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因為喜愛的文藝事業,她拿出家中的積蓄,采購設備、平整院落、購買服裝。五易寒暑,跟隨著她搞文藝的村民從最初的十幾人發展到幾十人,四面八方的藝人聚集在一起交流、演出。有人說她傻,有人說她愛出風頭,但更多的人親切地稱她為“草原上的百靈鳥”。她就是科左后旗查日蘇鎮喇嘛窩棚嘎查的村民谷艷春。說到她的故事,我們不妨說一說她的三套音響設備。
錄音機+VCD
谷艷春從小對文藝活動就很偏愛,每當十里八村來個樂隊啊、演出隊什么的,她都前往觀看。1995年,谷艷春結婚時,自己給自己準備了一套音響設備作為嫁妝,電視是現成的,谷艷春花了一千多塊錢,購置了一個錄音機和一部VCD。再有演出的時候,她都會拿著錄音機去把演出整體進行錄音,回來后一遍遍地跟著學;沒事的時候,她會在家中打開VCD,雖然只有丈夫一個觀眾,但是也是唱得津津有味、跳得興致勃勃。丈夫秦鳳君也是一個音樂愛好者,每當這時,都會將四胡取出來,為谷艷春伴奏,日子過得琴瑟和鳴。
喇叭+鑼鼓
2012年的一天,從鎮上走親戚回來的谷艷春興奮地和丈夫商量:“看鎮上的秧歌隊扭得多帶勁,我們也組織一個吧!”當時在喇嘛窩棚嘎查,并沒有什么娛樂項目,農閑時消磨時間就是喝酒打麻將、聊天嘮家常。一聽說小谷要組織秧歌隊,全村的男女老少都積極參與,參加的人數達了40余人,讓原本以為在院里放個錄音機就可以的谷艷春頓時為難起來:40多人扭起秧歌來,原來的錄音機根本沒辦法聽清楚,沒有了節奏,扭起來要多別扭有多別扭,有不少村民退出了秧歌隊。本就不富裕的谷艷春一咬牙,又掏出了2000多元,購置了服裝、道具和第二套音響設備:一個大喇叭和一套扭秧歌用的鑼鼓。這回大家重新聚集了起來。谷艷春又買來影碟,自學了廣場舞、健身操,并教給村民們,喇嘛窩棚嘎查秧歌隊紅火了起來。
音箱+麥克風
2013年春天,谷艷春的兩個女兒分別上了高中、初中,到甘旗卡鎮住校讀書,這讓一直忙碌著給孩子做飯、輔導的谷艷春心思又活絡了起來。查日蘇鎮地處內蒙古和遼寧的邊界,草原蒙古族文化、東北二人轉文化等在這里匯集。隨著喇嘛窩棚嘎查秧歌隊越做越大,谷艷春也認識了許多搞群眾文藝、懂民間藝術的朋友,他們不時相互約好,來谷艷春家中交流、演出,也吸引了當地的不少村民。早已不滿足扭秧歌、跳廣場舞的谷艷春感覺時機已到,向村、鎮、旗三級主管部門提出了成立喇嘛窩棚文藝團的申請。申請很快被批準,但是除了大家的熱情,文藝團一無所有。谷艷春沒有猶豫,又購置了第三套音響設備,包括一對大功率音箱、麥克風、功放、DVD等,因為村部廣場面積小,谷艷春又將自家院子里的瓜果蔬菜砍掉進行平整,安裝了燈光,小院搖身一變,成為了文藝團的活動場地。有了平臺,更多的民間藝人、文藝愛好者參與了進來,展示才華、共同提高。幾年來,喇嘛窩棚嘎查60余名村民參加了文藝團,還吸引了附近嘎查村30多名藝人、愛好者。谷艷春家成了大家茶余飯后的休閑場所,文藝團成了村民們共同的家。
“結婚這么多年,房子沒有換、家具沒有換,換的只有一套一套音響設備。錢雖然沒攢下,但是看到艷春每天高高興興的,村民們熱熱鬧鬧的,我也沒有遺憾。”谷艷春的丈夫秦鳳君選擇了默默支持愛人。
“既鍛煉了身體,又和鄰居們溝通了思想、促進了感情,小谷搞的這個文藝團,我看行!”村民們積極踴躍參加文藝團,有事沒事的來轉轉,用行動支持著他們的領頭人。
“喇嘛套布嘎查自成立文藝團以來,經常在農閑時間搞一些文化娛樂活動,吸引了十里八村前來欣賞,豐富了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對農村牧區摒棄陋習、弘揚新風尚起到了積極作用。”查日蘇鎮相關負責人一直關注著文藝團,同時幫助文藝團由原來的嘎查文藝團擴大到鎮級,更名為查日蘇鎮民間藝術團,讓文藝團能更好地發展。
收獲了支持,谷艷春并沒有止步:“現在的問題還很多,場地需要解決,同時缺少專業的老師指點,我們現在的技術水平提高也遇到了瓶頸。”谷艷春臉上并沒有訴說問題的苦惱,而是充滿信心:“下一步我想借助村部建設,通過一事一議項目,建一個文化廣場,讓更多的文化文藝愛好者參與到我們當中。以后我們還要辦劇場、搞創作,讓藝術團做大做強!”本報特約記者 王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