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近年來,隨著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以及家庭影院的普及,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因用耳不當發生噪聲性聽力損傷的風險日益加大。據統計,我國有聽力殘疾人2780萬,每年新增加力殘疾人30多萬。眼下,各大中小學生均進入寒假時期,可以從緊張的功課中放松下來,各種休閑、娛樂活動增加增多,各種音響、耳機放個不停,耳朵的負擔也越來越重。2015年3月3日是第16個全國愛耳日,今年的主題為“安全用耳,保護聽力”,旨在喚起全社會對非職業性噪聲的重視。
愛耳護耳從娃娃做起
有專家提醒家長注意以下方面的問題,以保護孩子的耳朵。
避免意外傷害
切莫讓嬰兒將細小物品如豆類、小珠子等塞入耳內,以免造成外耳道粘膜損傷、感染。
避免噪聲污染
嬰兒聽覺器官發育未完善,太大的聲音刺激會損傷稚嫩的聽覺器官
優生優育,防范先天性耳聾
要避免近親結婚,孕產婦女做好圍產期保健,并注意妊娠期間的用藥。
警惕藥物致聾
感音性耳聾很多是藥物中毒造成的。因此,切不可擅自給患兒用藥。要在醫師的指導下選用。
耳朵不要隨便掏
掏耳朵是我們日常生活的習慣動作。但是,掏耳朵很容易損外傷耳道皮膚,把細菌帶進耳道。耳屎在醫學上稱為耵聹,大塊營硬結的耵聹,應該請醫生用專業工具取出,千萬別自己掏。如果癢的難受,可以用手在耳朵外側輕輕擦,但不要太往里伸。
一日三做耳朵操
耳為宗脈之所聚。人的耳朵分布著諸多穴位,它們通過經絡與全身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所以早拍、午捏、晚搓做耳操可祛病健體。具體辦法:每天早晨用雙手撐拍打雙耳100次;中午可捏耳垂的眼穴及周圍區域,每次捏到耳廓發熱;晚上堅持用熱毛巾搓耳朵,上下輕輕搓摩雙耳各40次,毛巾涼了換熱毛巾再搓,還能防治感冒。
耳朵里鉆進小蟲時不亂掏
此時不要盲目掏,用光照一下,蟲子有趨光性可能會爬出來;如果仍不出來,可往耳朵內滴入適量甘油,也可用食用油代替這樣雖不能趕出或殺死小蟲,但它不會繼續撞擊鼓膜。隨后可去醫院將小蟲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