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隨著最后一根房梁上梁,奈曼旗葦蓮蘇蘇木東奈嘎查年逾70的劉占和老人親手點燃了早已準備好的鞭炮,鞭炮帶著老兩口的喜悅在空中炸開。劉占和滿臉喜悅:“黨的好政策都趕上了!喝的是自來水,看的是數字電視,閑著沒事逛逛書屋,出門不遠就有衛生室,住了40多年的老土房也改造了。這輩子沒白活,真是掉進‘福窩’里了!”劉占和的新生活映射出該旗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廣大農牧民生活的明顯變化,隨著“十個全覆蓋”工程的穩步推進,這一民生福利也在不斷擴大輻射范圍。
今年1月13日,自治區黨委、政府在全區農村牧區工作會議上決定,用3年時間,在全區實施農村牧區“十個全覆蓋”工程,加快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牧區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牧區拓展、城市文明向農村牧區輻射。
惠民工程讓農牧民得實惠
除近年來已建設完成的一批新農村新牧區示范村外,我市“十個全覆蓋”三年任務總量為2100個。2014年,全市計劃在8個旗縣市區700個行政嘎查村實施工程建設。
時間緊,任務重。
磨刀不誤砍柴工。我市把規劃作為“十個全覆蓋”的前提和基礎,堅持規劃先行,做到不規劃不建設,規劃一個建設一個,絕不盲目建設,確保給老百姓謀福祉的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
今年1月下旬起,市委農牧部、市發改委牽頭,成立8個工作組深入各旗縣調查摸底,各旗縣市區共選派60個摸底調查組,會同市級工作組逐村入戶調查,市旗兩級干部600多人對2093個嘎查村和281個國營農牧林場逐個走訪,調查“十個全覆蓋”現狀和建設需求,掌握第一手資料,確保納入今年規劃的行政嘎查村都能本著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統籌規劃設計,既兼顧當前和長遠,又充分考慮需求和可能。
不搞一刀切統一施工,因地制宜逐村編制規劃,統籌空間布局,極大限度地避免了低水平重復建設。我市將“十個全覆蓋”規劃與縣域經濟、新農村建設、城鄉一體化發展、扶貧開發、村鎮建設等規劃科學對接、統籌實施,科學編制了2014至2017年工程實施方案和2014年任務分解意見,制定了各專項實施方案,確保規劃到村、到戶、到項目。在扎旗南寶力皋圖嘎查、圖布信嘎查突出展現歷史文化底蘊、民族文化元素,在左中浩日彥艾勒嘎查突出體現民族民俗和休閑旅游風情;街巷硬化注重與通村水泥路相連接、中心村與自然村相連接、根據嘎查村實際確定街路走向,把細節做好,最大程度地方便群眾,讓農牧民得實惠。
截至10月底,全市“十個全覆蓋”工程共投入資金19.34億元,其中:投資60858萬元,為675個嘎查村的10143戶實施了危房改造工程,解決700個村的危舊房安全居住問題,改善了農村牧區貧困家庭住房條件;投資10346萬元,為157個嘎查村的12萬人實施了安全飲水工程,解決了700個嘎查村水質不達標問題和缺水及水源不足問題;投資86137萬元,為533個村硬化街巷1136公里,解決了700個嘎查村街巷道路臟亂破舊問題,改善了農村牧區群眾出行條件;投資2008萬元,在88個嘎查村安裝廣播電視戶戶通設備1.12萬戶、建設地面數字電視發射基站11個、增加9套轉播內蒙古電視臺節目的發射設備,解決了700個嘎查村中未覆蓋廣播、電視信號的問題,豐富了農牧民文化生活;投資7467萬元,實施了73所校舍建設和改造,解決了700個嘎查村中小學校舍安全問題,保障師生安全和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投資3904萬元,實施了488所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解決700個嘎查村缺醫少藥問題,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投資1510萬元,實施了700個嘎查村文化活動室建設,改善農村牧區公共文化服務現狀,豐富農牧民精神文化生活;投資987萬元,建設便民連鎖超市179個、建設商品配送中心1個,解決無連鎖超市的嘎查村群眾購物不方便問題,為群眾提供方便快捷平價的服務;投資17536萬元,實現了700個嘎查村村村通電并完成農網改造,滿足農村牧區生產、生活用電需求,確保農村牧區常住戶全部通電;投資2628.5萬元完成農村牧區89879人養老工程、投資1187萬元完成9894人高齡津貼工程,解決了700個嘎查村高齡津貼擴大享受范圍和提高養老保險標準問題。
目前,全市700個嘎查村已全部實現危房改造、安全飲水、街巷硬化、通廣播電視、校舍安全改造、標準化衛生室、文化活動室、便民連鎖超市、常住人口養老社會保障和村村通電全覆蓋。“十個全覆蓋”讓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牧區進一步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牧區進一步拓展、城市文明向農村牧區進一步輻射,也讓受惠的農牧民感受到了黨和政府送去的溫暖。
農牧民滿意就是最好的答卷
“一把手”到一線去,到現場去!
——交上一份讓農牧民滿意的答卷。
市委、市政府對“十個全覆蓋”工程高度重視,市旗兩級分別成立了“十個全覆蓋”工程領導小組,主要領導親力親為、現場辦公,分管領導駐扎一線、靠前指揮,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體系,每個嘎查村逐級明確包聯領導和工作人員具體職責,實施專項推進。旗縣落實主體責任,各蘇木鎮場明確具體職責,結合2000名干部下基層包村聯戶活動,每個嘎查村包聯干部駐村入戶,責任落實到施工現場,開展具體指導和服務,調動群眾自發參與的積極性。實行統一工作流程、統一規范管理、統一建設標準、統一竣工驗收“四個統一”,所有工程建設項目歸口驗收,做到了一把尺子、一個標準,不漏村、不漏項,確保工程質量,讓農牧民滿意。
市委、市政府將“十個全覆蓋”工程作為統籌城鄉發展、改善農村牧區面貌、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重大工程,在強力推進“四通三室兩改一保”工程建設的同時,注重推進“十個全覆蓋”與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產業發展、扶貧攻堅、環境整治相結合,助推農村牧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今年我市105個新農村新牧區示范村全部列入本年度“十個全覆蓋”工程700個嘎查村之中,這些村在“十個全覆蓋”基礎上自加壓力、提高標準,逐步達到“7個100%、20項全覆蓋”,實現發展生產、改善生活、保護生態“三生統一”。目前,我市已在105個示范村落實項目521個、資金4.3億元,其中產業發展類項目51個,基礎設施類建設項目296個,社會事業類項目194個。我市注重“十個全覆蓋”與產業支撐同步推進,把培育主導產業作為發展根本:種植業方面,重點打造800萬畝節水高產高效糧食功能區,大力發展以膜下滴灌為主的種植模式;養殖業方面,突出發展科爾沁肉牛產業,推行現代化、規模化養殖和標準化、品牌化建設,打造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綠色產業方面,把農牧業優勢特色產業標準體系列為重中之重,大力發展南四旗“四點一帶”綠色經濟帶,完成了玉米、蕎麥、紅干椒、肉牛、肉羊、肉豬、肉驢、有機水稻、沙地西瓜9個產業標準體系規劃和制定工作,共包含標準1331項,在7個旗縣市區建設21個標準化示范基地。為盡快改善貧困農牧民生活,我市把扶貧項目資金和“十個全覆蓋”建設有機結合,培育增強農村“自我造血”功能,今年扶持的227個貧困村均已列入700個嘎查村之中,目前已整合各項扶貧資金23億元,“三到村三到戶”項目已到位資金8.47億元,金融扶貧富民工程已投放貸款6.08億元,今年共扶持1.8萬戶、7萬貧困人口,預計受扶持貧困戶人均收入增幅達到20%。我市在農村牧區開展“十個全覆蓋”工程建設的同時,以改善人居環境為出發點,以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衛生質量為重點,加快街路綠化、村屯亮化,充分發動群眾,大力開展環境整治,著重改變嘎查村“臟、亂、差”的面貌。
“想不到我們村也可以像城里一樣美!”“想不到我們村也可以像城里一樣有文化體育廣場!”“想不到我們村也能有‘村民之家’”……村子靚了,村民富了,農牧民的張張笑臉就是對“十個全覆蓋”工程最生動的評價!
記者 賈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