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漢“阿木爾”上了鏡頭 村里的貧困戶都變了
轉載
mingyu于 2019/02/22 09:56:45 發布
IP屬地:未知
來源:通遼日報
作者:瑪拉沁信息網
3844 閱讀
0 評論
1 點贊
白文軍入戶了解貧困戶。
扶貧工作現場。
□文圖/本報記者 沈慧蓮
“阿木爾,起床啦,幫我出去干點活。”“哎呀,我還沒睡醒呢。”“像你這樣懶惰咱家啥時候是頭,現在扶貧政策這么好,你對得起誰呀?”“那有啥呀,沒吃沒喝的上面都給送,還干啥活?”懶漢阿木爾就這樣日復一日地應付著拖著病體的老父親。看著已為人父的兒子如此懶惰,年邁的父親只能無奈地搖搖頭卻束手無策。
2018年入秋的一個上午,駐村扶貧干部烏蘇來到了貧困戶阿木爾的家,正在院落準備啟動四輪車干活的阿木爾父親,熱情地將烏蘇迎進家門。“阿木爾!快去給客人倒杯水。”“叔叔,你家這個情況,根據扶貧政策,可以申請貸款養幾頭牛。”“太好了,這真是個好消息。” 烏蘇認真的了解阿木爾家當年的收成情況后,詳細講述國家對于貧困家庭的幫扶政策。待烏蘇走后,父親語重心長地對阿木爾說:“咱家窮,為啥?是因為懶惰,現在有扶持貸款可以養牛脫貧,多好的一件事兒啊,如果再不勤快起來,不僅對不住扶貧干部的苦心,更對不住國家的扶持政策。”聽了父親的一番話,阿木爾沉默不語。這時,上小學的女兒放學跑回家哭著向父親阿木爾說:“阿爸,今天學校讓貧困生上臺領取補助款,這讓我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阿爸,咱家為啥總是這么窮?我不想再當貧困生了。”女兒的一番話,徹底讓阿木爾幡然醒悟。此后,懶漢阿木爾變勤勞的故事在村里傳開了,“咱可不能學阿木爾那樣懶惰”“懶漢阿木爾都能養牛脫貧,咱們有啥做不到的”……在科左后旗敖特根嘎查,每當村民嘮起家常,總會和一位叫“阿木爾”的貧困戶相比較。
阿木爾是誰?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原來,阿木爾不是敖特根嘎查的村民,而是駐村扶貧干部白文軍拍攝的微電影《天冷了,注意保暖》中的角色,但“阿木爾”這個名字,已是家喻戶曉。自從懶漢“阿木爾”上了鏡頭,原來懶惰不干活的貧困戶都開始變得勤快了,村民們都認為“阿木爾”這個從懶惰變勤勞的故事原型很真實。
2016年,80后的白文軍受所在單位:后旗民族宗教事務局委派,下鄉到敖特根嘎查開展扶貧工作,為讓農戶準確了解精準扶貧政策,更加直觀地知曉近幾年精準扶貧成效,曾在電視臺工作過的他不忘老本行,拿起拍攝裝備,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小見大,原汁原味地將自己在2016年至2018年底,在后旗敖特根嘎查駐村扶貧期間,帶領貧困戶脫貧的故事搬上手機屏幕,并活靈活現地創作了一系列以精準扶貧、移風易俗等為主題的微電影19部。
其中,《天冷了,注意保暖》這部微電影,是白文軍在敖特根嘎查駐村扶貧期間,根據身邊發生的扶貧故事,找到后旗電視臺孫布爾和朋友傲峰商榷后,共同創作的一部以扶貧為主題的微電影。白文軍告訴記者,這部時長10多分鐘的微電影里雖然只講述了一個人,但故事的主人公“阿木爾”身上卻融合了四五個貧困戶的故事。
“我剛接觸扶貧工作時,感覺最難的是給貧困戶做思想工作。尤其解釋扶貧政策時,老百姓聽不大懂,如何扭轉過去的生活陋習,靠嘴上說完就被村民拋在腦后了。”為此,白文軍琢磨出一條創新思路:那就是用鏡頭講述身邊事。以此樹立村民創業光榮,拋棄等靠要可恥的思想意識。
2016年11月,白文軍在敖特根嘎查駐村扶貧半年后,他將工作中遇到的貧困戶存在思想貧瘠,等靠要、產業扶貧不被接受等現象進行提煉融合,創作出第一個以扶貧為主題的蒙古語微電影《天冷了,注意保暖》。村民楊文泉、梅花夫婦向記者表示:“我們沒啥文化,即便聽了政策性內容也不會一下子明白,微電影的形式,就像是講述自己的事兒一樣,讓我們看了故事明白了理兒。” 說到用蒙古語言拍攝,白文軍告訴記者,在蒙古族聚居地敖特根嘎查,用蒙古語言拍攝更便于在當地傳播。
在進行貧困戶精準識別時,白文軍發現有一些邊緣戶爭著想成為貧困戶,為了宣傳貧困戶精準識別的政策,這樣,白文軍又來了創作靈感,拍攝出第二部微電影《那一夜》。在影片中,兩位村民爭著讓村干部把自己識別成貧困戶,村干部通過詳細解釋識別標準,令他們明白:“貧困戶不是誰想當就能當,要看符不符合標準”。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敖特根嘎查村民韓文明為支持白文軍,還將自家房子提供出來,作為《那一夜》的拍攝地。2019年,韓文明表示,他有個新愿望,也想演個角色,展現自個兒村里脫貧后的新面貌。
老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做成一件事離不開團隊合作的力量。白文軍在做好扶貧工作之余,和他的朋友、家人一同客串的扶貧微電影,引來眾多百姓關注,這也得益于他的微電影工作室設立在了后旗瑪拉沁信息網工作室,借助瑪拉沁信息網平臺轉發后,每一部微電影的點擊率均達20余萬。如今,白文軍的微電影制作團隊叫“周末微電影工作室”,又被后旗委宣傳部稱為“正能量工作室”。
兩年間,白文軍從扶貧工作中獲取靈感,用鏡頭記錄了敖特根嘎查的一個又一個脫貧故事。他在駐村扶貧期間,通過黃牛養殖、光伏扶貧、生態扶貧等途徑,從2016年至今累計脫貧36戶,白文軍表示,在村子脫貧后,他的鏡頭不會停止,他要做個新時代追夢人,繼續拍攝出村民們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鄉村振興過程中的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