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少妇极品熟妇人妻无码/少妇被躁爽到高潮无码久久/国产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正在閱讀:民俗大講堂:蒙古族和三少民族專家詮釋傳統祭火習俗
分享文章

微信掃一掃

參與評論
0
當前位置:首頁 / 文章 / 后旗歷史文化 / 正文

637411433828068430450262439.jpg

信息未審核或下架中,當前頁面為預覽效果,僅管理員可見

民俗大講堂:蒙古族和三少民族專家詮釋傳統祭火習俗

轉載 mingyu2015/02/14 11:11:59 發布 IP屬地:未知 來源:新華網 作者:瑪拉沁信息網 6425 閱讀 0 評論 3 點贊

 火是光明之源,力量之軀,是上天給予萬物蒼生的恩賜,它在人類發展歷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農歷臘月二十三是蒙古族、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少數民族傳統的祭火節。

 11日,小年這一天,為了讓呼市廣大群眾深入了解蒙古族、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少數民族傳統的祭火節,內蒙古博物院邀請四位少數民族專家現場講解每個民族的祭火風俗。這堂博物院講座不僅讓觀眾了解了這四個民族祭火習俗的異同與特色,同時還與四位老師們進行互動,參與祭火儀式,感受到了濃濃的民族風情,整個講堂一派紅火。

 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的這一天,蒙古族和三少民族的同胞們都會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感謝火神給予自己民族的饋贈,并寄托來年幸福安康,人丁興旺。這樣神圣的節日,它是從何起源、每個民族之間又都有哪些禁忌呢?這四位來自不同民族的專家分別進行了講述。

蒙古族:火神是一位年輕的女神母

 據內蒙古師范大學社會學民俗學學院教授敖其講,蒙古族將祭火時煮好的手把肉和“阿木蘇”(祭火用的黃油肉棗稠粥)看作是火神賜予人間的恩惠,祭火時會將美食分享給鄰里享用。同時在現場敖其和內蒙古博物院的講解員朝魯用蒙古語共同向現場觀眾誦念祭火詞。在古老的祭火詞中主要講述火神母的來歷,頌揚其功德,祈求火神保佑。

 據了解,蒙古族祭火與漢族“祭灶神”不同,蒙古族祭祀火神要用羊胸叉、奶食品、酒等供品。通常在胸叉內填滿紅棗、黃油、冰糖、奶酪、柏葉等,用白色羊毛線纏繞九圈后煮熟。到了晚上上燈時辰,在灶膛內填入沙蒿根、香柏片,上圍干牛糞,將灶火點燃。“祭火”時,男主人雙手托起煮好的羊胸叉放入火中,全家人對著火焰向火神祈禱。之后,他們還在煮肉的湯里下米煮粥,并放入奶酪、糖和黃油等,享用“祭火”的“口福”。臘月二十三,傳說是火神密仁扎木勒哈降生的日子,崇拜火的蒙古民族最隆重的“祭火”儀式就在這一天舉行,屆時家家戶戶都在家里祭祀火神。

 在蒙語中將火神稱作“斡得罕·噶拉罕·.額克即(最年輕的火皇后),這與蒙古族由幼子繼承祖業、繼承香火的習俗有著密切的關系。道爾吉班扎羅夫認為,一個家沒有了火,就失去了居住的價值。一個家點燃了火,就會使這個家清潔,似乎是火使這個家神圣化了。火有著延續家族的神圣使命,因此把火神成為年輕的火神母是有道理的。


達斡爾族:火神又稱灶神 套著黃馬車升天

 內蒙古社科院研究員毅松向觀眾講解達斡爾族祭祀火神的知識。達斡爾族人祭祀火神“嘎力·巴日肯”,把火神供奉在鍋臺上方墻上。

 毅松介紹,達斡爾族把火神也稱為灶神。 在小年這一天,在灶臺上舉行祭火時,先要用清水把灶臺清洗干凈。把去年貼的灶神從墻上取下來,在灶神的嘴上抹上麻糖黃油,口念祭火詞,感謝火神、保平安等吉祥話,然后在灶里生火,把灶神燒掉,然后灶神會隨著煙上天空。這時還要讓家中的小孩到外面去看煙囪,是不是灶神套著黃馬車升天而去了。同時還要在灶的旁邊放上草料和好吃的食品,再貼上一張新的灶神像。

 到了除夕的黃昏,在院子里用牛糞和碎草點火,寓意“年年有旺、子孫興旺”。點火后,長輩要帶上餃子、肉塊這樣好的食品,圍著火轉,邊轉還要招呼家中的豬、狗等家畜,邊向火堆里投放食物。

 據了解,達斡爾族現有人口13萬人。達斡爾族認為火是圣潔的,不能往火里面扔臟的東西;還有就是不能用有刃的器物如刀、叉來捅火;在火塘邊是不能烤腳的,如這樣做了就會一輩子受窮;還有新娘進門要從火上跨過,去產婦家也要從火上跨過 ;很久沒用的東西,需要再用時,也要用火烤一下。這些都是達斡爾族日常用火的禁忌。


鄂倫春族:火神是一位長發老奶奶

 內蒙古社科院研究員白蘭講述了鄂倫春族的概況和新年風俗。祭火當晚,當天空布滿繁星之時,儀式正式開始,一家人穿上節日的盛裝,點桑誦經,為火撐行洗。鄂倫春族的火神形象為一位長發老奶奶,象征著慈、堅韌。在現場本是鄂倫春族的白蘭用鄂倫春語誦念了祭火詞,感恩火神賜予我們幸福。

 鄂倫春族的節慶很少,定居前重要的節日只有春節,鄂倫春族的春節是送舊迎新慶祝狩獵豐收的日子,在除夕夜,他們戶戶都在門前燃起篝火,祭祀跪拜,祈盼火神保佑人畜平安,恩賜更多的獵物。

 鄂倫春人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蒼茫林海之中,以狩獵為生,與火結下不解之緣。火可以取暖、照明、煮食,也可以使人遭災,鄂倫春人認為"透歐博如坎"(火神)是自然的一大神靈。在每年的正月初一早晨,先要向火塘跪拜磕頭,然后才給家中的長輩磕頭拜年;在去別人家拜年時,進屋也要先向火塘跪拜。每天用餐時,要向火塘里扔些肉、飯等食物,以示供奉。對或神的崇敬,還表現在禁止向火上倒水、用刀叉火,也不能燒迸火星的木柴,以防觸怒火神。

 據了解,截止2010年,全國只有鄂倫春族人口8659人。除了春節,鄂倫春人在每次狩獵豐收歸來,也要與族人一起燃起篝火圍座一周,邊唱邊舞,慶祝狩獵歸來,總之鄂倫春人崇敬火稱其為火神,處處都離不開火。確定每年的6月8日為鄂倫春篝火節。


    鄂溫克族:火神在天上呆七天 除夕夜返回

 來自呼倫貝爾學院民族歷史文化研究院副教授斯仁巴圖介紹了鄂溫克族也有著別具特色的祭祀火神習俗。他們認為臘月二十三是火神回天的日子,太陽落山后要祭火神。火神升上天,去報告一年的工作,在天上呆上七天后,在除夕的晚上返回。這時要用最好的食品來接火神,讓火神高興。

 在牧區,鄂溫克人祭時男女都參加,在火位的南、西、東側鋪上褥子,并在火的正面放一張桌子,擺上各種供物。在火架四周,點上用面做的盅燈。把5種顏色的布條,分別搭在火架的四周。在火架里用木條搭成數層木框,框上放一個整個羊的胸骨肉,外包一層羊油。然后生火,把木條框燃起,并把各種供物投入火里。這時,主祭火神的婦女跪在火前,口中念“呼日耶”,“呼日耶”,請求火神寬恕這一年中的失禮之處,并上天為主人家言好話。此時,大家都向火神磕頭。從祭火那天起,3天內禁止用鐵器、木棍拔火,禁止掏灰。

 鄂溫克人對火非常敬重。認為火是主人的神,每戶的火主若“死”掉,此戶有絕根之危。過去,鄂溫克族獵人還有保存撮羅子里的火種的習慣,搬家時也不撲滅火種。平時不可亂動火,不能用有刃的鐵器弄火,不能用水澆滅火,在吃喝之前,需把一些酒肉投入火中,以示敬火。新媳婦初到婆家,要先拜火主。舉行結婚儀式時,也要拜火主。

 生活在遼闊草原上勤勞勇敢的蒙古民族認為火是純潔的象征和神靈的化身,可賜予人們幸福和財富,也是人丁興旺、傳宗接代的源泉。同時身處高高興安嶺中樸實善良的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民族同樣也把火視為自己的精神寄托,這是火神給予這些民族的饋贈。

 民俗是世代相傳的民間生活風俗。我國自古就有“入國問禁,入鄉隨俗”的民間傳統。《詩經》中的《風》,包含著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漢書·王吉傳》中有“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的記載。

 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我國各民族用智慧和雙手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同時也形成自己獨特的習俗和文化。內蒙古草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游牧區之一,這里孕育了獨特的民族民俗文化。這樣一堂集演示、互動講述四個民族的祭火的講座,讓觀眾充分領略了每個民族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

已有0人點贊

五角楓.jpg

0條評論

 
承諾遵守文明發帖,國家相關法律法規 0/300

專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