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少妇极品熟妇人妻无码/少妇被躁爽到高潮无码久久/国产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正在閱讀:科爾沁部由來與清代
分享文章

微信掃一掃

參與評論
0
當前位置:首頁 / 文章 / 后旗歷史文化 / 正文

637411433828068430450262439.jpg

信息未審核或下架中,當前頁面為預覽效果,僅管理員可見

科爾沁部由來與清代

轉載 mingyu2014/10/28 18:45:16 發布 IP屬地:未知 來源:科爾沁史話 作者:瑪拉沁信息網 10266 閱讀 0 評論 3 點贊

 崇德元年(1636年),后金首領皇太極登基稱帝,改國號為清。清王朝為了對歸附的蒙古部落進行統治,在蒙古各部中實行盟旗制度,并任命旗的最高長官札薩克。當年即在科爾沁部建立五旗,在郭爾羅斯部建立一旗。分別是,科爾沁右翼三個旗:中旗,首任札薩克巴達禮,封爵土謝圖親王。前旗,首任札薩克布達奇,封爵多羅札薩克圖郡王。后旗,首任札薩克喇嘛什希,封爵鎮國公。因札薩克的封爵世襲,此三旗亦稱土謝圖王旗、札薩克圖王旗、鎮國公旗。科爾沁左翼兩個旗:中旗,首任札薩克滿珠習禮,封爵多羅巴圖魯郡王,后晉和碩達爾漢巴圖魯親王。前旗,首任札薩克洪果爾,封爵多羅賓圖郡王。此二旗亦稱達爾漢王旗和賓圖王旗。郭爾羅斯旗,首任札薩克固穆,封爵輔國公。

 到順治五年(1648年),又在札賚特部建札賚特旗,首任札薩克色棱,襲爵固山貝子,子孫后晉封多羅貝勒。在杜爾伯特部建杜爾伯特旗,首任札薩克也名為色棱,封爵固山貝子。同年將郭爾羅斯旗分為前、后二旗。前旗,札薩克沿固穆相襲。后旗,首任札薩克布木巴,封爵鎮國公。至順治七年(1650年)又增建科爾沁左翼后旗,首任札薩克彰吉倫,封爵多羅郡王,子孫后晉封和碩博多勒噶臺親王,此旗亦稱博王旗。

 至此十旗札薩克官爵世襲,領地各據,駐所分布。其中科右中、前、后三旗分駐巴音和碩、錫喇布爾哈蘇、額木圖坡。科左中、前、后三旗分駐伊克唐噶里克坡、伊克岳里泊、雙和爾山。札賚特旗駐圖卜新察汗坡。杜爾伯特旗駐多克多爾坡。郭爾羅斯前、后二旗分駐固爾班察漢和榛子嶺。各旗除歸清朝專管少數民族事務的理藩院管理外,還分受地方將軍的監督與節制。其中科爾沁六旗受制于盛京將軍,郭前旗受制于吉林將軍,郭后旗、札賚特旗和杜爾伯特旗受制于黑龍江將軍。這樣,中央的領導和地方的監督二者條塊結合,雙管齊下地對蒙古各旗加強統治。

 清廷將這同祖近宗地域相聯的四部十旗組為一盟,定名為哲里木,三年一度會盟在今科右中旗西哲里木之地。此地至今尚存有當年會盟的遺址,即在一個大敖包的周圍分布著十個小敖包,分屬當時的十個旗。關于哲盟建置正式產生的時間和首任盟長,筆者在清代檔案和歷史文獻中,至今尚未查到確切記載。目前有文獻記載的最早盟長是羅卜藏袞布,他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承襲科左中旗札薩克達爾漢親王,授哲里木盟盟長。至于他是否就是首任盟長,還是不宜即下斷語的。

 清代的哲里木盟,雄踞于北起嫩江流域,經洮兒河流域和西拉木倫河流域,南到養息牧河流域的廣闊地區。其行政區劃大致在今天齊齊哈爾到哈爾濱的鐵路線以南(包括以北的林甸縣),哈爾濱到昌圖的鐵路線以西(不包括扶余縣),從昌圖向西到庫倫旗庫倫鎮一線以北(以南還有一小部分),從庫倫鎮向北經開魯縣開魯鎮再經扎魯特旗魯北鎮,往北直至洮兒河上游一線以東。蒙古族牧民世代在這土質肥沃、水草豐美的牧場上繁衍生息。

 從清朝初年到中期,哲里木盟行政區劃大致穩定。清前期統治者為了加強對蒙古地區的統治,實行蒙地封禁政策。在關內居住的人口,不準出關外在蒙古地方開墾荒地,違者要按私開牧場治罪。清朝中葉后,內地的封建剝削日益加重,大批破產漢族農民流入東北開墾謀生,其中亦有人違禁到達了土地膏腴的哲里木盟科左三旗和郭前旗。蒙古王公對其常予容留,出荒收租,視為財源。清廷又無力完全制止,由此封禁政策被打開缺口。但當時清廷在哲里木盟地方并無管理漢民的州縣行政機構,就規定進入蒙旗的漢民由與蒙旗相臨的州縣管理。例如墾荒漢民在科左前旗界內靠近鐵嶺的,在科左中旗界內臨近開原的,即由鐵嶺縣、開原縣代管。

 清廷在哲里木盟設置州縣行政機構始于郭前旗。乾隆朝末年,郭前旗墾荒漢民在伊通河流域已達2000余戶,墾出熟地26萬余畝,清廷為對其加強管理,在嘉慶五年(1800年),于長春堡設置長春廳,后在道光五年(1825年),又移到寬城子,隸屬于吉林將軍。這表明封禁政策開始破產,哲里木盟各旗蒙古王公紛紛招墾,漢民流入蒙地日多,又加速了清廷在哲盟設州立縣的進程。嘉慶十一年(1806年),科左后旗昌圖額勒克地方招墾己歷四載,聚集人口四萬之多,清廷設昌圖額勒克理事通判來治理。到同治三年(1864年)改為昌圖遼海撫民同知,光緒三年(1877年)升為昌圖府,隸屬于盛京將軍。昌圖府管理三縣一州。一是奉化縣,最初為科左中旗領地,原名梨樹城,在道光元年(1821年),設昌圖廳照磨,光緒三年(1877年)改設此縣。二是懷德縣,原屬科左中旗領地,舊名八家鎮,同治五年(1866年)劃歸昌圖,光緒三年(1877年),改置此縣。三是康平縣,原是科左后旗領地,舊名康家屯。光緒三年(1877年)移八家鎮經歷治此,光緒六年(1880年)析科左中、后二旗南境,科左前旗東境改置此縣。四是遼源州,在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從昌圖、康平、奉化劃出部分地域置該州,設治在鄭家屯。最早設置在郭前旗領地的長春廳,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升為長春府。同年又在郭前旗界內遼代黃龍府舊地設農安縣,歸長春府管轄。在科左前旗的西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曾設有養息牧場。到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以此牧場墾地設彰武縣,設治在橫道子,隸屬于盛京新民府。

 20世紀初,中國面臨著被資本主義列強瓜分的危險。清王朝為維持其統治,被迫“移民實邊”,廢除了蒙地封禁政策,以緩解邊疆危機。清廷允許蒙古王公出荒招墾,并派遣官員主持放荒事務,于是內地的流浪漢民群涌而至,哲里木盟草原上又掀起了放墾高潮。伴隨著土地開發,耕地擴大,農業人口不斷增加,州縣行政機構的設置從原來的科左三旗與郭前旗,發展到了科右三旗和札賚特、杜爾伯特、郭后旗。光緒三十年(1904年),在科右前旗雙流鎮設洮南府,隸屬于盛京將軍,管轄五縣。一是靖安縣,在光緒三十年(1904年)設于科右前旗墾地。二是開通縣,同年設于科右前旗哈拉烏蘇,后移至七井子。三是安廣縣,在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設于科右后旗解家窩堡。四是醴泉縣,宣統元年(1909年),設于科右中旗醴泉鎮。五是鎮東縣,宣統二年(1910年),設于科右后旗南叉干撓。隸屬于黑龍江將軍管轄的有三個直隸廳:其一大賚直隸廳,光緒三十年(1904年)以札賚特旗莫勒紅崗子墾地設置。其二肇州直隸廳,在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以郭后旗墾地設置。其三安達直隸廳,同年以杜爾伯特墾地設置,又劃分省屬部分墾地來補充。與此同期,長春府轄區內因放墾之地增多,又新設二縣:一是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將農安縣的農家、農齊、農國三區分出設長嶺縣。二是宣統二年(1910年),將長春府的沐德、懷惠二鄉分出設德惠縣。

 由此自嘉慶朝至宣統朝,一百余年間伴隨著對哲里木盟放荒開墾,地廣人稀的草原逐漸變成了田垅阡陌的農田。哲盟東部、南部沿河流域的肥沃土地大多被開墾,清廷在此析蒙地設置了三府一州三廳十二縣。即自北至南的嫩江流域大賚、肇州、安達三個直隸廳;洮兒河流域的洮南府及靖安、開通、安廣、醴泉、鎮東五縣;伊通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區的長春府及農安、長嶺、德惠三縣;遼河流域的昌圖府及遼源、奉化、懷德、康平、彰武一州四縣。這個增設行政機構的過程,一直沿續到了民國前期。

這些設于蒙旗轄區的州縣與原來蒙旗的關系,是同一地方存在著疊床架屋的兩套行政系統。實行漢民歸縣,蒙民歸旗的分治管理。在同一旗內,放荒之區,設縣治理,分隸于東北三將軍;剩余旗界,由旗管轄,歸蒙古王公統治,旗與縣的地位平等,互不隸屬,一些州縣官吏還擁有兼管其境內蒙民的職權。這就使得哲里木盟各旗直轄之境或被分割得支離破碎,或大為縮減所剩無幾。導致了各旗札薩克的統治區域相對縮小,行政統治權被極大削弱,有的甚至名存實亡,幾乎被州縣官吏所取代。這些府州廳縣后來又多經演變,逐漸與哲里木盟相分離,分別成為了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其它盟的組成部分。(摘自《科爾沁史話》)

 

已有0人點贊

五角楓.jpg

0條評論

 
承諾遵守文明發帖,國家相關法律法規 0/300

專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