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科左后旗地,唐代為契丹人住地,宋代屬女真人活動地,人口均無確屬。
16世紀中葉,科爾沁部臺吉明安及其屬民在今旗境一帶游牧,初步形成聚落。1632年,有47個聚落,3千多戶,約2萬人口.此后,清康熙年間,受清廷遺散的察哈爾人遷入海斯改、阿古拉、邊布拉等中西部地區;雍正年間,隨和碩端柔公主陪駕的“八姓”(又稱八戶)漢族來旗定居,嘉慶、道光年間“三展荒邊”,民人流入旗南部地區。清朝末期封禁松弛,蒙古貞、土默特、喀喇沁、蘇魯克等旗人大量遷入,使科左后旗人口有較快的增長。
宣統二年(1910年)《調查科爾沁左翼后鞧報告書》戶口條載:“該旗王族親丁20口,臺吉5087口,披甲2860口,壯丁8785口(含臺吉5087口),臺壯幼丁8100口,臺壯婦女16177口。全旗35950口”。
科左后旗自清朝至民國初年人口發展速度及其緩慢。民國3—19年(1914-1930年)的17年間,全旗人口年平均增長不到400人。
1933—1941年期間,年平均增長7575人,增長率為81‰。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科左后旗變為淪陷區。日本侵略者為掠奪財富與資源,廣招外地人到科左后旗充差就業,允許外地人自由遷入。同時把外縣部分土地劃歸科左后旗。因此這一時期人口的機械增長成為人口發展的重要因素。1940—1941年,日本侵略者變本加厲搜刮本地的生產、生活資料,搞“出荷糧”、“出荷牛”,實行生活必需品的“配給制”,人民生活陷入極度困苦的境地。因此人口增長速度緩慢。
1947年,全旗有19738戶、117338人。其階級構成為;貧雇農12039戶,占總戶數的61%;中農4114戶,占總戶數的20.8%;富農1545戶,占總戶數的7.8%;地主1201戶,占總戶數的6.8%。
1949年全旗人口為124835人。1955年和1956年調整行政區劃,劃入2個努圖克,2個嘎查2.1萬人口。到1959年,全旗人口增長到189149人。
60年代初,由于受自然災害,人民生活水平嚴重下降,人口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也從1949年的9.2‰上升到9.9‰。年平均自然生長率為29.43‰;最低年份是1961年,自然生長率為12.24‰。1966—1972年全旗人口出生率又有所回升,年平均自然增長率為33.30‰。進入80年代,貫徹落實計劃生育政策,全旗人口自然增長率逐年下降。到1988年自然生長率為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