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探秘雙合爾山
包海梅 包樹海
(發表在《通遼日報》2012.2.6)
在茫茫的科爾沁草原和沙地上,突兀起十幾座小小的山極為特別,有劃入吉林省雙遼縣境內的大土山(蒙名孛孛圖山)、哈爾巴拉山和雙山、科左中旗境內的玻璃山、科左后旗境內的雙合爾山、吐爾基山等十數座。這些山沒有連綿不絕,更沒有高聳如云,而是象造物主的器皿里掉落的幾滴泥巴一般,星星點點的這一處那一處的,而其中最為神奇的是雙合爾山。
雙合爾山位于科左后旗阿古拉蘇木,離地59米高,海拔高度262米,巔峰海拔高度為321米的圓形山峰。雙合爾山背靠吉力吐沙漠,東南百余米處有一石砬子,西南二十多里又一石砬子,左右為大小巴彥查干淖爾,南面則是一馬平川,視野千里。遠處看形如一只海青鷹,兩個淖爾是鷹之雙眼,兩側石砬子如雙翼,且一側展一側收,故稱雙合爾山。雙合爾即海青鳥,是鷹隼的一種,飛速極快,性兇猛。正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喜歡以迅猛著稱的鷹來命名神山的族群,從沒有失去剽悍的性格。在大清江山日趨低迷的時刻,僧格林沁領導的科爾沁鐵騎為主的蒙古騎兵在大沽口大挫八國聯軍,再次證明了蒙古鐵騎的英勇。
1593年,科爾沁部首領翁果岱、莽古斯、明安率部,并與蒙古族族源接近的葉赫、哈達、烏拉、輝發、錫伯、卦爾察、珠舍里、納殷等八部,共九部聯軍攻打建州女真努爾哈赤,兵敗。次年,明安遣使建州與努爾哈赤通好。1612年努爾哈赤聘明安女為福晉。1636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極封明安長子棟果爾為鎮國公,棟果爾卒后追封為多羅貝勒,由其子彰吉倫襲其職爵。1650(順治七年)年設科爾沁左翼后旗,彰吉倫晉為多羅郡王,受札薩克,詔世襲罔替,駐雙合爾山(原住今伊胡塔塔日根嘎查)。由此,風水寶地雙合爾山成為科左后旗一時的政治中心,其熱鬧程度可想而知。
滿蒙聯盟逐鹿中原,清王朝江山穩固后,對聯手的蒙古采取了政治下壓制、經濟上封禁、文化上愚弄、思想上羈糜的種種政策。尤“以黃教柔訓蒙古”的國策,使蒙古人大傷元氣。清王朝在蒙古各地大興喇嘛寺院,要求蒙古人將聰穎兒孫送寺廟當喇嘛,致使蒙古族人口銳減,百姓變得愚鈍。在清代,僅科左后旗就建了43座寺廟,清末喇嘛人數多達近5000人,占男性人口的四分之一有余。雙合爾山腳下的特古斯巴雅斯古楞圖蘇莫即雙福寺,就是科左后旗最早建造的寺廟之一。因其建在雙合爾山腳下,人們習慣稱雙合爾廟。
1680年(康熙十九年),科左后旗第二任札薩克即彰吉倫長子布達禮接受清朝30個度碟,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給了30個喇嘛編制。布達禮便在雙合爾山西南格德爾古草古克附近建了一座三間大的廟,并把自家供奉的釋迦牟尼佛像和手抄的《甘珠爾經》請到該廟內供奉,命比丘賀其英貴為主持。該廟是科左后旗第一座喇嘛寺院。1690年,第三任札薩克即布達禮長子札噶爾在雙合爾山東南石砬子南修建二層樓式的寺廟一座,名為大康最盛寺,因其倚石砬子,當地百姓稱哈丹蘇莫。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第四任札薩克即札噶爾長子岱布的支持下,在雙合爾山西邊的大巴彥查干淖爾東北又建一座四方大廟。至此,圍著雙合爾山已經有了三座小廟,雙合爾山不僅是科左后旗的政治中心,又成為宗教活動的中心。
1723年(雍正元年),呼和浩特大召寺活佛薩木瓦喇嘛到科左后旗傳經作法。他向第五任札薩克羅卜藏喇什(岱布弟,岱布死后襲其職爵)建議:在雙合爾山巔上建一座白塔,并藏活佛之舍利;在雙合爾山南麓建一座廟,將功德無量,又能濟世旗民百姓。羅布藏喇什篤信喇嘛教,聽從活佛蠱惑,恰遇朝廷調遣其出征,遂囑咐其子齊默特多爾濟將已經圓寂在大召寺的薩木瓦活佛之舍利取來,在雙合爾山巔建一座白塔。齊默特多爾濟遵其囑托,1734年(雍正十二年)依北海白塔的形狀,在雙合爾山巔建了一座白塔。塔身為磚石結構,通高13米。塔基磚石砌成,高2米,方形,每面長9.1米,南北兩面修有2米寬的臺階,南臺階9層,北臺階7層。塔座方形,四面有磚雕欽達木尼額爾德尼圖案(即如意圖案),每邊如意圖案外圍一個吉祥圖和用藏文書寫的建塔贊助人的姓名,兩側雕蹲狀小獅子。塔底為圓柱形,三層。塔肚為甕形,四面有雕刻精細、線條流暢的圖畫和文字。塔肚分七層,舍利即在其中。塔頂為鑄鐵金鋒形,上有佛教圖案,金鋒上有銅質蘇永布圖像即夔金的月亮、太陽、火炬。塔頂的羅傘下懸掛4個銅制小鈴。塔身柱為檀香木主芯建成。“文革”中白塔遭到部分破壞,1984年進行維修,基本上恢復了白塔的原貌,白塔現為內蒙古自治區重點保護文物。
1736年(乾隆元年),科左后旗札薩克決定將四方大廟移址到雙合爾山南麓,札薩克遷址吉爾嘎朗。于是大興土木,建雙福寺即雙合爾廟,同時在吉爾嘎朗建札薩克府第。雙合爾廟建成后有正殿、東西配殿及后殿,并有圍墻。正面有門廳,院內有鐘鼓樓和四大天王廟。后幾經擴建,雙合爾廟擁有356間房舍的大廟,成為科左后旗規模最大的寺廟,鼎盛時期喇嘛人數達到1300多名。1740年(乾隆五年),札薩克遷址吉爾嘎朗,雙合爾山仍不失為科左后旗喇嘛教文化中心地位。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在雙福寺內建研究天文、歷法、記載氣象變化的“丁科札倉”,起名為普樂蓮花寺。這極有可能是內蒙古東部最早研究天文的“科研基地”。
雙合爾山的傳奇故事很多,有格斯爾王斗蟒古斯的故事,也有牧民烏力吉和弟弟巴特爾的離奇傳說,都是圍繞著雙合爾山的美麗傳說,代表了善良民眾追求正義戰勝邪惡的信念創作的民間故事。然而,民間一直還流傳著地面上不相連的兩個大小巴彥查干淖爾,在雙合爾山底下相通的傳說。當地人繪聲繪色地說在西邊大湖里放的東西,會在東邊的小湖里鉆出來。這個畢竟是傳說,沒有眼見,難以證實。
筆者曾多次登臨雙合爾山,發現雙合爾山的石頭不是拔地而起的巖石,而是大大小小的石頭堆成一般。而相隔百余米的東南石砬子是從地里長出來的大大的巖石山峰,西南二十余里的石砬子也是如此,唯獨雙合爾山猶如堆積的石頭形成。1248年春,貴由汗親率大軍離開和林,浩浩蕩蕩向西進發,欲征討金帳汗拔都。三月,貴由汗行至葉密立以東的橫相乙兒(今新疆青河東南)突然死去,從而避免了一場皇室內戰。貴由汗遺體葬于今新疆青河縣三道海子,其墓地就是由石頭堆積而成的大大的敖包形狀。當地蒙古人稱為敖包石,一直以為是成吉思汗的墓來祭拜,如今經過專家研究論證是貴由汗墓。雙和爾山也是由石頭堆積而成,形狀又象一座大墓。
在科左后旗這片土地上,曾經有契丹之遼國、女真之前金等朝代先后統治過,留下過眾多印跡,后又蒙古人居住至今。前幾年,在相隔不到百里的北邊的吐爾基山內發現了遼代鳳棺。這種用石頭堆積成冢或用土堆積成冢的習俗,或葬于深山的風俗,在北方民族或西北民族中較為常見,如呼和浩特南邊的昭君墓。所以,懷疑雙合爾山是一座墳墓的觀點,也有其立足之角度。據當地人講,雙合爾山的東南和西南的兩個石砬子上打石頭的時候,石砬子是又脆又軟,可是打下來的石頭見風后第二天開始變硬。由此又讓人想到雙合爾山是不是當初就有人鑿開后,又將石頭堆成山的呢?雙合爾山帶著無盡的文化符號,給我們無限的懷想。我想即使果真是墓冢,那么還是讓安息在此的靈魂繼續安息吧!它所帶給我們的無限想象空間和美麗的傳說,足以讓我們欣慰。
美麗的雙合爾山,神秘的雙合爾山,我們敬仰你,愿你的神靈給這片土地帶來無盡的福祉。
( 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