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近日,筆者來到科左后旗巴嘎塔拉蘇木查干塔力布嘎查的巴嘎塔拉蘇木紅牛傳統手工制作奶制品合作社。80平方米的廠房里,一名50多歲、頭戴工作帽、身穿白色工作服的蒙古族婦女,正在帶領合作社姐妹們忙碌地制作奶酪糖塊,一旁架子上晾曬的奶豆腐散發著誘人的奶香味。她叫齊斯琴高娃,是合作社的負責人。
據齊斯琴高娃介紹,她們家世代養牛,有著豐富的奶牛、黃牛養殖經驗,依靠智慧和勤勞的雙手,目前她家養殖黃牛60多頭,每年能賣出20多頭牛,養殖業年收入達到25萬元。以前只是靠養牛、賣牛增加經濟收入,制作的奶制品僅供家里食用。現在養的牛多了,牛奶產量也日益增多,如何將牛奶的價值發揮出來、提高養牛的經濟效益,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齊斯琴高娃決心將手工制作奶制品這門老手藝發揚光大。在蘇木黨委和嘎查村兩委的支持和幫助下,2018年6月,她注冊成立了巴嘎塔拉蘇木紅牛傳統手工制作奶制品合作社,投入21萬元,購買專用加工設備,建立獨立廠房,開展規模生產。幾個月間,齊斯琴高娃制作的奶制品就已供不應求。為形成品牌效益,她以查干村為名,將所有奶制品制作模具全部標識為“查干”字樣,以此擴大產品影響力。從建廠到現在短短10個月的時間,齊斯琴高娃的奶食品店就創造了10多萬元的純收入。
作為農村先富起來的人,齊斯琴高娃還積極帶動大家共同發家致富。她有一個“三幫帶”原則。對于沒錢、沒牛但可通過勞動脫貧的貧困戶,齊斯琴高娃積極響應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召,雇用他們制作奶食品,目前已有兩名家庭負擔重又想干事能干事的貧困村民加入合作社,每人月收入2000元;對于牛的數量少的農牧戶,齊斯琴高娃將其吸納進合作社,收購他們的牛奶,同時鼓勵帶動周邊嘎查村養殖戶擠奶,向合作社提供鮮牛奶,目前已間接帶動6戶貧困戶參與進來,戶平均年增收3500元以上,實現合作社與農戶共贏。奶豆腐是蒙古族牧民家中常見的奶食品,但是將奶制品制作手藝發展為產業的人并不多。對于想發展奶食品業的農牧戶,齊斯琴高娃積極幫助他們掌握好這門技術,把自己總結出來的成功經驗毫無保留地向大家推廣。目前,在齊斯琴高娃的帶領下,周邊嘎查已有10戶農牧民進行奶食品加工,進一步拓寬了增收渠道。(張麗霞 張銀泉)來源:通遼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