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2007年,黃牛存欄650頭,人均純收入不足2000元;2014年,黃牛存欄1400頭,養牛年效益270萬元以上,人均養牛增收7300多元……這組對比數據,展現了科左后旗朝魯吐鎮北嘎拉達尺小組養牛業的發展軌跡,該小組80多戶農牧民,正在通過養殖業向小康邁進。
北嘎拉達尺小組位于朝魯吐鎮東南部,受傳統粗獷散養方式和干旱氣候的影響,草原生態環境嚴重惡化,飼草料供給明顯不足,造成黃牛生產性能下降,嚴重影響養牛效益。隨著禁牧政策實施,北嘎拉達尺養牛業的發展遭遇了瓶頸。為了轉變方式、走科學飼養的路子,從2007年開始,該小組每年幾次聘請內蒙古民族大學教授指導該小組養牛,開辦養牛技術培訓班,從轉變百姓養牛意識開始,運用科學的黃牛養殖技術,對傳統畜牧經營產業進行改造,逐步探索出多種模式相結合、互補的養殖方式。
禁牧后,舍飼養牛模式成為首選養殖模式。舍飼圈養初期,玉米秸稈經過簡單揉搓處理直接喂牛,造成黃牛營養不良、繁殖率低。該小組從青貯種植入手,不斷加大棚舍、窖池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逐步引導養殖戶引草入田,樹立“為牧而農、為養而種”的觀念。村民巴特算了一筆經濟賬:1畝地種玉米年效益500元左右,種青貯可以養1頭母牛,年效益5000元左右,效益翻了10倍。同時,飼草料通過牛腹形成糞便,發酵的糞便是改良土壤最好的有機肥料,頭牛1年的糞便可以改良2到4畝地,真正實現了農牧業經濟良性循環。截至目前,該小組專用青貯地面積達1500畝,占到了耕地面積的38%。
黃牛繁育是該小組黃牛養殖的傳統,舍飼后,提高母牛繁殖率才能為全村黃牛產業發展提供動力。該小組通過精料補飼使母牛營養達到平衡,提高母牛繁殖力,冷配技術保證母牛配種率,母犢分飼技術縮短母牛發情配種周期,提高母牛繁殖率,保證能繁母牛一年一犢,實現母牛養殖效益最大化。2014年,該小組共有母牛存欄650頭,其中基礎母牛540頭。在繁育母牛養殖模式帶動下產犢540頭,能繁母牛繁殖率100%,與2007年同期相比,繁殖率提升56個百分點。
通過提高繁殖率和舍飼育肥,該小組黃牛產業迅速發展。直線育肥模式成為小組黃牛產業新的增長點。在該模式下,犢牛在胚胎期開始育肥,到12月齡出欄,體重達1000斤以上。公牛犢直接轉入育肥期,通過前期的人工喂奶、增加補飼,到后期按照直線育肥技術要求和粗精飼料進行搭配等科學喂養,育肥12月齡出欄,去除飼料等各項費用,頭均純收入可實現4000元以上,同以往傳統飼養相比,既節省了人工、飼草料、防疫等成本,又收到了可觀的效益。
(唐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