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清代,科左后旗多數扎薩克王公在朝廷中身兼要職,平時都在京城當差。所以,在京城設有府衙,亦稱“北京王府”。王公及其家眷官吏都在“北京王府”生活辦公。旗內一般政務都由圖薩拉克齊(協理)署理,有特殊重大事項才稟報駐京王爺定奪。
科左后旗“北京王府”(今稱“僧王府”),在北京市東城區交道口南大街炒豆胡同。1986年列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炒豆胡同,屬東城區交道口南大街路西,地安門東大街往北數第一條胡同。胡同自東向西溝通南鑼鼓巷,長400多米。此胡同明代稱“炒豆兒胡同”,清宜統時稱“炒豆胡同”,1965年整頓地名稱“交道口南九條”,“文化大革命”中改稱“大躍進路頭條”,1979年復稱“炒豆胡同”。
科左后旗“北京王府”,在炒豆胡同北側西段。原來南北貫通炒豆胡同至板廠胡同,近200米,幾乎占據炒豆胡同同一條街,坐北朝南。現在看到的“僧王府”已被隔離成南北獨立院落。南門在炒豆胡同,門牌73、75、77號,北門在板廠胡同,門牌30、32、33號。該府西段為科左后旗原郡王府衙,是個三院西進式四合院建筑。1825年(道光五年)僧格林沁承襲科左后旗扎薩克多羅郡主時就在該府就職。1826年(道光六年)僧格林沁出銀6669兩,認買了王府東鄰杭州織造福德入之府117間房屋,后進行改造與原王府連在一起。1855年(咸豐五年)僧格林沁因軍功授封“博多勒噶臺親王”后該府亦稱“博多勒噶臺親王府”,經繼續改擴建,逐漸形成了規模較大的宮殿式建筑群。將東所的大門改成五脊六獸三開間府門(在73號門東側),以符合親王府制。
據調查,炒豆胡同南側,原來有座大照壁正對三開間府門,府門兩旁有上馬石,上馬石旁有一對石制宮燈。府門內兩廂置兵器架,架上插著兩排“阿虎槍”(長矛的一種),顯得莊嚴肅穆,壁壘森嚴。整個建筑由四進式四合院構成。正殿仍在原郡王府。正殿、腰廳、兩廂、垂花門、上房院、后罩房等均以抄手廊相連。院內有假山、冰池、爬山廊、花廳、游廊和亭、臺等。冬季室內取暖均設地炕。地炕燒火口在走廊兩端,室內有地下通火道。走廊臺階處有一出火口,煙及煤氣都從此處排出。
73號院,廣亮大門一間,倒座房一間,東西配房各三間,二進院正房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三進院正房三間,四進院后罩房九間,全院環以圍廊,均為合瓦過壟脊硬山房。
75號院廣亮大門一間,門洞兩側留置一對漢白玉石宮門柱腳石,門內有一座獨立影壁。內有倒座房六間,二進院正殿七間(此處應為原郡王府正廳),中啟廳門,由廳門過垂花門為三進院,正房三間,進深七檁,東西耳房各二間,東西廂房各三間,游廊環繞。
77號院,廣亮大門一間,北為過廳七間,前出廊,中啟廳門。北出一間軒門東西走廊。北房三間,進深七檁,東西耳房各二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前出廊,抄手游廊,連接各房。三進院北房三間,進深五檁,前出廊,東西耳房各二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均由游廊連接。(此院應為郡王府最初中院)
77號院西側還有一西路院。一進院南房三間,西廂房三間,北房三間,有前廊,東西耳房各一間。二進院北房三間,帶前廊,東西耳房各一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均為簡瓦過壟脊硬山房,屬郡王府初期建筑。
板廠胡同30號、32號、34號均為科左后旗郡王府舊宅。
板廠胡同30號,今屬居民住宅區,大門在上鎖。
板廠胡同32號,現是煤炭部家屬住宅區。門洞外有:“僧王府,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非公開放區”標牌。內有北房三間,耳房各二間,東西廂房各三間,有游廊環繞,有一軒門相通,均為簡瓦過壟脊硬山房。
板廠胡同34號,門樓房木牌上標明:“僧王府,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不對外開放”。屬朱家住宅。
1911年暴發辛亥革命,1912年1月,成立中華民國,2月清帝退位,清朝政府退出歷史舞臺。科左后旗第十二任扎薩克博多勒噶臺親王阿睦爾靈圭出任民國國會議員。阿睦靈圭親王,青年時代有雄心壯志,為振興蒙古民族、發展經濟,提出創辦蒙古實業公司,向朝廷幾呈奏折。民國初期力贊共和、反對分裂,成為一名愛國王公。但到而立之年吸食鴉片成癮,生活腐化,意志消沉,無暇過問旗政,手下官吏為非作歹,揮霍無度,家道日漸衰落。1930年阿睦靈圭死后,因欠族中贍養費而被控告,民國法院受理公開拍賣其“北京王府”。該府之西部成為北京市東城區溫泉中學,中部被歷史學家朱家晉所買,東部一小部分留給阿睦靈圭之子和希格(和琳)居住外,大部分賣給了西北軍。新中國成立后,原府西部(除朱家)被煤炭部買下做職工宿舍,東部變成民居。從而,因民居所需拆接搭建現象嚴重,原王府面貌逐漸頹廢。一座有上百年歷史的顯赫“王府”建筑從人民得視野中逐漸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