,則降兩個等級給予封號。這些封號由于各種原因,也有升、降或削去的。誥命中的“允之女”是指這次受封的女子。允是康熙帝的第十二位皇子,雍正帝的皇帝。他這位受封的女兒是其長女,為允側福晉李佳氏所生,其實也是康熙帝的孫女之一,曾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由康熙帝旨嫁給了科爾沁部的達爾瑪達都。九年后的雍正七年(1729年),此女的四伯父雍正帝冊封她為和碩格格,這件誥命就是當年冊封時頒發的實物。所冊封的和碩格格之號,按照前述清朝制度,本應是親王嫡福晉所生之女的封號。而此女的父親允在當年的爵位是鎮國公,生母又是側福晉,按制其封號頂多為公格格即鄉君,實際所封的和碩格格與之相差四等,是屬于破格之封了。 

    此女所嫁的達爾瑪達都,屬于科爾沁部中一個由滿蒙聯姻而形成的皇親國戚顯赫家族。我們將這個家族與清皇族的聯姻情況歸納為一張示意圖(圖2),由此圖可以看出,在達爾瑪達都的曾祖一代中,曾祖父綽爾濟是孝莊文皇后二哥察罕的兒子,封爵多羅貝勒,曾在天聰七年(1633年)娶清太祖努爾哈赤第七子阿巴泰的第七位女兒為妻。祖父一代中,綽爾濟有五女三兒與清皇族聯姻。嫁出的五個女兒,有兩個在順治六年(1649年)分別嫁給了阿巴泰的孫子庫祿克和佛克齊庫;庫祿克的父親是阿巴泰的第三子博洛,佛克齊庫的父親是阿巴泰的次子博和托。另兩位在順治十一年(1654年)同時嫁給了順治帝,被分別冊為孝惠章皇后和淑惠妃。還有一位女兒在順治九年(1652年)嫁給了簡親王濟度,濟度的祖父是努爾哈赤的三弟舒爾哈齊,父親是舒爾哈齊的第六子濟爾哈朗。綽爾濟的兒子中有三位迎娶了清皇族之女。其中長子鄂齊爾承襲其父爵位,并娶了皇族女,此女的生父世系有待考證。次子納穆齊在康熙二年(1663年)娶了謙郡王瓦克達的第三位女兒為妻,瓦克達的祖父是努爾哈赤,父親是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后來納穆齊的一位女兒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又嫁回瓦克達家族,成為瓦克達之孫伊禮布的妻子。三子額爾德尼在順治十六年(1659年)娶了阿巴泰第三子博洛的第七位女兒。達爾瑪達都的祖父畢里袞達賚,在兄弟中排行第五,他本人并未娶清皇族女;但到了達爾瑪達都的父輩,這種滿蒙聯姻仍在繼續。 

    畢里袞達賚的兒子,也就是達爾瑪達都的父親喇什,在康熙四十年(1701年)迎娶了顯親王丹臻第八位女兒為妻,丹臻祖父是清太宗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父親是豪格的第四子富綬。喇什又有三子兩女繼續與清皇族發生嫁娶聯姻的關系。其長子就是達爾瑪達都,前述他娶了康熙帝第十二子允之女;次子觀保在雍正四年(1726年)娶了康熙帝次子理親王允礻乃第六位女兒淑慎和碩公主;三子哈達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娶了康熙帝第二十三子貝勒允祁第二位女兒。喇什的女兒中,一位在康熙末年嫁給了廣華,廣華的祖父是康熙帝的二哥裕親王福全,父親是福全的第三子保泰。另一位在雍正七年(1729年)嫁給了恒親王弘至,弘至的父親是康熙帝第五子允琪。由上述可見,達爾瑪達都兄弟三人娶了康熙帝的三位孫女,兩個姐妹分別嫁給了康熙帝的侄孫子和孫子。 

    第二件《乾隆帝冊封允礻必之女的誥命》(圖3)。長400厘米,寬34.6厘米,折成20頁為冊。文字是內容相同的滿漢兩種。其中有“咨爾和碩言咸親王允礻必第四女……封爾為多羅格格”,頒發時間是“乾隆二十三年十月初三日”。誥命中的“允礻必第四女”,是指這次受封的女子。允礻必是康熙帝的第二十四位皇子,雍正帝的皇弟,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由他的四哥雍正帝封其為言咸親王,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去世。允礻必的這位受封的女兒是其第四位女兒,為允礻必側福晉鈕祜祿氏所生,其實也是康熙帝眾多的孫女之一,曾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正月由此女的叔伯哥哥乾隆帝指嫁給了科爾沁部的班珠爾,四年后的乾隆二十年十二月成婚。到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帝冊封她為多羅格格,這件誥命就是當年冊封時頒發的實物。冊封時此女的父親允礻必的爵位是親王,生母是側福晉,封她為多羅格格正是按清朝制度規定應封的等級。 

    此女所嫁的班珠爾,是前述達爾瑪達都的長子,可見這個家族在班珠爾這一代中,仍在繼續與清皇族聯姻。可令人疑惑的是,達爾瑪達都的兄弟姐妹們所嫁娶的對象都是康熙帝的孫輩,而達爾瑪達都的兒子班珠爾所娶的仍是康熙帝的孫女。如果仔細推敲本文上述聯姻情況,可看出這種不計輩分的嫁娶亦不罕見。這在今人們看來豈不是不合倫理?其實這種現象在清朝滿蒙聯姻中時常可見,按照當時的滿蒙禮俗看來屬于完全正常,不足稱奇。 

    第三件《道光帝冊封阿敏烏爾圖之嫡妻的誥命》(圖4)。長388厘米,寬34.6厘米,折成20頁為冊。文字是內容相同的滿漢兩種。其中有“咨爾固山貝子阿敏烏爾圖之嫡室博爾濟吉特氏……封為固山貝子夫人”,頒發時間是“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十九日”。誥命中“固山貝子阿敏烏爾圖之嫡室博爾濟吉特氏”,是指這次受封的女子。阿敏烏爾圖是前述達爾瑪達都后輩直系子孫,班珠爾的曾孫,沿襲了祖先的固山貝子爵位。他的嫡妻是蒙古博爾濟吉特氏之女,在道光十九年(1839年)被道光帝冊為固山貝子夫人封號,這件誥命就是當年冊封時頒發的實物。 

    通過以上的介紹可知,這三件誥命均屬清代科爾沁部綽爾濟家族中喇什一支的祖傳之物。前兩件是嫁與喇什兒子達爾瑪達都、孫子班珠爾的清皇族女冊封文,再聯系到后一件,可以看出滿蒙世代聯姻所形成的這個家族皇親國戚的顯赫地位。這個家族從綽爾濟開始到班珠爾,前后五代共與清皇族相互嫁娶達17次,其中娶皇族女9人,女嫁皇族8人。雖然在班珠爾之后這個家族再也沒有與清皇族聯姻,但由這17次嫁娶來管中窺豹,可見清皇族與蒙古科爾沁部聯姻過程的部分縮影,亦可見到清代整個滿蒙聯姻之一斑。檔案中的這三件誥命就是這一歷史現象的佐證。 

    說明:寫作此文依據的是《科左后旗清代檔案匯集》、《清實錄》、《清史稿》、《蒙古世系》、《清代蒙古官吏傳》、《清朝滿蒙聯姻研究》等檔案和資料。(潘茂桐) 

已有0人點贊

五角楓.jpg

0條評論

 
承諾遵守文明發帖,國家相關法律法規 0/300

專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