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九一八”,一道無法抹去的傷痕,一段難以忘懷的記憶。九月的通遼,田地里金穗垂首,建筑工地上熱火朝天,市民廣場上歡聲笑語,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但,享受安定生活的我們不曾忘記,83年前,通遼地區曾遭到日本帝國主義鐵蹄的踐踏,不曾忘記那段留在通遼人民心中的陣痛,更不曾忘記為保衛通遼而浴血奮戰的英雄們。
昔日的通遼稱為哲里木盟(簡稱哲盟),哲盟的通遼縣(現科爾沁區)、科左中旗、科左后旗歸遼寧省管轄;開魯縣、奈曼旗、庫倫旗、扎魯特旗歸熱河省管轄。在這個蒙漢雜居的地域,人民生活在東北軍閥和蒙古王公的雙重統治之下,交織著漢族的農耕和蒙民的放牧兩種生活方式。
日寇入侵,山河破碎
1931年9月18日,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蔣介石幻想“以公理對強權”,寄希望于“國聯”解決中日矛盾,命令東北軍“力避沖突,以免事態擴大,一切對日交涉,聽信中央處理”。當時,日本在東北的關東軍僅1萬余人,加上守備隊和“在鄉軍人”,總兵力不超過2.5萬人。而東北軍駐在遼寧、吉林、黑龍江、熱河四省的兵力達17萬人,還有10萬人在北京河北一帶。由于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助長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日軍在占領沈陽之后,第二天又分兵占領了安東、本溪、海城、蓋縣、營口、鐵嶺、開原、四平、公主嶺和長春等地。不到五日,除遼西一隅之外,遼寧省主要城鎮全部淪陷。
通遼縣位于遼寧省西北邊緣,地處科爾沁腹地,物產豐富,與周圍蒙旗毗鄰。四洮鐵路和打通鐵路在這里交匯,是連通外蒙古的交通要道,又靠近長春、沈陽、四平、錦州等大中城市,戰略地位非常重要。“九一八”事變以后日本侵略者為了能夠得到這塊“肥肉”,采取了以蒙治蒙的狡詐策略。
甘珠爾扎布是日本豢養多年的蒙奸,曾倡言“蒙古人久受漢人壓迫,應起而復仇”。1931年9月24日,也就是“九一八”事變后第6天,甘珠爾扎布和莫力廟活佛阿旺圖布丹在科左中旗的歐里成立了“蒙古獨立軍”。甘珠爾扎布為司令,請日本退役中尉和田勁為顧問,聯絡科左后旗統領包善一(蒙名額爾敦畢力格)、科左中旗協理韓舍旺,以及活動在通遼一帶的土匪天紅、高山等拉匪建軍。“蒙古獨立軍”成立后,日本關東軍很快從東北兵工廠給“蒙古獨立軍”運來3000支“七九”大蓋步槍和60萬發子彈。包善一、韓舍旺、天紅各部對武器進行了分配。包善一面對愛國與賣國、抗日與投降的問題,以及考慮到自己的身家利益,有所顧慮,猶豫不定。甘珠爾扎布為拉攏包善一,把總司令的頭銜讓給了他,將“蒙古獨立軍”改稱為“蒙古自治軍”。“蒙古自治軍”下設三個軍,分別由包善一、韓舍旺、甘珠爾扎布任軍長。第一軍駐扎在科左后旗公司五家子一帶,第二軍駐扎在科左中旗舍伯吐一帶,第三軍也駐扎在科左中旗,司令部設在大林鎮。
1931年10月14日,關東軍命令“蒙古自治軍”進攻通遼。當時,駐防通遼縣城的是東北軍騎兵第三旅的四十團和四十一團。四十團團長王奇峰和四十一團團長楊希賓偵知敵情后,動員部下做好迎戰準備。進攻通遼的主力是由甘珠爾扎布和日本軍事顧問和田勁指揮的“蒙古自治軍”第三軍(第三軍主要由蒙旗師范學生組成)。讓日寇沒有料到的是包善一率部到錢家店后就不再前進了,只派第八團參加攻打通遼戰斗。韓舍旺的第二軍拒絕了關東軍的命令,不參加攻打通遼戰斗。戰斗打響后,東北軍第三旅四十團和四十一團及通遼縣警察在團長王奇峰、楊希賓以及通遼縣公安局局長蔣連瑞指揮下進行了英勇的反擊。“蒙古自治軍”從拂曉打到中午,損失慘重,包善一的八團團長特木勒被打死,士兵也死傷幾十人,不得不撤向大林。
“蒙古獨立軍”剛一成立,當時的《南京日報》、《奉天日報》、《天津日報》、《北平日報》就刊登了這一消息,也引起了南京國民黨政府的警覺和恐慌。目睹“九一八事變”后的哲盟形勢,東北軍軍事訓練委員會步兵少將組長高文彬急赴北平向張學良獻策,自薦通過親友關系去說服尚在動搖中的握有兵權的包善一、韓舍旺等人,廣泛團結蒙漢族人民,共同抗日。張學良欣然采納高文彬建議,決定組織“遼北蒙邊宣撫專員行署”,領導遼北蒙邊抗日武裝斗爭,并委任高文彬為宣撫專員。同時,張學良又電邀科左中旗巡防騎兵統領劉震玉和卓哩克圖親王府統領李海山急速赴北平,計議抗日,張學良在北平面見了李海山、劉震玉。李海山、劉震玉表示聽從“少帥”張學良的安排,進行抗日。于是,張學良委任李海山為遼北蒙邊騎兵第一路司令,劉震玉為第二路司令,歸遼北蒙邊宣撫專員節制。李海山、劉震玉返回旗里后,便召集原部隊兵馬,做抗日準備。
1931年10月中旬,高文彬率王云漢、李樹凱、蘇崇武、白夢梅、張子振、王化南、高秀芳、成長奎、趙龍濤等20余人來到通遼,豎起抗日大旗,在通遼成立了“遼北蒙邊宣撫專員行署辦公處”。高文彬任宣撫專員行署主任,王云漢任參謀長。宣撫專員行署成立后,東北邊防軍司令部長官公署又通令法庫、康平、昌圖、梨樹、懷德、雙山、遼源、彰武、開魯等縣,全力協助遼北蒙邊宣撫專員行署工作。
高文彬通過親屬關系做韓舍旺的思想工作,韓舍旺同意和高文彬見面。經過一番思想工作后,高文彬邀請包善一、韓舍旺到距通遼縣城東50華里的角干鄉黑坨子村會晤。高文彬對包善一、韓舍旺說:“日寇要滅亡整個中國,對蒙古人也絕無好意,我們要知道覆巢之下豈有完卵的道理;日寇挑撥蒙漢關系,居心叵測,即使蒙漢民族有過鬩墻之爭,也應通達大義,外御其侮;蒙漢兩族休戚與共,命運相通,要盡心施志,非眾志不能成城;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有優良的革命斗爭傳統,中國地大人多,團結抗戰定有光明前途,最后勝利一定屬于中國人民。”包善一、韓舍旺權衡利弊,瞻念前途,答應不再給日本人做事。此時,“蒙古自治軍”只剩下甘珠爾扎布等一些人了。
“蒙古自治軍”首次進攻通遼失敗后,氣急敗壞的日本關東軍另派退伍大佐、曾在外蒙古搞過間諜活動的松井清助擔任“蒙古自治軍”顧問。松井清助攜兩門大口徑迫擊炮和捷克制輕機槍等先進武器來到“蒙古自治軍”駐地舍伯吐。
1931年12月末,松井清助率日、偽軍近千人由舍伯吐出發進攻通遼。遼北蒙邊第一騎兵司令李海山奉命迎敵。1932年1月1日,雙方在蕭河敖包展開激戰。戰斗進行了四晝夜,李海山部消滅日、偽軍二百余人,迫敵人撤回舍伯吐。
1932年1月10日,日寇再次精心準備,調來羽山支隊及裝甲軍、坦克,在飛機配合下,從駐地錢家店出發瘋狂進攻通遼。遼北蒙邊宣撫專員行署主任高文彬率部進行了英勇抵抗,激戰了3天,雙方傷亡都很大。鎮內居民紛紛逃亡,商界人士呼吁停戰。為避免商民遭受流彈傷害及飛機轟炸,東北軍撤出通遼,退守余糧堡,通遼陷落。
通遼縣陷落后,哲盟大部分旗縣也相繼被日本侵略者占領。
奮勇殺敵,保衛疆土
在哲盟地區陸續淪陷,哲盟人民將要失去家園淪為亡國奴的危機關頭,哲盟地區愛國志士領導哲盟人民英勇抵抗,給日本侵略者以沉痛打擊。
日偽軍攻占通遼后,日軍顧問松井清助更加喪心病狂,妄圖乘勝西進,攻取開魯,進犯熱河。1932年2月27日,松井清助親率四五十名日軍及甘珠爾扎布的500余名偽軍向開魯進發。
高文彬部義勇軍偵知這一情況后,遼北蒙邊騎兵第一路、第二路在李海山、劉震玉司令員率領下,會同熱河省駐開魯縣防軍崔興武旅部,共計600余人埋伏在通遼與開魯之間的道德營子附近。中午時分,日偽軍走進了埋伏圈。義勇軍突然從四面出擊,雙方激戰三天。29日下午1時左右,日軍顧問松井清助欲逃未果,被義勇軍活捉。松井清助是組織進犯通遼的元兇,在攻打通遼縣城時,日軍飛機實施轟炸,炸死很多平民,對哲盟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義勇軍對他恨之入骨,當即執行槍決。松井清助是哲盟人民擊斃的第一個日軍指揮官。
這次戰斗共擊斃日偽軍380人,其中校尉官30余人;繳獲重炮兩門、輕炮兩門、步槍300余支。義勇軍傷亡230余人,其中校尉官10余人。
日軍在道德營子損兵折將后,惱羞成怒。駐通遼的羽山支隊80名日軍為給松井報仇,再次糾集偽軍六、七百人,發兵開魯。劉震玉司令員偵知后,又率部迎擊。雙方于王家油坊遭遇,從拂曉激戰至黑夜,雙方損失慘重。后義勇軍彈藥不足,不能與敵繼續進行膠著戰,劉震玉司令員率主力轉移陣地,留下一連進行掩護。留下的一連當夜未能撤出王家油坊,子彈打光后,他們與日偽軍展開了激烈的白刃戰,整整血戰了一夜。裝備精良的日軍僅逃出6名,摸不清情況的偽軍早已潰散。義勇軍留下的一連也只有5人凱旋。
道德營子和王家油坊兩次戰斗,是哲盟人民在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斗爭史上的光輝一頁,表現了蒙漢各族人民在民族危亡關頭團結一致、英勇獻身的愛國主義精神。
爭奪失地,三戰通遼
1932年5月,撤出通遼退守余糧堡的“遼北蒙邊宣撫專員行署”被編為“東北民眾抗日救國軍第五軍區”,高文彬任司令員。曾經當過張作霖的勤務兵的謝國忱(遼寧省黑山縣李家窩堡人。“九一八”事變后,謝國忱以熱河民團為基礎組建了義勇軍,開展抗日斗爭)率熱河民團義勇軍,轉戰到通遼一帶,被編入“東北民眾抗日救國軍第五軍區”,為第五梯隊司令員。
1932年6月,東北民眾抗日救國軍第五軍區司令員高文彬率第一、第四、第五三個梯隊攻打通遼。高文彬指揮第一梯隊800余人,采取“調虎離山”之計,從城西門誘敵。劉震玉、謝國忱率2 000余人由小街基(城東門外街道)迅速向東門攻入。戰斗從拂曉打響,至上午7時,義軍已占領了通遼城東、西、北三門及附近街道。下午3時,日偽軍全部龜縮到馬道尹府(舊址位于現通遼市公安局大院)司令部院內,憑堅頑抗。
馬道尹府作為日軍在通遼城的司令部,圍墻四周架設了電網,院內五步一崗,十步一哨,防守很是堅固。謝國忱組建了200余人的大刀隊,從下午3時開始進攻日軍司令部。他們用膠皮纏住刀把,砍斷電網,翻墻躍入大院內,砍死日軍60余人。戰斗一直持續到晚上9時,后因日偽軍增援部隊已逼近通遼,高文彬率部撤出戰斗。此役,共擊斃日軍80余人。
1932年8月30日,李海山、劉震玉率領兩個梯隊騎兵,再次向通遼進攻。受前次血戰馬道尹府的鼓舞,指戰員戰斗士氣非常高昂。戰斗打響不久,義勇軍很快即占領通遼小街基,擊斃日軍大佐1人,士兵30余人。戰斗持續到下午1時許,錢家店敵軍近千人在裝甲車掩護下趕來增援,義勇軍被迫撤往通遼西官銀號。
10月6日,駐開魯的抗日救國后方援助分會給李海山、劉震玉兩部送來了子彈五萬余發。李、劉遂于當晚10時向通遼發起第三次進攻。戰斗打響后,通遼電燈廠24歲的工人張萬中冒著槍林彈雨,用鐵鉗剪斷護城電網,協助義勇軍攻城。義勇軍面對敵軍出動坦克、裝甲車的大肆反撲,臨危不懼,戰到黎明,擊斃日軍70余人,偽軍90余人。義勇軍損失也很慘重,加之連日作戰,戰士疲憊不堪,只好撤出戰斗。
三次攻打通遼,雖然取城未果,但給日偽軍予以重創,對日偽軍產生了巨大的震懾作用,義勇軍聲威大振。敵軍龜縮城內,不敢輕易出動,還在城壕上修建了第二道護城電網,以防義勇軍夜襲。
以史為鑒,激勵后人
歷史的現實是殘酷的。在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與日寇軍事力量對比懸殊,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義勇軍沒有取得斗爭的最終勝利,哲盟最終淪陷。
1932年11月22日,日軍旅團長川原侃率16旅團及彰武、法庫、康平偽軍7 000余人,兵分三路向高文彬義勇軍撲來。23日凌晨,高文彬部在康平以東被敵軍包圍,雙方激戰五晝夜,義勇軍損失慘重,高文彬在杜家窩堡被俘。之后,這支義勇軍逐漸分化、潰散。
1933年1月,日軍攻占山海關后,又集中10萬日偽軍進犯熱河省。2月21日晚,日軍第六師團主力及第十一旅團一部、蒙古自治軍騎兵一部在第六師團長坂本右政衛門的指揮下,向駐開魯三義井鄉大樹營子的抗日義勇軍劉震東部偷襲,被劉部擊退。22日,日偽軍調飛機10余架對大樹營子輪番轟炸,復以炮火襲擊。義勇軍劉震東、鄧文、李海青、張玉珽等部奮起還擊,因無高射炮等重武器,最終退出陣地向開魯以南轉移。23日,日軍與偽軍張海鵬部向開魯鎮發起攻擊。熱河崔興武部消極抵抗,于24日撤出開魯鎮。
日軍占領開魯后,哲盟全境淪陷。直到1945年新四軍進駐通遼時,通遼人民才真正獲得解放。
通遼地區義勇軍抵抗日寇的斗爭雖然失敗了,但是他們為國捐軀,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精神,被我們深深牢記,他們的光輝事跡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抗日斗爭的慘痛記憶也將銘刻在每一個通遼人的心里,提醒我們在和平年代不忘國恥,奮發有為,共鑄振興中華的中國夢。(完)文/董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