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禁忌文化之生活禁忌
轉載
于 2014/08/22 09:58:26 發布
IP屬地:未知
來源:網絡
作者:瑪拉沁信息網
4539 閱讀
0 評論
20 點贊
(李倩)
人們出于趨吉避兇的心理,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嚴格的禁忌。內蒙古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特古斯巴雅爾認為,禁忌的本質是使行為規范化,不是以講道理的形式,而是通過一些直觀的借口、懲罰達到讓人記住、遵守的目的。
蒙古族長期從事草原畜牧業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很多獨特的民俗禁忌。例如初春季接羊羔、春夏之際的剪羊毛和打馬鬃、做耳記,以及制氈和割勢等重要生產環節都有規模不一的群眾性慶祝活動和一套嚴格的禮儀禁忌。
蒙古族逐草而居的生活方式,讓人們對水產生了崇敬之心,忌諱在河水里洗澡,不能在河水里洗臟東西、倒垃圾等,保護水資源成了蒙古族人的共識。
蒙古族人具有很深的自然崇拜觀念,在狩獵前,人們聚集在一起,懷著敬畏的心舉行著火凈儀式和工具涂抹儀式。熊熊燃燒的兩堆篝火旁各矗立一支3米長的蘇魯錠(長矛),由長繩連結,繩端的哈達隨風起舞,像是傳達著神的旨意。人們一一從篝火中間穿過,意味著得到了凈化,得到了神的認可與祝福。人們手握著弓箭、獵槍、布魯、獵夾、套索,用鮮血或動物油脂涂抹,祈禱打獵成功,祝愿能滿載而歸。這些工具一經涂抹儀式后,特別禁忌別人使用和觸摸。
舉行完儀式,人們開始出發狩獵,狗兒已經按捺不住躍躍欲試了,馬兒也呼呼得吹氣催促著主人。人們按照分工將整個山谷圍住,震耳欲聾的吶喊聲驚得野獸四處逃竄。老獵人騎著馬飛奔在山谷中,狗兒東奔西突地智斗著野豬,既擋住野豬的去路,又與它保持在安全范圍內。這時老獵人忽然從馬上一躍而下跨在野豬背上,抽出尖刀撲哧一聲插入野豬脖頸。野豬被制服了,人們歡呼慶祝英雄的收獲。狩獵場面驚心動魄,但人們始終恪守著傳承了多年的規矩,那就是不能獵取有孕動物和哺乳中的動物,不能獵殺正在交精的野獸,不能獵殺候鳥,不能獵殺天鵝,不能獵殺成對飛翔的禽鳥,不能破壞鳥巢。這樸素的天人合一的觀念根植于蒙古族人的腦海中,他們感激大自然的恩賜,他們同樣也愛護著大自然的一切。
解放后,狩獵這種生產方式基本消失,更多的蒙古族人仍在農村牧區從事著農牧業生產。畜牧業是古代蒙古族社會經濟的主要生產部門,草原游牧經濟是一種自然經濟,它高度仰賴自然。
“投奔到好去處吧,到好處轉世吧,再生變成人吧,你為我們盡力了。”這是主人殺羊前的祈禱。宰殺牲畜不能在畜圈里進行,否則要玷污浩特,折損牲畜福氣。祈禱完畢,主人用刀劃開羊的胸口,手伸入胸膛將羊的大動脈擰斷,汩汩的鮮血冒了出來,很快羊便結束了痛苦。蒙古族人宰殺牲畜禁忌抹脖子,禁忌使動物頭部和肢體分離,不能說“流血”,而代之謂“流朱砂”。并不是所有的牲畜都可以宰殺,在蒙古族人的牧場中,經常會看到一些有著耳記,老態龍鐘卻悠閑漫步的牲畜。這些牲畜或者是為主人繁殖過牲畜的“有功之臣”,或者是供主人多年騎乘有了感情,或者是在戰爭、狩獵或比賽競爭中出過大力,這些牲畜即使喪失了繁殖能力,又不能騎乘,也不能宰殺或出售,要待其老死后葬于潔凈高地,否則怕觸怒天神,折損福氣。
狼是草原上危害人畜的兇殘野獸,蒙古語稱狼為“超鬧”,但避諱這樣直呼,通常代之以“和林鬧浩”(野狗)、“阿布該”(那玩意兒)等。傳說中,狼是天狗變化而來的。蒙古大汗要準備一千只羊祭祀天狗,但沒有那么多羊,就承諾不夠的羊天狗可以自己去抓著吃。在蒙古族人心中狼吃羊是天經地義的,因此蒙古族人禁忌射死狼,只是為保護牲畜而將狼趕走,能不殺就不殺。如若獵殺了狼,為了防止狼報復,禁忌直接回家或回村。
在生活中,蒙古族還有其他很多禁忌:吃肉時須用刀,給人遞刀時忌刀尖沖接刀者,應反之;忌用碗在水缸、鍋中取水;忌碗口朝下扣放;忌從衣、帽、碗、桌、糧袋、鍋臺、磨臺、井口、繩上跨過;忌以鞋、襪、褲為枕。忌亂摸亂動有宗教意義的法器、經典、佛像、佛閣;敖包上的石頭、樹枝忌隨便拿走等等。人們在生產過程中,語言、行動、日期的選擇,無不折射出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對大自然的感謝,與自然萬物和諧共生的生產生活方式是蒙古族人千古不變的選擇。
對于蒙古族這些禁忌習俗,特古斯巴雅爾教授認為:“文化的核心是宗教,所有文化都是宗教發展而來的。”蒙古族人從遠古祖先那里繼承了對自然的信仰,認為“萬物有靈”,各種禁忌也表現出蒙古族人期望得到大自然的恩賜,感謝大自然,并與自然萬物和諧共生的理念。薩滿教和黃教對蒙古族人影響深遠,在生產生活中很多關于祭祀、節日禮儀等各方面的禁忌,都深深打著薩滿教和黃教的烙印。
“蒙古族生活方式、傳統文化在解放后很多都發生了改變,最重要的是形式可以變,但傳統文化的精神不能變。雖然蒙古族傳統文化遭遇了斷層,但將來在文化傳承方面,繁瑣的內容會有所簡化,通過旅游業的發展和人們保護意識的加強,會有部分民俗恢復過來。”特古斯巴雅爾教授對蒙古族民俗保護和繼承的前景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