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在科左后旗廣袤的土地上,在一望無際的田野里,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摯愛著這片熱土,為之奮斗,為之拼搏;他以實際行動彰顯了***員的高尚情操,他就是旗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王立文。
農民的事大于天
農民的事重于一切,大于天。一年中大多數時間王立文都是在農村度過,春種、夏鋤、秋收、冬培訓,四季都有他的工作重點,每季都有他的下鄉計劃。后旗101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東大荒的土質適合施什么樣的肥、種什么品種;哪個嘎查土地肥沃,哪個村的土地貧瘠,他都了如指掌。在培訓中他始終秉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理念,教會農牧民采用新技術的方法,培養他們的學習樂趣,他總是從一個蘇木鎮剛講完課,又馬不停蹄的趕往另一個蘇木鎮進行現場指導。他每年都會制定抗災減災、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的方案和技術措施。每年舉辦科技培訓班300期(次)以上,組織農牧民召開各類現場觀摩會10余場;為農牧民印制并發放科技手冊、宣傳單、施肥建議卡、病蟲簡報等33萬多份。他還利用廣播、電視、手機短信等形式,宣傳推廣農業技術,全旗農民收看信息覆蓋率達75%以上。
科學種田有高招
選擇了這份職業,就意味著責任與付出。王立文長年累月下鄉,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專心研究業務,有時甚至十幾天不能回家和妻兒見面,他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開創了后旗農技事業的新局面,成為后旗農技戰線上的標桿,他在全旗推廣玉米“一增四改”栽培技術,全旗近一半的玉米播種面積采用了這項技術。通過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工作的展開,玉米、水稻作物六年累計總增產達3.24萬噸,總減少不合理施肥量(純量)417.6噸,總增產節支5181.5萬元。為進一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2008年以來他組織實施建設19個玉米高產創建示范片,關鍵節點,他整天泡在高產創建示范田里,播種、施肥、管理,觀察、記錄....他都灑下了辛勤的汗水,每顆果實都凝聚著他的心血。一位農民看到他臉曬黑了,人累瘦了,心痛地說:“立文,你這么玩命,為啥呀?”他說:“只要你們增產增收,再苦再累都值”。
戰勝蟲災施良策
2012年,后旗個別地區發生較重的三代粘蟲,作為技術單位負責人,他做到了早發現、早宣傳、早預防,及時進行上報下達。他制定防治預案,印制三代粘蟲防治技術宣傳單發放到農戶手里,通過手機短信平臺發布防治信息、聯系農藥廠家送藥上門。同時他組織農戶改裝噴霧器、租用飛機、購進高架噴霧器等方式開展防控工作此時玉米剛剛結穗,由于設備等原因防治行動慢的農民,個別地塊只剩下了光禿禿的桿干。甘旗卡鎮新營子村的王某眼看自己的勞動果實付之東流,蹲在地頭包頭痛哭,看到此情此景,作為農技人的王立文心急如焚。他馬上研究對策,號召王某及周邊農戶,改裝噴霧器壓壟防治,既保證人身安全,又明顯提高了防治的效果。為了做好三道粘蟲的有效防控,他日夜奔波,觀察蟲情,向農民講解自身安全防護和防治蟲災知識,安撫農民恐慌心理。在他的努力下蟲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秋收時節,王立文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快馬加鞭永向前
有一份感情與土地割舍不斷,有一種責任與農民緊緊相連;有一種精神與事業息息相關,這就是王立文的真實寫照。在平時工作中他勤于實踐,善于總結,注重科技理論的研究。他撰寫的《玉米營養與施肥》、《水稻典型經驗和做法》等5篇論文先后在國家級、自治區級刊物上發表。2011年他被內蒙古自助區政府評為深入生產第一線做出突出貢獻科技人員、被通遼市人民政府評為科普之冬活動先進個人。2012年他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他獲得的獎項和榮譽裝滿了一箱子。成績只代表過去,王立文正以昂揚的精神踏上了新的征程,繼續在大地上書寫多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