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少妇极品熟妇人妻无码/少妇被躁爽到高潮无码久久/国产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正在閱讀:通遼市的由來
分享文章

微信掃一掃

參與評論
0
當前位置:首頁 / 文章 / 后旗歷史文化 / 正文

637411433828068430450262439.jpg

信息未審核或下架中,當前頁面為預覽效果,僅管理員可見

通遼市的由來

轉載 mingyu2015/04/13 14:29:29 發布 IP屬地:未知 來源:網絡 作者:瑪拉沁信息網 10473 閱讀 0 評論 101 點贊

 通遼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科爾沁草原,東連吉林省,南臨遼寧省,西接赤峰市,北與興安盟和錫林郭勒盟毗鄰。現有人口310萬人,總面積5.95萬平方公里。

 這片遼闊的土地,在歷史上并不稱為通遼。通遼二字作為地名,產生在1912年末,至今僅有百年。但是這里歷史悠久,遠在近萬年前,就已經開始有人類生息。這里曾是中華民族璀璨的紅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發祥地。大約在三千年前,這里的古代居民已經進入了奴隸社會。據考古發現的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和生活器具證實,通遼市土地上的第一代居民是東胡族和山戎族。春秋時,燕國在如今的通遼市中南部地區,為防備東胡人的入侵而修筑的燕長城遺址,如今在奈曼旗、庫倫旗境內仍清晰可辨。這證明最晚在春秋中葉,東胡人便已揭開了通遼地區古代文明的序幕。后來,東胡人為燕國所敗北撤,秦王朝統一中國后,通遼地區的中南部屬遼東郡與遼西郡管轄,便成了秦的一部分。

 

 

 西漢初期,匈奴主宰了包括通遼地區境內的大漠南北廣大地區,繼之而起的是被匈奴控制的東胡族后裔鮮卑族和烏桓族。

 漢武帝時,曾三次出兵匈奴后獲勝,使通遼地區同內地的聯系更為密切,大大促進了這一地區生產力的發展與繁榮。

 東漢末年,鮮卑族首領擅石槐統一了鮮卑各部落,建立了部落軍事聯盟,包括大漠南北的廣大地域,通遼地區亦屬軍事聯盟的一部分。

 南北朝時期,在鮮卑人生活了近五百年的通遼地區,又興起了新的民族契丹。契丹族自四世紀中葉,就游牧于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唐朝初年,形成部落聯盟,受唐朝控制。在隋、唐之際,當時的整個通遼地區,都在以契丹人為地方長官的中原王朝的統一控制之下。各民族經濟、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的廣度和深度,都大大超過以前任何時期,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到了遼代,通遼地區的畜牧業已十分發達。金王朝建立后,通遼地區行政上歸北京路臨潢府管轄。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國,通遼地區納入了蒙古帝國的版圖。到了元朝時期,通遼地區歸遼陽行中書省大寧路管轄。

 明朝統一蒙古高原后,通遼地區又屬“三衛”所轄之地,大部分屬“扶余衛”管轄。16世紀末,建州女真人興起在白山黑水之間。其首領努爾哈赤稱帝后改國號為“大金”,通遼地區各蒙古部落基本上受其控制。當時這一地區主要有蒙古的科爾沁、札賚特、杜爾伯特、郭爾羅斯四個部落。到了清朝,改往日的部落制為盟、旗制。這四個部落建立了科爾沁六旗、札賚特一旗、杜爾伯特一旗、郭爾羅斯二旗。四部十旗組成一盟,名為哲里木。會盟于現在科右中旗西哲里木之地。至此,這一地區正式名為哲里木盟。

 清代哲里木盟地域遼闊,水草豐美,人口眾多,富甲內外蒙古諸部。從清朝初年至中期,地域范圍和政權機構比較穩定。這種狀況到清朝后期逐漸變化,終于在民國初年導致了通遼地名的產生。

 清朝統治者最初在蒙古地區執行嚴格的封禁政策,嚴禁漢族流民私自到蒙地墾荒。但到清朝中葉后,許多漢族農民為了謀生,來到東北地區,漸漸進入蒙旗地方開墾。蒙古王公貴族貪圖地租之利私自允許,同時清朝政府也無力杜絕這種現象,于是在往昔的蒙古草原上出現了農作物和家庭園藝。后來清朝統治者只好允許蒙旗王公貴族請旨招墾土地,使蒙地開墾公開化。到清末時,清廷又廢除蒙地封禁政策,允許在蒙旗地區設官局主持蒙地放墾。到清朝末年,哲里木盟先后放墾蒙荒已達到六百多萬坰土地。

 為了管理大量墾荒的漢民,清廷在蒙旗地方設置了許多州縣,這一局面一直延續到了民國初期。在民國元年(1912年),科左中旗的卓里格圖親王色旺端魯布出放自有領地牧場,地域東至巴林他拉,西到愛新廟,南至小細河,北至遼河岸,被稱為巴林愛新荒。在出放這段荒地的過程中,選定了第396號鎮基,并將該鎮基定名為通遼。至此,通遼二字作為地名正式產生。此后,在1913年建立了通遼鎮。1918年,經奉天省批準,成立了試辦通遼縣委員會。1920年開始實行縣制,受當時的奉天省管轄。在以后的歲月中,通遼作為縣名沿用下來。

 位于現今通遼地區的哲里木盟,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同祖國東北其他地區一樣,也受到日本侵略者鐵蹄的踐踏。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成立后,在東蒙古地區先后設置興安南、西、北、東四個省。哲里木盟建置被撤銷,大部分地區劃歸興安南省管轄。這種區劃一直沿續到日本帝國主義投降。

 解放戰爭時期初期的通遼地區,國民黨勢力爭奪抗日戰爭的勝利果實,在這里建立了政權。廣大人民群眾重新淪入水深火熱之中。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面臨著復雜多變的形勢,采取了正確的政策,肩負起了民族解放的重任。黨的優秀兒女來到通遼地區,團結蒙漢各族人民,發動群眾,開展革命戰爭,進行土地革命,創建革命根據地,建立人民政權。在數年的浴血奮戰中,多少優秀的共產黨員,為了通遼地區蒙漢各族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他們寶貴的年輕生命。徐永清、呂明仁、施介、孫瑞符、麥新……等革命烈士的光輝,永遠照耀在通遼的大地上。經過多年的奮斗,哲里木盟終于迎來了解放,人民獲得了新生。 建國后,哲里木盟由遼北省劃入內蒙古自治區管轄。1951年7月,通遼縣的城關區劃出設置了通遼市,為哲里木盟政府所在地。1958年10月,通遼縣建制撤銷,所轄區域并入通遼市。到1964年12月通遼縣又重新恢復。到1986年7月,通遼縣建置又一次撤銷,所轄區域并入通遼市管轄。

 經過五十年的建設,哲里木盟的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在1999年1月13日,國務院批準將哲里木盟和原縣級通遼市撤銷,設立地級通遼市。在原縣級通遼市設立科爾沁區。新設立的通遼市管轄原哲里木盟的科左中旗、科左后旗、庫倫旗、奈曼旗、扎魯特旗、開魯縣和新設立的科爾沁區,并代管霍林郭勒市。1999年7月1日,新設立的科爾沁區正式成立。1999年10月8日,新設立的通遼市(地級)正式成立。

 至此,沿用了三百余年的哲里木盟名稱停止使用。新設立的通遼市是一塊富饒美麗、有待開發的寶地。這里歷史悠久,物產豐富,交通便利,人民勤勞,民風淳樸。歷史名人孝莊文皇后、僧格林沁、嗄達梅林都出自于這片神奇的熱土。這里的文明古老,這里的生活嶄新,這里有哈達的深情,這里有友誼的金橋。三百萬通遼市人民正在中共通遼市委、通遼市政府的領導下,團結一心,以嶄新的面貌、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在建設美麗的家鄉過程中,掀開了通遼地區歷史的新篇章。

已有0人點贊

五角楓.jpg

0條評論

 
承諾遵守文明發帖,國家相關法律法規 0/300

專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