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任雪峰:“創業的過程很艱辛,可是我相信,只要付出努力與誠信,就一定會有回報。”
“肉夾饃姑娘”
凌晨3時40分,人們還沉浸在睡夢中時,伴隨著“鏘!鏘!”的劈柴聲和鍋灶上不斷翻滾冒熱氣的燉肉,任雪峰開始了賣肉夾饃的一天。
“肉的6元,素的5元,您要哪種?”對于放棄之前的工作選擇賣肉夾饃創業,任雪峰覺得“雖辛苦,卻踏實”。
一棟老舊的樓房,打開其中5樓中戶一扇已銹跡斑斑的防盜門,任雪峰就租住在這里。
任雪峰1989年出生在托克托縣。2013年秋天,從內蒙古師范大學藝術設計專業畢業后,任雪峰滿懷憧憬在呼市開始找工作。因為剛畢業不久,又不想給家里增添負擔,任雪峰與4個同伴合租了一間兩居室的房子,每人每月租金250元。
“因為大家剛畢業,手頭都沒錢,當時為找便宜的房子很費了一番周折。”安頓好住處不久,任雪峰根據自己所學的藝術專業,在一家畫廊擔任設計員。
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對于在畫廊每月1800元的收入,任雪峰覺得可以接受。但想到自己大學畢業后還未償還的助學貸款,這個樸實的姑娘有些著急了。于是,在畫廊工作的閑暇時間里,任雪峰開始琢磨怎樣賺錢。由于每天上下班都能看到一些上班族在街邊早點攤販前排隊買早點,任雪峰擺攤賣肉夾饃的“點子”應運而生。
說干就干。在考察了一些早點攤販的經營情況后,任雪峰從畫廊辭職,開始自己創業。
搬面粉、搬蜂窩煤、生火,這些在很多年輕人看起來“費力又笨重”的活,任雪峰一點兒也不含糊。
“我11歲就開始學著炒菜、蒸饅頭了,做肉夾饃雖然辛苦,但自己也可以應付得來。”提及自己為何選擇賣肉夾饃,任雪峰說道。
設想和現實
在通過網絡及農貿市場選購齊“家當”后,12月15日,任雪峰開始了自己第一次出攤。
黃色棉襖,齊耳短發,以及三輪車玻璃上的“80后脆香肉夾饃”字樣,使得站在呼和浩特職業學院門口擺攤的任雪峰很是顯眼。可顯眼歸顯眼,前來買肉夾饃的人并不是很多。但任雪峰并不灰心。
“雖然第一天只賣出去5個,但只要有人買,對我來說就是一種鼓勵,一種認可。”
任雪峰坦言,在開始賣肉夾饃前,她也設想過可能取得的利潤。可真正付諸行動之后,才發現現實與當初的設想差距太大。
“當初我曾觀察過一位賣卷餅的商販,他一天可以賣出近100個卷餅,按每個5元計算,一天的營業額可達500元,利潤至少可以達到200元。但在我開始賣肉夾饃之后,最多的一天賣出21個肉夾饃,除去成本,只有50多元的利潤。”雖然利潤還沒達到任雪峰的期望值,但她認為,只要有人認可,她的創業就有希望。
對未來充滿信心
任雪峰平時賣肉夾饃時,除了對認可她的顧客表示感謝之外,還會詢問顧客肉夾饃口感,找出存在的不足。
“我前幾天在海西街元和建材城附近擺攤時,一位顧客買了我的肉夾饃后表示,饃的口感有些僵硬,我收攤回家后,立即進行了整改。后來顧客再次反饋,饃不僵硬了,有了很大進步。有了顧客的表揚,我當時高興得合不攏嘴。”任雪峰認為,只要顧客有建議,她就一定會虛心聽取。在經過改進獲得認可后,可以給她繼續堅持下去的動力。
雖然任雪峰對做肉夾饃投入很多精力,可是在閑暇之余,她仍未放棄自己的藝術創作。
一幅素描、一面墻,都能寄托她對自己所學專業的眷戀與追求。
談及對自己肉夾饃創業路發展的想法,任雪峰整理出了自己的一套思路。
首先,要把做饃的方法逐步改進,使做出來的饃吃起來更脆香,讓買過自己肉夾饃的顧客還有回頭再買的想法。其次,還要使自己燉的肉口味更完善,盡量達到回味無窮的效果。
“創業的過程很艱辛,可是我相信,只要付出努力與誠信,就一定會有回報。”對于自己創業路的未來,任雪峰充滿信心。(記者 郭治華 實習生 趙特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