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親愛的家長朋友:
您好!
受社會觀念和應試教育的影響,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可謂屢見不鮮,屢禁不止。“小學化”的做法,從根本上忽視了幼兒的生理及心理特點,剝奪了幼兒的童真童趣和游戲玩耍的權利,摧殘、扭曲甚至扼殺了幼兒的天性,如果任由其蔓延,必然會對幼兒的身心健康和今后全面發展不利。
為遵循幼兒生長發育和教育規律,保障幼兒健康快樂成長,根據教育部辦公廳、教育廳《關于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文件精神,我市將進一步加大督查與整頓力度,堅決杜絕學前教育“小學化”現象,望家長朋友們理解和支持。
一、什么是幼兒園 “小學化”?
幼兒園“小學化”,是指在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將幼兒當作小學生來要求,企圖拔苗助長的一種做法。“小學化”傾向包括了“小學化”教育內容、不注重操作體驗的教育方式及“小學化”教育環境。
如:不斷用大量的拼音、計算等擠占幼兒游戲時間;以小學的作息時間上課;給孩子布置書面家庭作業;沒有設置幼兒游戲空間及配備玩教具;甚至組織跟小學內容有關的考試測驗等等。
二、幼兒園 “小學化”的危害。
(一)在幼兒神經系統尚未發育成熟之前,強制延長幼兒學習的專注力,長時間地過早、過多的學習會導致幼兒近視、駝背、體弱等身體不良癥狀產生,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
(二)“小學化”會誘發幼兒的厭學傾向。強化灌輸和強制學習的做法使部分幼兒對學習產生不同程度的害怕乃至恐懼,導致一些孩子還沒有上小學就出現畏學、厭學情緒,幼兒時期的這種不良心理有可能會造成其一生厭學的創傷。
(三)降低幼兒學習興趣,影響小學教育效果。因孩子在幼兒園學習了小學知識,進入小學后,對學過的知識沒有新鮮感,甚至有的孩子因為“我已懂”而不專心聽課,容易形成不愛思考、專注力差、不愛主動探索、缺乏想象力的不良學習習慣。
經過調查,在幼兒園提前學習過小學知識的孩子,普遍會在二、三年級學習新知識時出現不同程度的學習困難,結果出現學習成績下降甚至學習跟不上的情況,影響孩子持續學習的自信和動力。
(四)過分重視智力因素,忽視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學前教育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幼兒身體正常發育和技能的協調發展,增強體質,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和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而“小學化”則過多地重視了智力因素的發展,忽視了:誠實、勇敢、好問、友愛、不怕困難、講禮貌、守紀律、活潑開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三、要消除“小學化”現象,需要家長的理解與支持。為了您的寶寶,請您和我們一起來做:
(一)轉變思想觀念。從根本上理解幼兒教育的基礎性和重要性,在不忽視幼兒智力因素發展的基礎上,重視幼兒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二)支持您孩子所在的幼兒園,以游戲為主開展教學。
(三)不參加各類“幼小銜接班”、“補習班”等。不提前進行書寫和運算,不學小學一年級的知識。
(四)創設良好的家庭環境。拋棄“知識學得越多越好”的錯誤認識,在家庭中營造一個自由寬松的環境,對于孩子的奇思異想要給予重視和引導。
親愛的家長朋友們:
今后,市教育局將加大監督和督導力度,讓各級各類幼兒園通過開展區角活動、課程游戲化、規范一日生活常規等糾正“小學化”傾向。同時,希望家長朋友支持并監督我們做好此項工作,歡迎您參與到我們的工作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