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中國夢,是靠千千萬萬個人的夢想匯聚而成的。
包才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實現了治窮致富、創造美好生活的夢想,開創了他的中國夢。
1965年,包才出生在科左后旗海魯吐鎮排申達村。家鄉一窮二白的面貌,在包才兒時的心里埋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立志要刻苦學習,離開農村,進城找份體面的工作。不料天有不測風云,1982年,正在甘旗卡第一中學上高中的他突然患上了強直性脊椎炎。包才并沒有被病魔打倒,而是更加堅定了求學的信念。功夫不負有心人,1984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中央民族學院蒙古語言文學系,成了全村有史以來第一個大學生。
四年的大學生涯,讓包才學業有成,被分配到遼寧省民族出版社從事蒙文編輯工作。這期間由于編輯工作需要整天看稿編稿,很少有活動時間和空間,他的病情不斷加重。這時的包才萌生了回鄉務農的想法。他覺得家鄉才是他實現夢想的地方,他要通過自己的打拼創造幸福生活。在遞上自愿離職報告后,他與妻子一同回到了闊別10年的家鄉。
起初,包才和妻子房無一間、地無一壟,只能各自暫住在父母家。又因為缺乏農業生產經驗,開始的幾年干啥賠啥,欠下了15萬元的債務。但包才并沒有灰心喪氣,他下定決心必須干出一番事業。2002年,包才通過查閱資料發現高產的小尾寒羊特別適合當地養殖。于是,他大膽貸款2萬元,到山東購回了20只小尾寒羊,又承包了30畝地,開始了自己的致富夢。小兩口起早貪黑精心侍弄莊稼,棚圈內外細心照料羊群,當年收入就達到3萬多元,人均純收入超過萬元,一下子在全村成了冒尖戶。經過幾年的打拼,包才的羊群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很快發展到了200多只。耕地也由起初的30畝擴大到200畝,年收入翻番地往上漲。當地群眾也開始認識到小尾寒羊高產的優勢,在包才的帶領和指導下,競相養起了小尾寒羊。目前全村小尾寒羊存欄已超過2000多只。
包才深知,只要靠知識和科學才能補上農牧業發展的短板。他認真理解領會黨的各項富民政策,學習掌握各種農牧業實用知識,無論是選種、施肥、田間管理,還是接羔、飼養、圈舍建設,都實行科學化管理,有效保證了土地產量和小尾寒羊的質量與成活率。2008年,包才蓋起了130平方米的大瓦房和8間羊舍,購買了兩臺粉碎機,進一步壯大了飼養規模。2010年又蓋起了110平方米的飼料和糧食儲存倉庫,購買了四輪拖拉機,耕地增至230畝。近兩年,包才又將目光轉向種植效益看好的中草藥材,想為鄉親們再開辟一條致富路。與種地不同,中草藥材種植是一項技術要求較高的“細活”,他嚴格按照流程操作,解決了棉芪在通遼和赤峰一帶不能越冬和成活率較低的難題,2012年,包才家收獲玉米9萬公斤,收入14萬元;出售小尾寒羊200只,收入18萬元,加上種植80畝藥材收入的10萬元,這個三口之家人均收入達到14萬元,固定資產超過200萬元,真正實現了小康夢。
今年,包才將耕地面積擴大到400畝,并籌備購買育肥羊500只,引導村民發展新興、快捷、市場效益走高的育肥羊產業,實現共同致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實現中國夢的號召,非常振奮人心。我認為,只有個人的夢和國家的夢連在一起,多人的夢想組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實現中國夢。我的夢想就是靠科學、靠知識引領更多的村民致富。”對于未來,包才充滿了希望。
特約記者 吳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