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少妇极品熟妇人妻无码/少妇被躁爽到高潮无码久久/国产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正在閱讀:博王府的興衰與更替
分享文章

微信掃一掃

參與評論
0
當前位置:首頁 / 文章 / 后旗歷史文化 / 正文

637411433828068430450262439.jpg

信息未審核或下架中,當前頁面為預覽效果,僅管理員可見

博王府的興衰與更替

轉載 mingyu2014/11/09 08:04:10 發布 IP屬地:未知 來源:通遼日報 作者:瑪拉沁信息網 17559 閱讀 0 評論 25 點贊

博王府的興衰與更替

包樹海

在科左后旗吉爾嘎朗中學院里,有兩棟清代建筑巍然屹立在院落中間,這就是著名的博王府議政殿的兩棟房屋,博王府是清朝末期功勛卓著的博多勒噶臺親王僧格林沁的府第。



清順治七年(1650年)科左后旗建置,駐牧雙合爾山,首任札薩克為彰吉倫,由貝勒晉郡王銜。清雍正八年(1730年),第六任札薩克王羅布藏拉什的長子齊默特多爾吉迎娶和碩端柔公主為妻,乾隆三年(1738年)齊默特多爾吉承襲札薩克多羅郡王職爵。清朝采取“南不封王,北不斷親”的政策,立法規定了“備指額附”聯姻制度,將清室公主和格格下嫁蒙古王公,又以高官厚爵羈糜蒙古王公。朝廷以齊王坐落于雙合爾山腳下的王府過小為由,專門拔銀5000兩,責令齊王選址重建王府。

齊王是位頗懂建筑的行家里手,著名的雙合爾山白塔和后來擴建的雙合爾廟宇群,都是他親自指揮建造的。新王府尋址,尋到現今的吉爾嘎朗中學校園所在地,風水先生說此地是塊寶地,必將庇蔭王爺后人。遂在此地動工建造新王府,龐大的工程于乾隆五年(1740年)竣工。是年,札薩克擇吉日搬遷新址,進駐新王府。從此吉爾嘎朗成為科左后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直到解放后1955年旗政府遷址甘旗卡。自1740年到遷址甘旗卡的215年間,曾有七任札薩克王爺和十一任旗長在此就職。

從現存的《博王府全圖》上,雖然只是單線條勾勒,但仍然可以看出當年的氣派。整個建筑群完全是按照清代等級制度規定建造,布局、結構、式樣一絲不茍。建筑由照壁、和一個院落群組成。院落分為三組,即中路、東路、西路三組建筑,四面有高大的圍墻。南面正中是儀門,門兩側分別有石獅和上馬石。東西兩側各有一道門,作為東路和西路的出入口。三條路建筑格局有所不同:中路為三進院落,而東西兩路為二進院落。正門有臺階,而兩側沒有臺階,以便于車馬出入;正門寬大,兩側有八字粉墻。進入儀門,穿過寬闊的院子,可以看到迎面五間高大的建筑和兩側的廂房,正房中間有穿堂通往二進院。二進院形制一如一進院,由正房、廂房組成。三進院較為特殊,兩側沒有廂房,院中建一四角亭。坐北朝南一排十間房。

王府大院坐北朝南,呈南北長方形四方院落,占地約 4萬平方米。二進院落的房屋,作為王爺辦公、議事場所,自然是整個王府的中心,建筑也較其他院子不同,屋脊兩側呈龍擺尾狀,極其生動。按規制,中路和東西兩路各有不同的功能,其東院為管理王府和王爺日常生活的后勤保障”區。西院則是王爺召集會議的議事場所。

整個王府建筑,采用硬山頂式,臺階寬闊,屋檐前伸,下承明柱、外院墻及分割院落的墻上均覆蓋八字瓦。雕梁畫棟,油漆彩繪,加上磚雕、石雕,使王府莊重中又不失富麗,沉穩中不失活潑。可惜在“文革”前后,王府院內大部分建筑被拆毀。現今只有兩棟青磚灰瓦木結構的房子,根據建筑特點應是王府西院,是王府議政廳。如今孤獨的坐落在學校寬敞的院子里,與新興建的教學大樓極不諧調。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座王府,論排場和大小,都無法與喀喇沁右旗王爺府、達爾罕王爺府等諸多東蒙古王府相提并論,但是由于僧格林沁在朝廷的位高權重而備受世人關注。僧格林沁于嘉慶十六年(1811年)出生在吉爾嘎朗鎮正北十余華里的西巴音哈嘎村,是末落臺吉布和德力格爾的次子。第九任札薩克王索特那木多布齋娶的是嘉慶皇帝三女兒即和碩莊敬公主,公主只生二女而未生子。索王無嗣,須從近族中找一男兒繼承王位和札薩克職務。經種種查驗考核,僧格林沁憑其魅力和才氣,力排王室更近宗親,被索王和福晉選中作為索王嗣子。道光五年((1825年)索王病故,是年僧格林沁承襲札薩克多羅郡王。一個偶然的機會成全了一個貧窮沒落的臺吉家孩子,而這個孩子長大后改變了科左后旗在蒙古各旗中的地位,甚或改變了近代中國的歷史。

僧格林沁為人謙和,待兵如子,能與將士患難與共,深受兵勇愛戴,朝廷極為賞識其將才,委以重任。咸豐四年(1854年)晉親王,賜博多勒噶臺號,咸豐五年詔世襲罔替。僧格林沁從襲職始御前行走,管火器營事、管虎槍營事,任后扈大臣、滿蒙八旗都統等多個位高權重的職務,當道光帝駕崩時,已位居清朝十大臣之一。據說,當時的朝廷只有兩個人能帶兵打仗,一為僧王,一為勝保。而勝保剛愎自用,屢戰屢敗,唯僧王所向披靡,鎮壓太平天國,大沽口挫敗英法聯軍,而在即將剿滅捻軍時,親自沖鋒陷陣,遭遇埋伏身亡。對僧王的忠勇,朝廷撫恤有余,其靈柩墓葬在旗南部的公主陵,現為法庫縣西北二十五華里處。解放后,群眾掘墓尋寶,未尋到寶物,但見僧王遺體與入殮時一樣鮮活,胸口有茶碗大的創口清晰可見,此創應系僧王致命傷。

僧王十五歲進京,平時忙于國事,旗政讓與他人代理,極少回到家鄉回到王府。然而他成就的偉業名垂青史,札薩克世襲爵位也由郡王升為親王銜,受博多勒噶臺親王爵,故王府從此稱為博王府,科左后旗也被人習慣稱為博王旗。自僧格林沁后,其后少有建樹,無超過僧王功勛者。不過,隨著各位博王爺仕途的不斷低迷,越來越喜歡回到故鄉,因而王爺住在吉爾嘎朗博王府的機會就越來越多。

歷史因故事而燦爛,文化有積淀而厚重。博王府的興衰更替,是清代以來蒙古人歷史命運的寫照,更是東蒙古文化變遷的象征。最近欣聞要重新修繕博王府,這是民族文化自覺、文化繁榮的吉兆。當修繕完畢之時,一定會迎來四方游客,又有一番熱鬧景象。

                           注:在此文的寫作中得到本土著名作家王玉濤先生的大力支持,在此鳴謝!

已有0人點贊

五角楓.jpg

0條評論

 
承諾遵守文明發帖,國家相關法律法規 0/300

專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