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胡同”是中國北方,尤其是首都北京的特色,指城市中的狹窄街道。它是城市中普通老百姓再熟悉不過的事物,甚至會有一些老人在胡同中住久了以后,搬去樓房居住,卻怎么也適應不了的情況,可見胡同已經成為人們的生活中的一種符號,一種標志。
北京的胡同
研究元明兩代的學者認為:“胡同本元人語。”即說胡同這個詞不是漢語,而是蒙語。據考證,“胡同”二字與蒙語中的“水井”發音相同。既然“胡同”是水井的意思,那為何又被用來表示狹窄的街道呢?
原來,蒙古大漠缺水,在有水源的地方安居,是蒙古人古老的生活習俗。蒙古人征服漢族地區之后,仿造漢族人的生活方式建城定居。進行城市規劃時,蒙古人不忘大漠生活的傳統,時刻保持著對水源的警惕。建設城市的過程中,基本上都是先挖水井,或者先預留水井的位置,然后才修建房屋,鋪設街道。元代大都城當中,深巷之內必然配備一口深井。蒙語當中把“水井”叫做“胡同”,久而久之,胡同就成了小巷的代名詞。在元代雜劇中,可以看到很多關于胡同的臺詞。如關漢卿的《單刀會》中,就有一句“直殺一條血胡同”的臺詞。明、清時期的地理、民俗著作當中,也經常可以見到對胡同的介紹。可見,胡同這個說法,在元、明、清三代已經被人們接受,成為一個廣泛使用的通俗詞語了。
南鑼鼓巷可能是當今最出名的胡同,在過去,這里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
元代大都城共有11座城門,連接各城門的大街構成了全城的主干道。各個主干道相交,形成了若干長方形的居民居住區。居住區中又有若干條整齊的胡同,胡同的兩旁通常就是四合院。元朝規定,大街的寬度是24步(約合37.2米),小街寬度是12步(約合18.6米),胡同寬度是6步(約合9.3米)。明、清時期的北京城在元大都的基礎上修建。隨著北京城的人口越來越多,城市的規模越來越大,對城市的規劃也越來越寬松,出現了很多并不符合原先標準的街道。后來,兩堵四合院院墻之間的走道無論寬窄是不是符合規定,里面有沒有一口水井,都被籠統地稱為胡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