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科爾沁左翼后旗城市總體規劃
近期建設規劃
(2018-2022)
ly:'Times New Roman'font-size:12pt;">
組織編制單位:科爾沁左翼后旗人民政府
承編單位:遼寧省城鄉建設規劃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
2018年10月
目錄
第三章 城市近期發展與總體布局結構 13libri;font-size:22pt;font-weight:bold;">
為加強對城市近期建設的指導與統籌,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依據國家法律、法規的相關要求,以區域協調、社會和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基本原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城市規劃編制辦法》等有關規定,結合科左后旗的實際情況,制定本規劃。
本規劃是落實城市總體規劃的重要步驟,是對城市近期發展建設進行控制和指導的法定依據,與科爾沁左翼后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共同承擔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與城市建設的綜合調控作用。
style="text-indent:0pt;" class="20">
1、 規劃指導思想
(1)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牢牢把握發展第一要務,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2)堅持遵循經濟發展規律的規劃思想,遵循城市規劃建設和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區域與國土規劃等有機協調的政府宏觀調控的原則。
(3)堅持規劃公眾參與的思想,遵循規劃為城市整體利益、公眾利益服務調控的原則。
(4)充分結合城市的土地和水資源承載能力,注重節地、節水、節能,構建集約型的發展模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5)強化市場經濟條件下城市規劃的調控和引導作用,建立以近期建設規劃為核心的實施方案和操作體系,促進城市社會經濟和各項事業協調、全面發展。
(6)堅持城市產業與空間拓展有機結合的思想,通過城市空間的戰略拓展與整合,促進產業協調發展和全面升級,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2、 規劃編制依據
《關于加強城鄉規劃監督管理的通知》(國務院[2002]13號)
《近期建設規劃工作暫行辦法》(建規[2002]218號)
《城市規劃強制性內容暫行規定》(建規[2002]218號)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
《內蒙古自治區城鄉規劃條例》(2013)
pt;">《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1]21號)
《通遼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通遼市城市總體規劃(2015-2030)》
《科左后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科左后旗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9-2020)》
《科爾沁左翼后旗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0)》
3、 規劃范圍
ass="MsoBodyTextIndent"> 本規劃分為兩個層次,其中對第一層次范圍重在依據總規內容,落實規劃條文,提出指導意見。此次近期建設規劃的主要內容為第二層次內的建設。第一層次:即旗域。旗域為科爾沁左翼后旗行政轄區范圍,總面積約11570平方公里。
第二層次:即中心城區。中心城區是科爾沁左翼后旗未來城市建設的核心,主要包括現狀城區街道及甘旗卡村、北甘旗村、哈布哈嘎查、哈圖塔拉嘎查、浩坦塔拉村的部分區域,總面積約26平方公里。
4、 規劃期限
本次近期建設規劃的期限為2018—2022年。
一、總規發展目標定位
科左后旗未來將成為接軌長沈、聯動東北的合作與創新城市;通遼市副中心、引領蒙東的窗口城市;區位獨具、服務哈大走廊與蒙東地區的節點城市;水豐林茂、彰顯文化底蘊的生態文化旅游城市。因利勢導著力打造八大產業基地,即全國重要的肉牛及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產業基地,全國重要的硅砂及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區域知名的全域四季文化生態旅游目的地,東部知名的蒙中醫藥產業基地,重要的物流及信息產業基地、新能源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并重點發展生態產業、馬文化產業等潛力產業。
二、近期人口預測
旗域人口:到2022年科左后旗旗域總人口達到42.5萬人左右。
城鎮人口:根據總規人口預測,規劃確定2022年科左后旗旗域城鎮人口約為17.8萬人。
暫住人口:初步預測至2022年旗域暫住人口占總人口比例應在1.5%左右,其中絕大多數為中青年人口。
三、社會發展
1、社會發展目標
到2022年,科左后旗城鄉差距縮小,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區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人居環境日趨良好;初等教育實現普及,知識、科技傳播渠道暢通,人口素質不斷提高;信息、科技、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全面繁榮,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得
到全面發展;城市防災減災、應急保障系統完備,城市安全得到有效保障;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貧富差距進一步縮小,社會實現公平、均衡發展。社會保障及社區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城市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實現和諧社會發展目標。
優化人口結構,提高人口素質,形成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和吸引人才機制,實現人口的良性增長。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改善生活環境,高標準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創建“宜居城市”和“宜居社區”。完善中小學教育,建立適合本地經濟發展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建設發達的文化體育設施和社會、醫療保障體系,塑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圍。
規劃到2022年全旗總人口達到42.5萬人,旗域人口城鎮化率為4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以上,達到3.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6%以上,達到2.0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25平方米,農民住宅磚混結構比重達到95%。
2、 社會發展策略
統籌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鎮與農村的協調發展;以提高民生為目標,以體制、制度創新為動力,以社會公平 style="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為導向,兼顧不同社會群體的需要;提升人口素質,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1)鼓勵就業導向的經濟增長模式
經濟高增長不一定帶來較高的就業增長,也不會自動轉化為就業機會的擴大,單純通過增長帶動就業已不可能完全解決未來的失業問題。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宏觀政策取向應從促進增長轉向就業優先,在考慮經濟增長時要優先考慮就業的增長,把提高就業率和實現就業的有效增長放在重要的地位。制定鼓勵就業的產業政策,加快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發展步伐,鼓勵勞動密集型工業的發展,積極發展社會服務業,充分吸納剩余勞動力,實現經濟發展與就業崗位的同步增長。
(2)統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加速旗域城鎮化進程
當前,科左后旗的城鄉二元結構特征仍十分突出,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旗域人口不斷向中心城區集聚,項目和資金也不斷向中心城區集聚,城鄉差距勢必增大。固定資產投資和相關經濟政策也傾向于城市,鄉村地域在與城市地區的競爭中處于絕對劣勢。
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應格外關注農村地域、農村人口和農業發展的問題。生產力布局統籌考慮城鄉地區的發展,加快鄉村地域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提高農村人口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識別具有成長潛力的鄉村地域進行城鎮化推動,加強這些區域的基礎和市政設施建設,制定產業、土地、財稅等專項政策,為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提供支撐;同時將農產品加工等與農業緊密相關的產業類型,以及中心城區經過技術升級和改良的“退二進三”企業向城鎮化地區轉移,推動鄉村地域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
(3)加強居住社區建設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
由于社會轉型時期對于社區功能的急迫需要,也由于現有社區的稚弱和很強的政府色彩,社區的建設應該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的方式,既要積極培養和發揮民間自治力量的作用,提高他們公共參與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也要發揮以政府為代表的行政力量在社區建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最終實現社區的真正社會化。在社區建設的過程中,除了就業和生活安置外,同樣重要的是進行社區各類支撐設施的建設,為他們提供社區支持和扶持,重建社會歸屬感。
(4)營造多元社會空間
市場的發育帶來人口的分異,因而不同社會群體存在不同的社會空間需求。因此,社會物質和文化空間也應從不同群體的特性出發,有所差異。在舊城改造過程中,切實考慮中低收入家庭的經濟能力和心理取向,為其提供適宜的居住空間。在開發區建設過程中,應避免開發區精英化的趨勢,考慮中小企業的承受能力和選址取向,為其提供適宜的發展空間。
四、經濟發展
1、經濟發展目標
在優化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基礎上,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年均保持在8%以上。到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實現280億元左右;第三產業比重40%,第二產業比重保持在45%,第一產業比重調整到15%,逐漸向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建設成為以優勢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合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通遼市強旗邁進。
2、 經濟發展策略
科左后旗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將區域的政策支持與地方的主動策應相結合。一方面應積極爭取宏觀區域層面的政策與資金支持,另一方面也要立足自身比較優勢,自力更生,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根據科左后旗自身經濟發展及國內外社會經濟環境特征,本規劃提出如下四條經濟發展策略。
(1)多元化策略
科左后旗現有產業發展水平較低,產業結構抗風險能力較弱,且占工業產值和稅收收入較大比重的硅砂產業、有色金屬加工業、能源業對環境破壞較大。為保護生態環境,規避產業發展風險,科左后旗應利用經濟快速發展的有利時機,積極培育主導產業。主導產業培育應遵循比較優勢理論,優先發展那些與本地資源特色相匹配、產業鏈長、發展潛力大的產業類型。因此,應優先發展農畜產品加工業、醫藥產業、旅游產業這三大產業,其中農畜產品加工業可充分利用區域農畜資源和區位優勢,帶動整個農業的發。適度發展硅砂產業、有色金屬加工業、能源業等三大產業,并引導其向精深化、生態化方向發展。同時,抓住區域產業轉移機遇,加強與周邊區域的產業合作,培育裝備制造業,發展機械加工、汽車零配件等行業。
TextIndent"> (2)集群化策略在科左后旗八大產業中,有色金屬加工業所占比重最大,約為37%,但僅有一家企業,即九星銅業,缺乏相配套或相關的上下游企業;同樣,類似的砂產業、醫藥產業企業數量都不多,主要產值集中在幾家大的企業,這種企業組織方式發展風險較大,也不利于引入市場機制,提升企業生產效率。規劃應以集群理論為指導,通過類似配套企業和相關企業的引進,促進企業集群的形式,進而引入競爭機制,加快產業升級,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整個產業的競爭力。
(3)空間整合策略
由于區域產業空間布局思路不確定,加之缺乏對產業布局實施有效的監管,導致科左后旗產業空間布局混亂、分散,不利于產業集群的培育和城市功能的組織。規劃應以專業化產業園區為載體,加強對醫藥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等產業空間的整合,使同類產業能夠集聚發展。
(4)創業扶持策略
科左后旗當前產業發展水平較低,科技人員缺乏,創業意識不強,發展環境也不理想,主要產業仍以資金密集型和粗放型產業為主。為此,科左后旗應實施創業扶持策略,鼓勵相關人員進行創業,引進產業人才,并為他們提供風險資金、優惠政策和激勵機制等必要的扶持。
五、生態保護規劃
1、生態建設總目標
2、近期目標
總規近期為生態保護規劃的控制和改善階段。環境污染和土地沙化得到有效控制,住區環境質量和城市生態景觀有明顯改善;各環境功能分區明確的城市空間格局基本形成;產業結構有所調整,產業鏈條相對完善,形成穩定發展的產業體系;基本建成區域性自然生態屏障和城市生態調控地帶,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取得協調發展,初步奠定生態園林城市格局。
3、生態建設策略和措施
以現有生態資源為依托,“引淖濟遼、串聯泡塘、恢復濕地、蔓延林草、搭建綠道、構建護林”,規劃形成防沙治沙、恢復林草與防護風沙相結合的旗域生態安全格局,嚴格保護地表水系、自然濕地、風景區等生態敏感區,t-size:12pt;">全面提高區域生態質量。采取嚴格有力的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總量,使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得到全面控制,形成城鄉功能協調互補,景觀優美,生態系統循環有序的發展策略。并以生態為基底,建立良好的自然景觀環境。
按照自然環境分異及環境問題狀況進行分區,針對各功能區社會經濟狀況和生態建設的目的有所不同,采用不同的生態控制對策。全旗可分為東部水源涵養區、西部流沙治理區、南部農林生態區和北部生態恢復區。
(1)在東部水源涵養區,整治東遼河、西遼河;興建水庫塘壩,變客水為源水,增強區域河流調蓄能力和生態水量。
(2)在西部流沙治理區,退耕還林還草,引導低產坨沼耕地育林種草,對西北部、北部荒漠化較嚴重的區域進行荒漠化治理。
MsoBodyTextIndent"> (3)在南部農林生態區,加強農田“四行一帶”的防護林體系建設。以現有農田牧場防護林體系為重點,積極調整林分結構和改善樹種結構,不斷增強防護林體系的綜合效益,在保護好現有森林資源的基礎上,實行綜合治理。(4)在北部生態恢復區,退耕還林,減負生態壓力;實施國家重點公益林區,封山育林區、封禁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內的封禁育林,變綠斑為綠網;加強采砂監管力度,適度限制硅砂開采。規劃將西遼河水引入旗域內,串聯北部及中部泡塘,形成成片的濕地群,改善北部及中部的生態環境。規劃期間要建立自然保護區和封禁保護區,建立和完善野生動植物保護監管體系,加快野生動植物物種、森林、濕地、荒漠生態系統類型等自然保護區建設。
六、歷史文化保護規劃
1、保護目標
保持旗域現存的歷史遺跡、風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有所留存的歷史信息,保持傳統的街巷、空間尺度與景觀特征。在保護旗域歷史文化遺產的前提下有序更新,改善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發揮旗域文化歷史優勢,突出特色,充分利用現存的歷史、人文資源,發展城市文化,綜合開發旅游資源,推動科左后旗經濟發展。
(1)省、國家級
地下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范圍,以經過科學探測證明埋有文物的范圍外30米;墓葬群范圍30米。木塔等高度較高的重要的不可移動文物劃定保護范圍可以適量的劃大點。
地面單體建筑基礎、臺基外四向各30米;建筑群圍墻基外30米;
古民居與宗祠:保護范圍以本體建筑外墻界以外8米為紅線,保護范圍以外的16米為紫線。
古橋:以平面環境效果為主,保護范圍以橋墩為界,上、下游以100米,兩端各30米為紅線;紅線以外各50米為紫線。
古塔:以立體環境效果為主,保護范圍以塔為中心,半徑100米為紅線;紅線以外的半徑200米為紫線。
古墓、古遺址、古窯址:本體以外的200米為紅線,紅線以外300米為紫線。
地下不可移動文物經過發掘,考慮要作遺址保護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群)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擴大保護范圍;
地面建筑(群、組)有地標性或景觀價值的可以擴大保護范圍;
xt-indent:24.4pt;" class="19"> 處于城鎮建筑中間的建筑類文物保護單位,按實際需要,在能夠抵御各種破環因素的前提下,可以減少保護范圍的標準,但不得低于20米。(2)市、縣級
地面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設控制地帶定在保護范圍外四向一般情況50—100米。此范圍內的新建建筑應與文物本體相諧調,其建筑高度不得高于文物建筑。
3、保護策略
(1)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文物工作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
(2)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應分別編制文物保護專項規劃,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具體界線,根據實際需要劃定環境協調區的界線,并制定相應的管理規定、保護措施和工程措施等。
(3)各級政府應當重視文物保護,正確處理經濟建設、社會發展與文物保護的關系,確保文物安全。基本建設、旅游發展必須遵守文物保護工作的方針,其活動不得對文物造成損害。
(4)加強文物保護的宣傳教育,增強全民文物保護的意識,鼓勵文物保護的科學研究,提高文物保護的科學技術水平。
七、旅游發展規劃
1、近期目標
到2022年這一階段是整個總規期限內,旅游發展規劃的重點建設和旅游產業提升階段。在此階段,科左后旗的旅游業將進入一個較快發展的時期。爭取在2022年,旅游接待人數達到21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0億元,使旅游業發展成為科左后旗第三產業的龍頭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規劃期內對旗內主要景區提檔升級,將大青溝旅游區晉升成為5A級旅游區,阿古拉草原區建成4A級旅游區,烏旦塔拉旅游區打造成3A級旅游區。
近期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繼續深層次開發觀光旅游產品,進一步挖掘科爾沁蒙古族歷史文化內涵,同時開展高附加值的休閑度假旅游,積極開發科考、修學、探險等各類專項旅游產品。加強旅游區環境的改善和建設,保持自然特色,盡量減少商業性色彩,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旅游形象。通過實施政府引導型戰略,優化大環境,使旅游業發展的經濟、社會、自然環境得到全面優化,使科左后旗成為內蒙古東南部旅游的新亮點和熱點地區。逐漸由市場跟隨戰略向市場運作戰略轉移,用特色的產品和服務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多渠道籌措資金,打破地區、行業、所有制之間的界限,使科左后旗的旅游業發展獲得雄厚的資金支持。
dent:0pt;" class="19"> 2、旅游設施規劃
旅游區服務設施采用“鎮區——主題功能區——景點”三級服務體系:
(1)甘旗卡鎮:規劃將其作為旅游綜合服務核心,完善各類旅游設施,設置醫院、各級餐廳、旅游集散中心、各級住宿、銀行、公安局、文化娛樂設施、公廁、垃圾站、停車場、車站、電信局、郵政局,加油站等設施,同時結合城市道路打造城市綠道,及游覽通道,提升旅游服務水平,打造區域旅游服務集聚核心。
金寶屯鎮區:規劃將其作為旅游服務中心,設置醫院、各級餐廳、旅游集散中心、各級住宿、加油站等設施,打造次一級區域旅游服務中心。
(2)主題功能區:結合鎮域內各個主題旅游區的功能定位,科學設置區內吃住場所、導游小品、休憩庇護場所、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等旅游服務設施。
(3)景點:設置旅游服務點,主要提供飲料、食品等物品的經營,主要目的是方便旅游者。
1、 中心城區城市性質:t;">通遼市副中心,科爾沁草原特色旅游服務中心,蒙東地區重要物流樞紐、承接產業轉移與創新合作基地,是具有蒙元文化特色的生態園林城市。
2、近期發展目標:至2022年,舊城改造基本完成,舊城環境不斷優化,基礎設施配套得到改善,居住條件得到提升。新城建設初具規模,功能不斷健全。城市園林綠化系統初具雛形,市政基礎設施配套能力進一步加強。旅游服務設施體系進一步完善。至2022年將甘旗卡鎮初步建設成為經濟繁榮、高效便捷、宜居宜業、環境優美的生態園林旅游城市。
3、中心城區人口預測:至2022年,中心城區實際居住人口預測約為11.31萬人。
;">城市建設用地規模預測:根據近期中心城區人口預測和實際開發情況,確定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約為1639公頃,人均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約145平方米。
本區域位于通遼市承接遼、吉兩省產業轉移的承載區域,已經成為內蒙古自治區實施國家振興東北戰略以及西部大開發的重要載體。基于在政策上的特殊戰略意圖與特殊的區域位置使得本區域在土地利用政策層面會給予充足的支持,因此以上預測結果在政策層面上是可行的。
4、城市用地發展方向
甘旗卡鎮城市用地發展方向的選擇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區域的經濟空間作用、大型基礎設施的拉動,以及區域交通干線等限制因素的制約。此外,空間發展方向的選擇并不完全是被動的適應過程,同時也是城市規劃對空間發展目標的實現和現有空間問題解決的重要手段,通過相關影響因素和內生發展要求的分析,規劃確定城市建設用地的發展主要方向為東、南、西三個方向。宋體;font-size:12pt;">
5、城市用地布局
結合城市用地發展方向及對已形成城市建設用地形態進行整合,規劃形成未來城市“倒T”型的城市形態,南北向形成主要城鎮發展軸、向東延伸形成生態滲透軸,城市空間形態優化方案為“中優、北接、南拓、西延、東展”。其中:
“中優”指優化舊城區的用地布局及結構,對零散用地空間進行整合。
“北接”指向北與通遼產業轉移與創新合作園區對接,形成產城融合的聯系空間。
“南拓”指向南開拓城市建設用地的新方向,培育新的城市中心及活力空間。
“西延”指向西延展城市建設用地,為城市發展預留足夠的發展空間。
“東展”指向東伸展城市空間,將其與東湖、城郊田園向融合,引綠入城,豐富城市的園林特色。
總體布局原則:;">
(1)城市建設用地應滿足統一規劃、集中布局、綜合配套的基本原則,對納入城市建設用地界線內的零散建設用地,應在整合周邊用地的情況下,成組、成團開發。
(2)位于城市建設用地界線內的用地應首先滿足土地控制指標要求,方可進行開發建設。
(3)城市各功能區劃分明確,適當綜合,減少干擾,提高效率。
(4)合理配置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形成配套齊全、等級完善、分布均勻的城市服務體系,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6、空間結構
調整優化中心城區空間結構,提高中心城區整體運行效率,形成“三心、兩軸ght:150%;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四片區”的城市空間結構體系。
(1)三心:指位于巴彥路處城市綜合服務中心,巴彥路與潮海大街交會處的新城文化商貿中心,環東湖形成的東湖旅游服務中心。
城市綜合服務中心:集商業商貿、購物休閑、餐飲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甘旗卡鎮生活休閑中心。結合原有商業廣場、餐飲設施等,沿巴彥路軸向南部發展。
新城文化商貿中心:集商貿物流、文化娛樂、市民休閑等多種功能兼備的商貿、文化服務中心。立足新城發展建設,綜合布局行政辦公、文化娛樂功能,增設城市建設、人文風貌、園區發展等展示功能,供市民和外來人員參觀、游覽。結合城市廣場布局市民休閑功能,形成市民休閑游憩中心。同時強化南部新城的商貿物流功能,快速帶動南部新城的發展建設,成為短期內新城發展的引擎。
東湖旅游服務中心:憑借東湖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景觀環境,環東湖打造商貿、旅游、商業、商務、高端住宅、民族文化體驗等為一體的東湖旅游服務中心。
(2)兩軸:沿巴彥路的商貿發展軸以及沿304國道的區域景觀軸。
商貿發展軸——依托老鎮區的功能提升和新城的建設發展以及職能完善,構建形成沿巴彥路貫穿城市的發展主軸,有機串聯城市綜合服務中心和市民文化中心兩大城市中心,使鎮區空間能夠串連成線、聯動發展。150%;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
區域景觀軸——依托304國道的交通廊道作用,構建展示甘旗卡鎮特色城市風貌、現代產業氣息和地域人文氛圍的景觀軸線。
(3)四片區:指大鄭鐵路以西、大青溝街以北的舊城改造片區;大鄭鐵路以西、大青溝街以南的新城發展片區。大鄭鐵路與304國道之間的鐵東綜合發展片區;304國道以東依托東湖打造的文化旅游服務片區。
舊城改造片區:主要指大鄭鐵路以西、大青溝街以北區域,以舊城改造為主,依托老鎮區現有職能,重點提升人居品質,改善居住環境,推進用地功能置換。
新城發展片區:主要指大鄭鐵路以西、大青溝街以南區域,以新城建設為主,由于鎮區行政、商貿、居住等職能南移,重點完善行政服務職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同時,注重營造優良的居住環境。
鐵東綜合發展片區:主要指大鄭鐵路與304國道之間區域,主要發展一類工業,輔以少量的二類工業,同時,規劃居住用地以及配套公共服務設施用地與商貿用地。
東湖生態文化旅游片區:主要指304國道以東區域,依托東湖生態資源本底,打造城市生態公園,同時,綜合布局旅游服務職能,形成集生態旅游、市民游憩、休閑養生、餐飲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服務片區。
7、近期建設用地范圍
<一、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規劃
1、 現狀概況及問題分析
%;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甘旗卡鎮現狀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共119.26公頃,占現狀城市建設用地的8.15%,人均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27.67平方米。
在現狀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中,其中中小學用地占到一半以上,總體指標基本符合要求。但是公共設施的單項指標中,特別是文化、社會福利等公益性公共設施較為缺乏。
2、 規劃原則
(1)健全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建立合理的級配體系,使城市公共設施充分滿足廣大市民的日常需要。
(2)建立層級和空間分布合理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
(3)充分保證公益型公共設施的用地要求,建設宜居城市。
3、 總體布局
eight:150%;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按照“城市——片區——社區”三級設置。規劃沿博王大街設置一條城市級行政發展軸。結合各居住區中心布局居住區級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結合社區管理用房及場地設置社區級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至2022年,近期建設邊界內規劃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為163.59公頃,占規劃城市建設用地的9.9%,人均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面積為14.5平方米。
(1)行政辦公用地
甘旗卡鎮行政辦公用地主要集中在南部新區:新區是全旗行政中心,博王大街作為城市的行政發展軸,建筑沿街南北排列,形成城市建筑景觀序列,新區的行政辦公性質主要以政府機關為主,兼有部分其它行政設施用地。
至2022年,近期建設邊界內規劃近期行政辦公用地用地面積31.07公頃,占規劃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的1.9%,人均行政辦公用地面積為2.7平方米。
(2)文化設施用地
規劃保留大青溝街與團結路交匯處的青少年宮、老年活動中心。結合東湖旅游服務中心布置旗會展中心和旗民俗歷史博物館;于團結路以東、大青溝街南側布置旗群眾藝術館,占地4.51公頃;巴彥路以東、科爾沁大街以北布置城市規劃展覽館,占地面積0.74公頃。結合部分居住區中心增加相應的小型文化設施,滿足市民日常文化生活的需求。e="line-height:150%;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
至2022年,近期建設邊界內規劃文化設施用地面積15.26公頃,占規劃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的0.9%,人均文化設施用地面積為1.3平方米。
(3)教育科研用地
規劃保留現狀擁軍路西側職業技術學校,用地面積4.69公頃;規劃于科爾沁大街以南,團結路以西新建1處特殊教育學校,用地面積1.44公頃。
規劃保留現狀甘旗卡第二高級中學,擴建現狀甘旗卡第一高級中學,擴建后規模為13.93公頃;規劃結合居住片區新建兩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含初中和小學)其中一處位于鐵東居住片區緯十二中街以南、經六南路以東,占地2.85公頃;另一處位于緯五西街以南、團結路以東,占地2.94公頃。
至2022年,近期建設邊界內規劃教育科研用地面積83.08公頃,占規劃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的5.1%,人均教育設施用地面積為7.3平方米。
(4)體育用地
規劃期內保留大青溝以北、團結路以西的體育中心,并新增一處體育用地,結合東湖旅游服務中心布置,占地3.61公頃。滿足人民群眾的體育健身需求。
居住區內結合社區布置室內外健身
場地;各中小學分別設置不小于200米標準跑道。
至2022年,近期建設邊界內規劃體育用地面積8.90公頃,占規劃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的0.5%,人均體育用地面積為0.8平方米。
(5)醫療衛生用地
規劃保留現有醫療衛生設施,擴建旗人民醫院、擴建蒙醫整骨醫院,結合居住區新設置兩處綜合醫院,其中一處位于緯五西街以南、團結路以東,占地1.73公頃;另一處位于工業南一大街以北、建設路以東,占地3.86公頃。
居住區內結合社區設置社區衛生服務站。
至2022年,近期建設邊界內規劃醫療衛生用地16.57公頃,占規劃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的1.0%,人均醫療衛生用地為1.5平方米。
(6)社會福利用地
規劃期內,保留原旗社會福利綜合服務中心、殘疾人聯合會。結合居住區中心新設置四處社會福利用地,其中一處位于經三路以西、潮海大街以北,作為社會養老服務中心使用;一處位于緯十一中街以南,阿古拉路以東,作為兒童福利院使用。一處位于巴彥路以東,緯二十一街以北,作為社會養老服務使用。
pt;">居住區內結合社區設置養老院等社會福利設施。
至2022年,近期建設邊界內規劃社會福利用地面積為8.43公頃,占規劃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的0.5%,人均社會福利用地約為0.7平方米。
二、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規劃
1、現狀概況及問題分析
甘旗卡鎮現狀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共30.63公頃,占現狀城市建設用地的2.09%,人均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7.11平方米。
現狀商業服務業設施整體品質相對不高,缺乏自身特色。另一方面,新城發展缺乏綜合性商業服務業設施,也缺乏支撐旅游產業發展的酒店商務、休閑娛樂等商業服務業設施。
2、 規劃原則<
/span>
(1)延續原有城市商業服務業設施布局的發展脈絡,合理布局,引導新城建設和發展。
(2)結合城市未來重點發展產業,完善相關配套商業服務業設施。
3、 總體布局
規劃形成“城市——居住區——社區”三級商業服務業體系。規劃進一步強化甘旗卡鎮的旗域中心職能。調整老城站前商貿區職能,重點發展商貿、文化、娛樂等傳統服務業,同時考慮到老城發展空間的局限性,規劃以巴彥路為依托,形成整個城市的公共管理服務及商業服務的縱向發展脈絡,并在大青溝以南,巴彥路以西建立新城旅游商貿區"line-height:150%;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引導與支持酒店餐飲、旅游購物、娛樂休閑以及商務金融保險等服務業相對集聚發展,作為老城中心的延伸和有力補充,和老城站前商貿區共同構筑城市綜合服務中心;另一方面,規劃以東部東湖良好的生態景觀資源為依托,打造以草原文化休閑體驗為主的東湖生態草原旅游園區,逐步推進東湖旅游服務中心的建設,提高城市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
各居住區結合中心規劃生活配套設施,各社區結合小區公共活動中心設置社區級商業網點。
至2022年,近期建設邊界內規劃商業服務設施用地面積為194.66公頃,占規劃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的11.9%,人均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面積為17.2平方米。
(1)商業用地
規劃完善原有站前商貿區商業服務職能,增加相應設施,提升商業檔次和環境,避免低檔次小商店重復建設。在緯十二西街以北、巴彥路以東新建新城旅游商貿區,包括旅游休閑、購物、娛樂、住宿等設施;規劃結合南河澇溝,在巴彥路兩側設置一條風情酒吧步行街,包括咖啡店、酒吧、茶座等。在東湖旅游綜合服務中心及大青溝街
與304國道交匯處設置星級酒店、餐飲娛樂等旅游服務設施。在巴彥路沿線布置商業用地,包括大型綜合百貨商店、大型超市等,滿足居民的日常購物需求。在潮海大街南部建設大型商貿物流中心,打造區域性商貿中心。
規劃期內整合小型市場,逐步搬遷世紀廣場周邊建材市場至北部地區。結合交通區位優勢,重點在城市北部地區設置大型批發市場。
居住區級商業服務主要結合居住區中心及規劃干道兩側集中布置。
規劃于巴彥路兩側預留部分商務用地,包括金融保險、貿易咨詢等。
儲蓄所、廣告公司等小型商務用地結合居住區級商業用地布置。font-size:12pt;">
(3)娛樂康體用地
規劃于潮海大街以南、團結路以西設置一處娛樂康體用地,包括音樂廳、劇院等。
電影院、網吧等小型娛樂康體用地結合居住區級商業用地布置。
(4)公用設施營業網點用地
規劃保留現有城區5處加油站,規劃沿工業南二大街、西環路等交通干道新增6處加油加氣站,并保證和居住區之間的安全防護距離。
電信、郵政、供電、燃氣等大型公用設施營業網點用地結合商業中心、商務中心設置。
電信營業分部、燃氣收費站等小型公用設施營業網點結合居住區級商業用地布置。
三、居住用地規劃
class="MsoNormal">1、現狀概況及問題分析
甘旗卡鎮現狀居住用地共445.47公頃,人均居住用地105.68平方米;住宅總建筑面積為133.50萬平方米,人均住宅建筑面積為30.97平方米。
現狀老城區棚戶區規模較大,配套公共設施規模小、布局分散,居民的居住環境質量較差。另現狀部分居住形態為以單位院內自建住宅。新區成片開發的居住小區較少,處于起步階段。
2、規劃原則
(1)新區開發為主、舊區改造為輔,新舊區發展相結合。通過新區開發,容納新增人口,疏散舊城區人口,促進舊城改造;
(2)結合就業分布合理布置居住區,實現職住的相對平衡,減少跨區交通壓力;
(3)集中組織居住用地,合理控制居住用地的建筑密度和容積率;
(4)解決困難群體住房需求,合理發展中、小戶型住宅。-family:宋體;font-size:12pt;">
3、總體布局
至2022年,近期建設邊界內規劃居住用地面積438.53公頃,占規劃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的26.7%,人均居住用地面積約38.8平方米。
根據城市道路及規劃產業用地的布局,規劃將居住用地劃分為三個居住片區。其中:
鐵西北居住片區指位于大鄭鐵路以西,大青溝街以北,為老城區所在區域。規劃在保持原有城市肌理和鄰里格局條件下,以改善居住條件為目標,對現有居住用地逐步加以改造,配套建設社區公共服務設施,控制建筑密度,適當增加綠地。居住建筑層數以多層、中高層為主,近期可容納居住人口5.5萬人。
鐵西南居住片區指位于大鄭鐵路以西,大青溝街以南的區域,以新區開發為主。是近期甘旗卡鎮主要房地產開發的重點區域。規劃建設為科左后旗自主創新與承接產業轉移園區服務配套的職工住宅區,以二類居住用地為主、建筑層數可考慮高層、多層搭配布置,形成錯落有致的城市景觀,近期可容納居住人口4.5萬人。
鐵東居住片區指位于大鄭鐵路以東、304國道兩側的區域,是甘旗卡鎮中期發展的主要居住片區。其中304國道以西區域規劃建設為周邊工業企業服務的職工住宅區,以二類居住用地為主,住宅層數以多層為主,近期可容納居住人口2.0萬人。三個居住片區結合,可共同承擔近期11.3萬的人口數量。
pt;">
4、住房建設規劃的近期內容
城市住房建設標準:規劃在城市建設用地內,設置保障性住房用地。其中,廉租房套型建筑面積不大于50平方米;政府保障性住房套型建筑面積不大于50平方米,有償提供給低保及低保邊緣無房家庭;經濟適用房套型面積不大于60平方米,有償提供給低收入家庭;商品房結合居住區和規劃分期開發;適當控制限價商品房單套建筑面積,套型建筑面積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積所占比重必須達到開發建設總面積的70%以上;城中村改造的居民安置住房應依據拆遷居民意愿,合理引導建設小戶型住房。
住房建設面積:規劃期內,保障性住房年均竣工量占全年住宅建設總量比例不宜低于5%。新增保障性住房供應約0.5萬套,建筑面積約26萬平方米。其中,廉租住房0.1萬套,建筑面積約5萬平方米;公共租賃住房住房0.2萬套,建筑面積約10萬平方米;經濟適用住房及困難企業集資建房0.1萬套,建筑面積約5萬平方米;限價商品房0.1萬套,建筑面積約6萬平方米。
style="line-height:150%;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依據城市建設用地內居住用地的布局并結合甘旗卡鎮的開發進程,規劃保留已建的政府廉租房小區、吉祥人家廉租房小區。
舊城商業中心、新城的居住區以及工業區的居住用地主要以普通商品房開發為主。
四、工業用地規劃
1、現狀概況及問題分析
甘旗卡鎮現狀工業用地共234.41公頃,占現狀城市建設用地的16.01%。現狀工業發展主要分為兩個片區:南部工業片區以風電產業配套、農資生產等為主;鐵東工業片區以生物制藥、農畜產品加工及硅砂產業為主,另外位于城區外東北側通沈自主創新與承接產業轉移園區,主要以倉儲物流、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產業等為主。
現狀南部工業區位于城市主導風向的上風向上,對老城區構成一定的污染威脅。同時304國道東側分布有造紙廠等部分污染企業,對其南側的東湖水體形成嚴重威脅。
-size:12pt;">2、 規劃原則
(1)集聚發展。采取“合并、集中、撤消”手段對現狀工業用地進行整合,強化主導產業的空間集聚,強化基于產業鏈條關系的產業空間結構體系的建立,形成優勢的產業集群與產業結構,發揮規模經濟效應。
(2)協調發展。產業用地布局應與整體生態環境的發展相協調,與其它城市功能布局結構、資源條件以及地區綜合環境容量相適應。
(3)強化土地的集約利用。依據產業結構類型與發展特征,合理確定產業用地的發展規模,結合功能置換、產業結構調整,集約利用工業用地。
3、 總體布局
鎮區工業集中向城市北部發展布局。近期保留南部工業用地,隨著城市發展,逐步搬遷城市南部的工業企業用地以及老城區影響生活環境質量的工業企業用地至北側工業園區,到總規期末,工業用地占比將顯著下降。
規劃保留304國道兩側的現狀醫藥企業、農畜產品加工企業等產業。同時積極完善醫藥和農畜產品加工等配套產業鏈的發展,創建和培育本土品牌。
tyle="line-height:150%;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至2022年,近期建設邊界內規劃工業用地面積為161.11公頃,占規劃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的9.9%。
五、物流倉儲用地規劃
1、現狀概況及問題分析
總規中心城區邊界內的物流倉儲用地共44.13公頃,占現狀城市建設用地的3.01%。
現狀物流倉儲用地主要位于鐵東區域,包括煤炭堆場、國儲糧庫、油庫等。現狀缺乏為生活服務的生活性物流倉儲用地。
2、規劃原則
(1)通過物流園區與倉儲集中區的建設,逐步將市區內零散的倉儲用地合理的進行整合,適度集中。
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2)結合產業發展特征及各類物質運輸流向,合理確定倉儲布局結構和用地規模。
3、總體布局
規劃保留鐵道西側包括國儲糧庫在內的部分物流倉儲用地。規劃結合鎮區北部、鐵道以西近期建設的專業市場,預留部分生活性物流倉儲用地。
至2022年,近期建設邊界內物流倉儲用地面積為30.94公頃,占規劃城市建設總用地面積的1.9%。
六、近期城市建設用地統計
根據城市總體布局原則和空間結構規劃,確定近期邊界內各類城市建設用地總量及布局。
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top" width="598" colspan="6"> | |||||
用地代碼 |
用地名稱 |
用地面積(公頃) |
占比(%) |
"border-bottom: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top" width="112"> | |
R |
居住用地 |
438.53 |
26.7 |
38.8 |
|
A |
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 |
163.59 |
9.9ont-size:10.5pt;"> |
14.5 |
|
其中 |
行政辦公用地 |
31.07 |
1.9font-family:Calibri;font-size:10.5pt;"> |
|
|
文化設施用地 |
15.26 |
0.9 |
|
||
der-bottom: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170"> |
83.08 |
5.1 |
|
||
體育用地 |
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128"> |
0.5 |
|
||
醫療衛生用地 |
16.57 |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77"> |
|
||
社會福利用地 |
8.43 |
0.5 |
" valign="top" width="112"> | ||
宗教用地 |
0.30 |
—— |
|
||
e="text-align:center;"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 B |
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 |
194.66 |
11.9 |
17.2 |
|
width="75"> |
工業用地 |
161.11 |
9.9 |
14.2 |
|
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75"> |
物流倉儲用地 |
30.94 |
1.9 |
2.7 |
|
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rowspan="2" width="75"> |
道路與交通設施用地 |
241.83 |
14.8 |
21.4 |
|
t 1pt solid;bo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205" colspan="2"> |
213.44 |
13.0 |
|
||
U |
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205" colspan="2"> |
38.89 |
2.4 |
3.4 |
|
G |
olid;bo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205" colspan="2"> |
369.39 |
22.5 |
32.7 |
|
其中:公園綠地 |
287.32 |
17.5 |
|
||
H11 |
城市建設用地 |
xt 1pt solid;bo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128"> |
100.0 |
144.9 |
|
H2 |
區域交通設施用地 |
"border-bottom: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128"> |
—— |
|
|
E1 |
水域 |
: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128"> |
—— |
|
|
|
總計 |
r" width="128"> |
—— |
|
保證中小學、醫療、文化、綠地等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的合理布局。規劃結合區域內良好的生態景觀資源,布局少量一類居住用地,其余均為二類居住用地。
工業區宜布置在交通方便但地價等級相對較低的地段,逐步整合和遷移城區南部的工業用地,引導其向科左后旗自主創新與承接產業轉移園區和鐵東工業園區發展。
<
a name="_Toc247680753">2、環境容量導則
控制環境容量是為了保證良好的城市環境質量,按照建設用地所能容納的建設量和人口聚集量,對土地開發做出合理的控制和引導。
規劃將中心城區劃分為四個片區,各片區按土地使用強度劃分為高強度開發地區、中高強度開發地區、中低強度開發地區、低強度開發地區。
高強度開發地區:指老城商業中心地區以及重要的公共空間節點地區,是城市對外展示的窗口和城市最具活力的地區,該地區鼓勵復合利用,利用多樣性的城市環境和景觀,塑造現代城市形象。
中高強度開發地區:指老城區商業中心區周邊區域、新城巴彥路和博王大街沿線區域以及鐵東的工業配套居住片區。
中低強度開發地區:包括以新城開發為主的居住片區,東湖旅游服務中心地區;
低強度開發地區:包括城市北部專業市場及物流倉儲片區,鐵東工業片區,東湖周邊居住片區。
具體用地指標為:amily:Calibri;font-size:12pt;">
土地開發強度控制一覽表 單位:米、%、%
序號 |
用地類型 |
bold;">容積率 |
建筑限高 |
建筑密度 |
綠地率 |
1 |
居住用地 |
3.0 |
100 |
35 |
e="line-height:150%;font-family:Calibri;font-size:10.5pt;">35 |
2 |
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 |
1.5 |
40 |
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98"> |
35 |
3 |
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 |
3.0 < span style="line-height:150%;font-family:Calibri;font-size:10.5pt;"> |
80 |
35 |
30 |
注:1.表中的容積率、建筑限高、建筑密度為上限控制,在近期建設中不得高于該控制指標;綠地率為下限控制,在近期建設中不得低于該控制指標。
2.公用設施用地根據實際情況在修建性詳細規劃階段確定。
>3.本表指標為近期建設規劃參考指標,實際建設過程中的容積率和建筑限高控制,可根據實際建設環境在合理的區間內重新確定,交由專家委員會審議通過后實施,但原則應符合當地的相關法律法規規定。
為了更好地引導專項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提高城鎮的有效管理,特制定了以下四線的管理原則。
1、綠線包括中心城區范圍內的公共綠地、防護綠地、生產綠地等。根據《城市綠線管理辦法》,城市綠線控制范圍內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不得違反法律法規、強制性標準以及批準的規劃進行開發建設。有關部門不得違反規定,批準在城市綠線范圍內進行建設。amily:Calibri;font-size:12pt;">
2、規劃區城市藍線控制范圍包括南河澇溝,東湖等的控制范圍,以及其他水系等的控制范圍。在城市藍線內禁止進行下列活動:
(1)違反城市藍線保護和控制要求的建設活動;
(2)擅自填埋、占用城市藍線內水域;
(3)影響水系安全的爆破、采石、取土;
(4)擅自建設各類排污設施;
(5)其它對城市水系保護構成破壞的活動。
3、城市黃線,是指對城市發展全局有影響的、城市規劃中確定的、必須控制的城市基礎設施用地的控制界線,包括重要的城市交通設施、城市供水設施、城市排水設施、城市環境衛生設施、城市供燃氣設施、城市供熱設施、城市供電設施、城市通信設施、城市消防設施、城市防洪設施、城市抗震防災設施等的控制界線。
>城市黃線內用地依據《城市黃線管理辦法》進行管理。
4、城市紫線,是指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內的歷史文化街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公布的歷史街區的保護范圍界線,以及歷史文化街區外經縣級以外人民政府公布保護的歷史建筑保護范圍界線。根據規定,在城市紫線范圍內,禁止違反保護規劃的大面積拆遷、開發;禁止對歷史文化街區傳統格局和風貌構成影響的大面積改建;禁止損壞或者拆毀保護規劃確定保護的建筑物、構筑物和其他設施;禁止修建破壞歷史文化街區傳統風貌的建筑物、構筑物及其他設施;禁止占用或者破壞保護規劃確定的園林綠地、河湖水系、道路和古樹名木等;禁止對其他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的保護構成破壞性影響的活動。
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以區域綠化為基礎,充分利用現狀林地、水系,形成以帶狀和塊狀相結合的混合式公共綠地系統。完善現狀雙合爾公園相關設施,增強吸引力,建設構成主要景觀軸線的道路兩側街頭綠地,以帶狀綠地將各分區內的綠地連為一體,形成由點、塊、帶、網、片相結合的城市綠地系統。
規劃建設“一環、一帶、線網、多園”的城市綠地系統格局。其中:
“一環”指城市內部依托主要街路打造的寬30-50米的景觀環廊、主要串聯城市公共中心、居住區中心、綜合公園等公共開敞空間,共同構筑的城市內部活力生態環。
“一帶”指沿現狀大鄭鐵路兩側防護林地構筑的鐵路防護林帶。
“線網”指圍繞道路綠化、市政設施走廊以及小型水系形成的點、線、面相結合的綠化網絡系統。
“多園”指城區內的市級綜合公園、專項公園、片區級公園等。
2、各類綠地布局規劃
(1)公園綠地
-height:150%;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近期規劃保留現狀大型市級綜合公園——雙合爾公園。
近期規劃結合新增一處市級專項公園:結合東湖北側水塘設置東湖濱水公園。
規劃結合各居住區,建設服務于各居住區的片區級綜合公園。
規劃公園一覽表 面積:公頃
編號 |
idth="131"> |
面積 |
具體位置 |
級別 |
公園性質 |
1 |
雙合爾公園 |
109.18 |
巴彥路西側、博王大街北側 |
市級 |
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117"> |
2 |
東湖濱水公園 |
17.87 |
東湖大街南側 |
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69"> |
專項公園 |
3 |
育才公園 |
7.57 |
Normal"> 建設路西側、緯十二西街北側 |
片區級 |
綜合公園 |
4 |
阿古拉公園 |
宋體;font-size:10.5pt;">2.18 |
大青溝街北側 |
片區級 |
綜合公園 |
規劃結合街頭帶狀綠地,打造寬30-50米的景觀環廊,串聯城市主要公共空間。在建設路、團結路有條件區域,設置不少于30米的帶狀街頭綠地;在緯五中街南側設置不少于50米寬的帶狀街頭綠地;在緯十一西街以南、巴彥路兩側設置38米的帶狀街頭綠地;規劃在博王大街兩側設置不少于45米的公園綠地;在東湖大街南側設置不少于30米的帶狀街頭綠地地;在潮海大街南側設置76米的人工河公園綠地。
現狀304國道兩側規劃各20米綠化帶;主干路道路紅線兩側規劃各15米綠化帶;次干路道路紅線兩側規劃各12米綠化帶;支路道路紅線兩側規劃各10米綠化帶。
style="text-indent:24pt;" class="MsoNormal"> 保護現狀一條明溝——南河澇溝,明溝兩側設置不少于20米的綠化帶。至2022年,近期建設邊界內規劃城市建設用地內公園綠地287.32公頃,占規劃城市建設總用地的17.5%。
(2)防護綠地
工業及物流倉儲用地周邊根據工業實際情況設置相應標準的防護綠地;污水廠周邊設置不小于50米的防護綠地;鍋爐房周邊設置不小于10米的防護綠地;規劃區域內220千伏高壓線兩側規劃各控制至少20米防護綠帶,66千伏高壓線兩側規劃各控制至少12.5米防護綠帶。
(3)廣場用地
城市建設用地范圍內的廣場用地指以游憩、紀念、集會和避險等功能為主的城市公共活動場地。
本次規劃保留原有的世紀廣場、政府廣場。其中在建的世紀廣場為商業廣場,其設計應注意與周邊商業建筑的協調以及整體商業氛圍的營造,使其成為城市的景觀亮點。
本次規劃新增一處市民休閑廣場用地,一處位于緯五西街以北、建設路以西;在南部新城結合公園綠地建設文化廣場。ily:宋體;font-size:12pt;">
(4)單位附屬綠地
規劃范圍內建設應按不同用地性質、不同區域分別控制附屬綠地比例,并應符合《通遼市城市綠化管理暫行辦法》及國土部門的相關要求。
至2022年,近期建設范圍內綠地與廣場用地面積為369.39公頃,占規劃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的22.5%,人均綠地指標為32.66平方米/人。其中公園綠地面積達到287.32公頃,占規劃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的17.5%;總綠地率達到50%以上。
十、景觀風貌規劃
規劃通過對整體景觀環境的規劃,對景觀分區、景觀軸線、景觀節點等景觀要素的規劃與控制,在規劃范圍內打造既有時代特色又有地域風情的甘旗卡鎮景觀風貌。
規劃結合用地功能設置五類景觀分區,形成井然有序的景觀格局。包括城市中心景觀風貌區、現代居住景觀風貌區、工業物流景觀風貌區、文化景觀風貌區、旅游休閑景觀風貌區。這五個特色不同的區域在建筑形態、體量、布局上都各具特色。
3、景觀軸線
規劃構建三條主要景觀軸線。包括沿巴彥路、大青溝街的兩條商貿景
觀風貌軸線以及沿304國道的區域景觀風貌軸線。
4、景觀節點
城市景觀節點指在視線上的匯聚點,是城市景觀風貌的高潮點,是風貌特色的核心,區域的城市空間景觀節點,包括區域的主要出入口、干道交匯處、區域中心、綠化廣場及周邊建筑、道路重要界面等,景觀節點要進行城市設計,對建筑的體量、高度、色彩等提出控制要求,本次規劃設置六處標志性景觀節點,包括老城商貿中心景觀節點、博王大街文化中心景觀節點、新城旅游商貿中心景觀節點、大青溝街南側城市商務中心景觀節點、東湖景區入口景觀節點、東湖文化旅游服務中心景觀節點。
十一、綜合交通規劃
道路系統規劃標準:在本次規劃中,中心城區的道路系統規劃按照城市規劃標準執行,規劃中心城區道路共分三級,即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并采用方格網式的道路網形式。
根據規劃道路的功能、等級及未來的交通量,對中心城區道路斷面、紅線寬度和車道數進行合理規劃。;">
主干路的道路斷面以兩塊板為主,道路中間設置分隔帶。
次干路和支路以一塊板為主。
近期道路建設以完成總規規劃路網在近期邊界內的部分為主,部分對外聯系的主要道路也在近期完成修建。
近期建設規劃相關道路一覽表 單位:米
序號 |
n="center" rowspan="2" width="84"> |
道路 等級 |
道路起止點 |
規劃道路長度 |
="center" rowspan="2" width="30"> |
規劃橫斷面 |
||||
中央分隔帶 |
機動車道 |
兩側分隔帶 |
非機動車道(輔道) |
人行道 |
||||||
1 |
科爾沁大街 |
主干路font-size:9pt;"> |
西環路-鐵西路 |
3069 |
50 |
|
24 |
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41"> |
5×2 |
5×2 |
2 |
大青溝街 |
lign:center;"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 主干路 |
西環路-304國道 |
3879 |
40 |
|
24< |
|
|
8×2 |
3 |
巴彥路 |
h="51"> |
大青溝街-工業南二大街 |
4447 |
40 |
4 |
nt-family:宋體;font-size:9pt;">12×2 |
|
|
6×2 |
4 |
304國道 |
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51"> |
博王大街-緯五西街 |
4841 |
40 |
2 |
12×2 |
|
|
7×2 |
5 |
東湖大街 |
主干路 |
304國道-經二十二路 |
2054 |
40 |
4 |
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54"> |
|
|
6×2 |
6 |
;">西環路 |
主干路 |
北環路-工業南二大街 |
7153 |
40 |
4 |
"border-bottom: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54"> |
|
|
6×2 |
7 |
;"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 工業南二大街 |
主干路 |
西環路-鐵西路 |
3301 |
40 |
4 |
12×2 |
|
|
6×2 |
8 |
: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84"> |
次干路 |
西環路-鐵西路 |
1481 |
30 |
mal" align="center"> |
18 |
|
|
6×2 |
9 |
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84"> |
次干路 |
西環路-304國道 |
3775 |
40 |
t-align:center;"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 |
28 |
|
|
6×2 |
10 |
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84"> |
次干路 |
西環路-鐵西路 |
2888 |
40 |
idth="30"> |
12×2 |
|
|
5×2 |
11 < /p> |
工業南一大街 |
次干路 |
西環路-鐵西路 |
3235 |
30 |
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30"> |
18 |
|
|
6×2 |
12;font-size:9pt;"> |
建設路 |
次干路 |
北環路-工業南二大街 |
7489 |
30 |
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30"> |
20 |
|
|
5×2 |
13pan> |
鐵西路 |
次干路 |
|
|
|
le="text-align:center;"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 |
|
|
|
|
14 |
dth="84"> |
次干路 |
西環路-304國道 |
2562 |
30 |
font-family:宋體;font-size:9pt;"> |
18 |
|
|
6×2 |
15 |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84"> |
次干路 |
鐵西路-西環路 |
1414 |
30 |
"center"> |
18 |
|
|
6×2 |
16 |
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84"> |
次干路 |
經六北路-304國道 |
731 |
30 |
nter;"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 |
18 |
|
|
6×2 |
17 |
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84"> |
次干路 |
西環路-巴彥路 |
1750 |
30 |
> |
18 |
|
|
6×2 |
18 |
;bo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84"> |
次干路 |
博王大街-科爾沁大街 |
2906 |
30 |
id;" valign="center" width="30"> |
18 |
|
|
6×2 |
19 |
der-bottom: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84"> |
次干路 |
緯九西街-緯二街 |
1689 |
30 |
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30"> |
18 |
|
|
6×2 |
20 > |
阿古拉路 |
次干路 |
緯九西街-博王東街 |
2993 |
30 |
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30"> |
18 |
|
|
6×2 |
21ont-size:9pt;"> |
經二十三路 |
次干路 |
東湖大街-304國道 |
1570 |
30 |
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30"> |
18 |
|
|
6×2 |
22pan> |
緯十一西街 |
|
|
|
|
ter"> |
|
|
|
|
23 |
MsoNormal" align="center"> 緯一街 |
支路 |
建設路-鐵西路 |
645 |
24 |
d> |
12 |
|
|
6×2 |
24 |
ext-align:center;"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 緯三街 |
支路 |
建設路-鐵西路 |
610 |
24 |
> |
12 |
|
|
6×2 |
25 |
dth="84"> |
支路 |
304國道-經二十二路 |
|
24 |
|
12 |
|
|
6×2 |
26 |
e="text-align:center;"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 緯十四街 |
支路 |
建設路-擁軍路 |
391 |
24 |
9pt;"> |
12 |
|
|
6×2 |
27 |
r" width="84"> |
支路 |
擁軍路-鐵西路 |
1088 |
24 |
="font-family:宋體;font-size:9pt;"> |
12 |
|
|
6×2 |
28 |
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84"> |
支路 |
團結路-鐵西路 |
620 |
24 |
center"> |
12 |
|
|
6×2 |
29 |
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84"> |
支路 |
團結路-鐵西路 |
|
40 |
font-family:宋體;font-size:9pt;">4 |
10×2 |
|
|
8×2 |
30 |
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84"> |
支路 |
經九路-團結路 |
325 |
24 |
style="text-align:center;"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 |
12 |
|
|
6×2 |
31 |
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84"> |
支路 |
鐵西路-建設路 |
860 |
24 |
center" width="30"> |
12 |
|
|
6×2 |
32 |
ndowtext 1pt solid;bo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84"> |
支路 |
鐵西路-擁軍路 |
546 |
24 |
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30"> |
12 |
|
|
6×2 |
33 |
滿達步行街 |
支路 |
團結路-巴彥路 |
374 |
24 |
olid;" valign="center" width="30"> |
12 |
|
|
6×2 |
34 |
order-bottom: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84"> |
支路 |
巴彥路-鐵西路 |
396 |
24 |
n="center" width="30"> |
12 |
|
|
6×2 |
35 |
: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84"> |
支路 |
西環路-巴彥路 |
1750 |
24 |
: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30"> |
12 |
|
|
6×2 |
36 |
吉爾嘎朗大街 |
支路 |
擁軍路-鐵西路 |
2397 |
24 |
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30"> |
12 |
|
|
6×2 |
37;"> |
滿斗大街 |
支路 |
西環路-鐵西路 |
2996 |
24 |
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30"> |
14 |
|
|
5×2 |
38font-family:宋體;font-size:9pt;"> |
緯十八街 |
支路 |
西環路-建設路 |
870 |
24 |
t solid;bo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30"> |
12 |
|
|
6×2 |
pt;">39 |
緯十九街 |
支路 |
西環路-擁軍路 |
546 |
24 |
border-bottom: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30"> |
12 |
|
|
6×2 |
"font-family:宋體;font-size:9pt;">40 |
潮海大街 |
支路 |
西環路-鐵西路 |
3137 |
24 p> |
|
12 |
|
|
6×2 |
"center"> 41 |
緯二十街 |
支路 |
西環路-經十六路 |
1587 |
24nt-size:9pt;"> |
|
12 |
|
|
6×2 |
er;"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 42 |
緯二十一街 |
支路 |
西環路-鐵西路 |
2889 |
24< span style="font-family:宋體;font-size:9pt;"> |
|
12 |
|
|
6×2 |
43 |
緯四街 |
支路 |
鐵東路-經十七路 |
696 |
;font-size:9pt;">24 |
|
12 |
|
|
6×2 |
lign="center" width="34"> |
緯五中街 |
支路 |
鐵東路-304國道 |
1007 |
24 |
|
12 |
|
|
6×2 |
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34"> |
緯七西街 |
支路 |
鐵東路-304國道 |
1147 |
MsoNormal" align="center"> 24 |
|
12 |
|
|
6×2 |
: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34"> |
緯二十二街 |
支路 |
鐵東路-緯二十四街 |
1200 |
le="text-align:center;"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 24 |
|
12 |
|
|
6×2 |
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34"> |
緯十一中街 |
支路 |
鐵東路-304國道 |
982 |
enter" width="30"> |
|
12 |
|
|
6×2 |
dowtext 1pt solid;bo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34"> |
緯十二中街 |
支路 |
鐵東路-304國道 |
868 |
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30"> |
|
12 |
|
|
6×2 |
49 |
緯十三中街 |
支路 |
鐵東路-304國道 |
816 |
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30"> |
|
12 |
|
|
6×2 |
50 |
博王中街 |
支路 |
鐵東路-304國道 |
769 |
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30"> |
|
12 |
|
|
6×2-size:9pt;"> |
51 |
緯二十四街 |
支路 |
經二十路-經二十二路 |
2110 |
1pt solid;bo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30"> |
|
12 |
|
|
6×2 |
52 |
擁軍路 |
支路 |
北環路-潮海大街 |
5612 |
le="border-bottom: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30"> |
|
12 |
|
|
體;font-size:9pt;">6×2 |
53 |
團結路 |
支路 |
北環路-博王大街 |
4707amily:宋體;font-size:9pt;"> |
24 |
|
12 |
|
|
ass="MsoNormal" align="center"> 6×2 |
博王大街-工業南二大街 |
2906 |
30 |
|
18"> |
|
|
5×2 |
|||
54 |
甘旗卡街 |
width="51"> |
團結路-鐵西路 |
661 |
24 |
|
12nt-family:宋體;font-size:9pt;"> |
|
|
6×2 |
55 |
經八路 |
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51"> |
緯三街-甘旗卡街 |
416 |
24 |
|
;">12 |
|
|
6×2 |
56 |
經九路 |
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51"> |
緯八街-瑪拉沁街 |
473 |
24 |
|
ont-family:宋體;font-size:9pt;">12 |
|
|
6×2 |
57 |
巴彥路 |
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51"> |
甘旗卡街-大青溝街 |
1142 |
24 |
|
center"> 12 |
|
|
6×2 |
58 |
經一路 |
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51"> |
緯十二西街-滿斗大街 |
2233 |
24 |
|
er;"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 12 |
|
|
6×2 |
59 |
經二路 |
m: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51"> |
博王大街-工業南二大街 |
2906 |
24 |
|
12 |
|
|
6×2 |
60 |
經四路 td> |
支路 |
博王大街-科爾沁大街 |
1273 |
24 |
|
;" valign="center" width="54"> |
|
|
6×2 |
61 |
經十一路:9pt;"> |
支路 |
緯二十街-工業南二大街 |
822 |
24 |
|
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54"> |
|
|
6×2 |
62 |
經十二路style="font-family:宋體;font-size:9pt;"> |
支路 |
緯二十街-工業南二大街 |
822 |
40 |
4 |
wtext 1pt solid;bo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54"> |
|
|
6×2 |
63 |
" align="center"> 經十四路 |
支路 |
緯二十一街-工業南二大街 |
277 |
24 |
|
12 |
|
|
6×2 |
64 |
-align:center;"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 經十五路 |
支路 |
潮海大街-工業南二大街 |
1108 |
24 |
t;"> |
12 |
|
|
6×2 |
65 |
width="84"> |
支路 |
潮海大街-工業南二大街 |
1108 |
24 |
yle="font-family:宋體;font-size:9pt;"> |
12 |
|
|
6×2 |
66 |
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84"> |
支路 |
緯五西街-緯七西街 |
1131 |
24 |
align="center"> |
12 |
|
|
6×2 |
67 |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84"> |
支路 |
緯二十二街-大青溝街 |
875 |
24 |
n:center;"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 |
12 |
|
|
6×2 |
68 |
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84"> |
支路 |
大青溝街-博王大街 |
1543 |
24 |
"30"> |
12 |
|
|
6×2 |
69 |
olid;bo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84"> |
支路 |
東湖大街-經二十三路 |
1083 |
24 |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30"> |
12 |
|
|
6×2 |
70 |
"border-bottom: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84"> |
支路 |
東湖大路-環湖路 |
1095 |
24 |
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30"> |
12 |
|
|
6×2 |
71 |
經二十一路 |
支路 |
東湖大路-環湖路 |
556 |
24 |
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30"> |
12 |
|
|
6×2 |
72font-size:9pt;"> |
經二十二路 |
支路 |
東湖大路-環湖路 |
540 |
24 |
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30"> |
12 |
|
|
6×2 |
73> |
環湖路 |
支路 |
大青溝街-經二十二路 |
1807 |
24 |
tom: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30"> |
12 |
|
|
6×2 |
ly:宋體;font-size:9pt;">74 |
大青溝街 |
支路 |
304國道-環湖路 |
419 |
24 td> |
|
12 |
|
|
6×2 |
75 |
緯十一西街 |
支路 |
經一路-鐵西路 |
383 |
24t;"> |
|
12 |
|
|
6×2 |
="MsoNormal" align="center"> 76 |
經五路 |
支路 |
緯二街-博王大街 |
4417 |
30"font-family:宋體;font-size:9pt;"> |
|
18 |
|
|
6×2 |
e="text-align:center;"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 77 |
緯十七街 |
支路 |
西環路-擁軍路 |
546 |
9pt;">24 |
|
12 |
|
|
6×2 |
r" width="34"> |
緯十五街 |
支路 |
西環路-經七路 |
235 |
="font-family:宋體;font-size:9pt;">24 |
|
12 |
|
|
6×2 |
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34"> |
經七路 |
支路 |
北環路-緯十七街 |
4559 |
="center"> 24 |
|
12 |
|
|
6×2 |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34"> |
經十路 |
支路 |
滿斗大街-潮海大街 |
1008 |
ter;"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 24 |
|
12 |
|
|
6×2 |
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34"> |
經十三路 |
支路 |
工業南一大街-潮海大街 |
548 |
> |
|
12 |
|
|
6×2 |
十二、市政工程規劃
1、給水工程規劃
甘旗卡中心城區給水水源以地下水為主。目前,中心城區由兩座凈水廠供水:科爾沁左翼后旗源泉自來水有限責任公司第一水廠,位于團結路與英華街交匯處,在團結路東ne-height:150%;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110米,英華街路北。1984年開工建設,1986年建成投產。設計供水能力0.8萬立方米/日,占地1.32公頃,水井3眼,單井出水量每小時130噸,井深176米;科爾沁左翼后旗源泉自來水有限責任公司第二水廠,鐵東區瑪拉沁街與經六路交匯處路南,西距鐵路客運站南道口750米,東距304#國道580米,占地1.26公頃。2009年開工建設,2011年建成:150%;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投產。設計供水能力0.6萬立方米/日,水井2眼,單井出水量每小時140噸,井深180米。科爾沁左翼后旗源泉自來水有限責任公司三水廠,占地8.2公頃,位于甘旗卡鎮新城區,科爾沁大街南、東臨巴彥路,西鄰團結路。2014年開工建設,目前尚未竣工。設計供水能力2.5萬立方米/日,分兩期建設,一期工程供水能力為1.25萬立方米/日,水井4眼,單井出水量每小時160噸,井深180米。
人均年用水量14.2立方米,用水普及率90%。le="line-height:150%;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現狀水源供水能力不足,隨著中心城區的不斷發展,對水量的需求逐年增加,現狀供水能力及給水設施已遠不能滿足中心城區用水需求。現狀管網覆蓋率低,亟需管網系統建設,應加大對中心城區管網建設的投入,以滿足中心城區發展用水的需求。
(2)規劃原則
a堅持開源與節流并重的方針,加強計劃用水和節約用水。
b生活飲用水的水質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的有關規定,保證中心城區用水的水質安全。
c加強管理,改進工藝,提高供水安全性。
d全面規劃,統籌布局,分期建設適度超前發展的供水系統。
(3)規劃目標
近期水質綜合合格率達到100%,規劃供水普及率達到100%。
y:宋體;font-size:12pt;">
(4)供水規劃
A、用水量預測
a城市單位人口綜合用水量指標預測
中心城區近期規劃人口11.3萬人,依據《城市給水工程規劃規范》(GB50282—2016),確定近期城市單位人口綜合用水量指標取0.4萬立方米/(萬人·日)。則近期規劃最高日用水量為4.5萬立方米/日。
b用地類別用水量指標預測
此方法預測規劃區近期最高日用水量為6.42萬立方米。
c綜合以上兩種預測結果,確定規劃區最高日用水量為6.0萬立方米。
B、水廠規劃n>
在中心城區南部規劃建設一座地下水凈水廠(南水廠、三水廠),近期設計規模5萬立方米/日,遠期設計規模為10萬立方米/日,占地面積約8.44公頃。現狀一水廠(0.8萬立方米/日)、二水廠(0.6萬立方米/日)近期繼續使用。
水廠供水水質應達到或優于現行的《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GB5749-2006)。
C、水源規劃
對現狀水源進行保護,避免污染。待規劃水廠建成后現狀水廠全部取締。加強水源及供水設施的衛生防護。供水水質必須符合國家飲用水水質標準,對不符合飲用水標準的地下水必須增加處理設施或尋找其它水源。按照《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對飲用水地下水源的保護區進行劃分和防護,在沒有水文地質等水源資料時,在水源50—100米范圍內消除污染源,綜合整治環境e:12pt;">衛生,預防水源污染。
部分街路保留現狀管線:鐵西路北起甘旗卡街南至南排水渠的de315管道1682米;甘旗卡街東起鐵路客運站西至團結路de225管道680米;工業南一大街西起團結路東至巴彥路de315管道370米。
緯二街、經七路、團結路、潮海大街和博王大街等規劃道路敷設DN600~DN1000給水主干線。
給水管網沿規劃道路人行步道敷設,避免設在路面下,其平面位置和標高應符合管網綜合設計要求。給水管網近期考慮節約投資可布置成枝狀網,遠期為保證供水安全可靠性,逐步形成環狀管網。
給水管網系統的布置和干管的走向與給水的主要流向一致,并應以最短距離向用水大戶供水。
t;">城市配水管網的供水水壓宜滿足用戶接管點處服務水頭28米的要求,對水壓有特殊要求的用戶,自行解決升壓問題。消防給水與市政給水共用管網,按消防要求設置消防水鶴和地下式消火栓。
2、排水工程規劃
(1)污水系統規劃
A、污水量預測
城市污水系統收集的污水包括綜合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和入滲地下水量。用水量真正消耗的用水很少,大部分水使用后變成廢水被城市污水處理系統收集處理。進入排水系統的污水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供水的用途與當地污水收集系統的完備程度(比如發達國家戶外用水量相當大,而這一部分用水中進入排水系統的比例就很小)。
根據《城市排水工程規劃規范》(GB50318-2017),規定城市污水排放系數為70%~85%,確定規劃區域污水排放系數為80%。給水日變化系數取值范圍1.1~1.5,本規劃區域取1.4。
近期城區最高日給水量為6萬立方米/日,日變化系數取1.4,平均日給用水量為4.3萬立方米/日,平均日污水量為3.5萬立方米/日。
le="text-indent:24pt;" class="MsoNormal"> 根據污水量確定該規劃區污水主干管管徑d1000~d1500mm,其余管道管徑為d500~d800mm。B、污水處理廠規劃
規劃將中心城區現狀污水廠原位擴建,近期設計規模為3.5萬立方米/日,遠期設計規模為6萬立方米/日,占地面積9.5公頃。中心城區內生活與生產污水共同經污水管道送入污水處理廠,經處理后再生利用或排入東湖,污泥綜合利用,化害為利,未被利用的污泥應妥善處置,不得污染環境。規劃污水排放標準為《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的一級A標準。工業污水不允許直接排入污水處理廠,需符合《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質標準》后進入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廠與城鎮工業區、規劃居住、公共設施建筑之間須保持一定衛生防護距離,具體距離按照環境影響評價的要求確定,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須保持300米以上的距離。
另外,考慮到甘旗卡地處我國東北地區,冬季溫度偏低,對綠化及澆灑道路等用水量較小,規劃建議在特殊情況下再生水水量需求量小于污水廠處理能力時,可將多余水量排入東湖等附近水體。
mal"> C、污水提升泵站規劃規劃新建2座污水提升泵站:潮海大街污水泵站,位于潮海大街與巴彥路路口的東南角,近期規模0.8萬立方米/日,占地0.2公頃;經八路污水泵站,位于緯五西街與經八路路口的東南角,近期規模0.6萬立方米/日,占地0.2公頃。
擴建污水泵站兩座:鐵西路污水泵站,近期規模5萬立方米/日,占地0.3公頃;團結路污水泵站,近期規模1.8萬立方米/日,占地0.2公頃。
D、管網規劃
實施分流制排水管網。雨、污分流既可以保證進入污水處理設施的水量、水質保持穩定,又可滿足環境保護的要求。中心城區污水干線的敷設應根據污水處理廠和污水主干線的位置及中心城區地勢情況綜合考慮。污水管網系統應結合中心城區規劃,與道路建設同步實施。
規劃新建污水干管六條:緯五西街污水干管,東至經八路后南排,至緯六街后東排,至鐵西路后經鐵西路污水干管南排入瑪拉沁街污水干管;潮海大街污水干管,匯集污水經潮海大街污水泵站提升后,經巴彥路污水干管排至鐵西路污水泵站;擁軍路污水干管北排至緯十二西街污水干管,而后東排入巴彥路污水干管。
e-height:150%;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
(2)雨水系統規劃
A、雨水量預測
科左后旗雨量計算參照赤峰市暴雨強度公式:
q=1600(1+1.35lgP)/(t+10)^0.8 (L/( s·hm^2))
設計流量為:Q=ψ·q·F
式中:
Q——雨水流量(L/s)
ψ——徑流系數
F——匯水面積(公頃)
P——重現期(年)
le="line-height:150%;font-family:新宋體;font-size:12pt;">t——集水時間(分鐘)
設計重現期:根據本區匯水面積、地區建設性質、地形特點等因素確定,城區內一般地區雨水設計重現期為2年,重要地段的重現期為3~5年。
地面集水時間t受地形、地面鋪砌、地面種植情況和街區大小等因素有關,一般為5~15分鐘,在建筑密度較大、地形較陡、雨水口分布較密的地區宜采用較小值,在建筑密度較小、匯水面積較大、地形較平坦,雨水口布置較稀疏的地區采用較大值。本次設計地面集水時間t=15分鐘。
在徑流系數的選取中,綠地徑流系數為0.15,屋面、混凝土和瀝青路面徑流系數為0.9,其它碎石路面為0.3~0.4,采用加權平均法計算,城市綜合徑流系數為ψ=0.4-0.8,本次設計徑流系數ψ=0.5;
按照以上兩式,即可得出雨水量和雨水管渠的過流斷面。
B、雨水管線規劃
雨水管線布置依據總體規劃和雨水專項規劃,考慮城市分區和排水分區等因素,綜合確定,充分利用城區現有的排水管道、暗渠和城區河道,充分利用地形,依靠重力,就近排放。
采取就近排放的方式排除雨水。進一步完善建成區域雨
水排放系統和新建區域的雨水排放系統,保證排水通暢。龍須溝、南河澇溝是中心城區主要水體,由西向東流經中心城區進入東湖,東湖在中心城區的東側。中心城區雨水根據自然地勢,大部分匯入中心城區東側的東湖。
結合道路建設同步配套雨水管網系統。逐步建成與中心城區發展相適應的雨水排除與利用系統,確保排水順暢,不發生內澇。沿主要規劃道路鋪設規劃雨水管線。部分街路改建雨水管道,部分街路新建雨水管道,增強排水能力。規劃區域內,雨水干管為圓管,管徑為d1600~d2000(雨水規劃圖紫色管線)。規劃改造中心排干,在娜仁步行街與鐵西路路口,沿鐵西路南排,至大青溝街后東排,至鐵西路后南排,經鐵西路雨水泵站提升后排入甘鐵排干。
規劃雨水泵站三座:中心排干雨水泵站,緯十一西街與鐵西路的西北角,近期匯水面積2.2平方公里,設計規模7.5立方米/秒,占地5000平方米;潮海大街雨水泵站,位于潮海大街與鐵西路西北綠地內,近期匯水面積1.0平方公里,設計規模3.5立方米/秒,占地5300平方米;鐵東雨水泵站,位于緯十二中街與304國道東北綠地內,近期匯水面積約4.8平方公里,規模15.5立方米/秒,占地6000平方米。
D、雨水利用(海綿城市)
t:150%;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科左后旗位于北方干旱地區,降水少,水資源相對匱乏。規劃期內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用水量急劇提高,水資源量與城市發展的矛盾越來越尖銳,規劃除了從跨區域調水、中水利用等方面解決城市用水問題外,規劃建議加大對雨水綜合利用。加大雨水綜合利用,可以減少雨水徑流量,從而減少雨水管網投資,有利于城市防洪。
本次規劃中,對新建區考慮對初期雨水進行收集處理,同時開發雨水作為水資源的使用率;在雨水管道系統設計中、用地規劃和地面覆蓋上考慮雨水滲透,減少地面雨水徑流的形成。在甘旗卡城區的初期雨水源頭控制的原則為:屋面材料杜絕采用高污染材料(如瀝青,油氈等),盡量使屋頂綠化;地面盡量增加綠化帶和可滲透地面,減少固化地面;主干道的雨水直接進入下水道;對庭院的道路排水道可修建表面覆蓋植被滲透淺溝。將汛期雨水蓄積起來作為一種可用水源,改善城市環境,緩解城市水資源的短缺。景觀水體兼做穩定塘,內設射流曝氣裝置補充水體溶解氧使水體中菌保持好氧狀態,防止水質惡化。有效做法有:適當提高城市綠化率,增加城市綠地面積,并將綠地的標高低于路面標高約10~20厘米,增加綠地草坪的蓄雨量,并減少綠地用水量;新建城區人行道、廣場應采用滲透系數較大的透水磚鋪裝,如多孔的嵌草磚、碎石地面等,路面盡可能采用透水瀝青、透水性混凝土路面等,增加雨水的滲透系數,補充地下水,減少雨水徑流量。已建城區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地面磚的更換。
根據甘旗卡的實際情況,規劃建議甘旗卡城市雨水綜合利用措施可分為以下幾大類:
a、居住區或居住小區雨水綜合利用
e="text-indent:24pt;" class="MsoNormal"> 居住區或居住小區雨水綜合利用可采用屋面雨水集蓄利用系統。雨水通過屋面雨水收集器收集、過濾后,輸送到位于宅前綠地或中心綠地下的蓄水池內,主要用于澆灑綠地、洗車、消防等。多余雨水可通過管道送至綠地下的多功能溢流管(或多功能溢流池),滲透到地下,補充地下水。b、公共綠地、街頭綠地雨水利用
綠地的設計標高應低于路面標高約10~20cm;對于標高難以做到低于路面的困難地段的綠地,綠地內可以設置滲透淺溝,增加雨水滯留時間,以減少地表徑流;同時在綠地下增設蓄水池、滲透管溝、滲透井等綜合雨水蓄滲設施,增加雨水的集蓄和pan>滲透。
c、大型公共綠地、公園雨水綜合利用
大型公共綠地、公園除了可以利用公共綠地、街頭綠地雨水綜合利用措施外,還可以利用地形處理結合景觀、水上娛樂等設置人工湖等較大型水面,以達到積蓄雨水的目的。
d、城市綜合型雨水利用
城市綜合型雨水利用系統是利用生態學、工程學、經濟學原理,通過人工凈化和自然凈化的結合,雨水集蓄利用、滲透與園藝水景觀等相結合的綜合性設計,從而實現建筑、園林、景觀和水系的協調統一,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這種系統具有良好的可持續性,能實現效益最大化,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E、雨水專項規劃<
/span>
建議編制雨水專項規劃,雨水專項規劃可全面準確確定管線平面布局管徑豎向高程、調蓄設施位置大小高程、雨水泵站位置規模占地等,利于各個地段雨水管線施工圖的正確合理設計。
3、供熱工程規劃
(1)規劃依據
規劃專業提供的用地性質、用地面積及容積率
城市熱力網設計規范
(2)供熱現狀
目前,科爾沁左翼后旗現有各類建筑物640萬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積200萬平方米,公共商業建筑面積120萬平方米,工業用地面積20萬平方米,平房建筑面積300萬平方米
。
科爾沁左翼后旗現有七座集中供熱鍋爐房,總容量為267.5MW,供熱面積為289萬平方米。其中,吉源中心鍋爐房容量為2×29+1×14MW,供熱面積為90萬平方米;吉源西南鍋爐房容量為2×29MW,供熱面積為55萬平方米;吉源二中鍋爐房容量為1×21+1×14MW,供熱面積為42萬平方米;吉源黨校鍋爐房容量為1×10.5+1×7MW,供熱面積為22萬平方米;洪泰南區鍋爐房容量為1<
/span>×29+1×14MW,供熱面積為50萬平方米;洪泰鐵東鍋爐房容量為2×14MW,供熱面積為20萬平方米;洪泰職高鍋爐房容量為1×14MW,供熱面積為10萬平方米。
(3)供熱規劃
A、熱負荷預測
本工程供熱面積及熱負
荷的確定是按規劃用地性質不同而選用不同的容積率及熱指標,根據《城市熱力網設計規范》及考慮今后大力發展節能建筑物的趨勢,各類建筑的采暖熱指標確定如下:
現狀建筑的采暖熱指標:
居住用地 50W/m2
商業用地 70W/m2
工業用地 90W/m2
規劃建筑的采暖熱指標:
居住用地 40W/m2
"MsoNormal"> 商業用地 55W/m2工業用地 70W/m2
近期科爾沁左翼后旗規劃供熱面積580萬m2,熱負荷316MW。
熱負荷及主要參數表
用地nt-weight:bold;"> 性質 |
現狀 供熱面積 (萬m2) |
熱指標 ht:bold;">(w/m2) |
熱負荷 MW) |
近期發展 供熱面積 (萬m2up>) |
熱指標 (w/m2) |
近期發展 熱負荷 (MW)nt-size:10.5pt;font-weight:bold;"> |
近期 供熱面積 (萬m2) |
近期 熱負荷 :10.5pt;font-weight:bold;">(MW) |
居住用地 |
200 |
50 |
100 |
:宋體;font-size:10.5pt;">150 |
40 |
60 |
350 |
160 |
商業用地ine-height:150%;font-family:Calibri;font-size:10.5pt;"> |
120 |
70 |
84 |
60 |
55 |
33 |
180 |
117 |
工業用地 |
20 |
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56"> |
18 |
30 |
70 |
21 |
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70"> |
39 |
合計 |
351 |
|
202style="line-height:150%;font-family:Calibri;font-size:10.5pt;"> |
240 |
|
|
580 |
316 |
-size:10.5pt;">
B、熱源規劃
科爾沁左翼后旗近期規劃一座熱電廠,采用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熱電廠規劃位置在304東工業園區內。熱電廠規模為2×5萬千瓦熱電聯產機組,配高溫高壓煤粉鍋爐。保留吉源中心鍋爐房作為調峰鍋爐房,可滿足供熱面積900萬平方米的需求,屆時取消科爾沁左翼后旗內所有14MW以下小型鍋爐房。
C、換熱站規劃
ine-height:150%;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換熱站按照以下布局原則進行設置:
a、換熱站二級管網不跨越本街區的市政道路,每座換熱站建筑面積200平方米。
b、換熱站的供熱半徑不超過500m,便于管網的調節和管理。
c、每個地塊內部的二級管網均可以較為方便的與換熱站連接。
d、每座換熱站的供熱面積控制在10-20萬平方米之間。
D、管網規劃
熱網參數:一級網130/70℃,二級網80/6-height:150%;font-family:Calibri;font-size:12pt;">0℃。
敷設方式:供熱管網敷設嚴格遵守城市規劃,不影響市容,高溫水管道采用直埋敷設。
補償及保溫: 高溫熱水管道采用自然補償和套筒補償器相結合的補償方式。保溫材料采用聚氨酯,外保護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外套。管道附件如三通、變徑、彎頭等均采用預制件。
布置方式:熱水管網干線及支干線,管徑根據規劃期末負荷確定,管網根據負荷發展逐步敷設到位。近期敷設主干線及部分支線;隨著熱負荷的增加,完善各分支線。
4、燃氣工程規劃
(1)規劃依據
《城鎮燃氣設計規范》(GB50028-2006)
ormal"> 《城鎮燃氣設計施工及驗收規范》(CJJ33-2005)《汽車加油加氣站設計與施工規范》(GB50156-2014)
(2)規劃原則
燃氣規劃的編制原則如下:
a在城市總體規劃的指導下,結合城市<
/span>燃氣事業的發展,統籌兼顧,合理安排,分期實施,逐步完善;
b貫徹城市燃氣為人民生活服務,為發展生產服務,為各行各業服務的方針,確定合理的供應比例;
c堅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確定合理的發展目標和規模。
(3)燃氣現狀
A、場站
現有燃氣綜合站(門站、CNG減壓站、LNG儲備站、CNG加氣站)1座,占地2萬平方米,設計供氣規模為1×104m3
現狀未接通長輸管道天然氣,采用槽車運輸CNG和LNG。CNG氣源采用通遼福安屯綜合站,LNG氣源采用大連LNG。
B、管網-family:Calibri;font-size:12pt;">
現有de200-de110中壓燃氣管網11千米。
C、用氣量
現狀年用氣量為800×104m3/a。
(4)氣源規劃
A、管道天然氣
采用昌圖—通遼管道天然氣為主氣源,昌圖—通遼管道天然氣管徑DN500,設計壓力6.3Mpa,最大輸氣量為每年18×10r;">8m3/a。
B、CNG、LNG
管道天然氣未開通時,采用CNG和LNG作為臨時氣源,管道天然氣開通后,作為備用和應急氣源。CNG氣源采用通遼福安屯綜合站,LNG氣源采用大連LNG。
(5)用氣量預測
用氣指標
居住用氣量指標:規劃指標為2300MJ/人·年,規劃人口人口11.3le="line-height:150%;font-family:Calibri;font-size:12pt;">萬人。
商業用戶用氣量指標:根據總體規劃和參考通遼市商業用氣占居住用氣比值經驗,規劃商業用氣量占按居民用戶年用氣量的40%考慮。
工業用氣量指標:規劃用氣量指標為700×104Nmer;">3/平方公里,規劃工業用地2.0636平方公里。
天然氣汽車耗氣定額:燃氣汽車主要供應對象為區域內的公交汽車及出租車。根據甘旗卡鎮車輛實際運行情況,規劃公交車平均每天用氣量為42m3;規劃出租車平均每天用氣量為30m3。根據《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范》,公交車數量為10-12標臺/yle="line-height:150%;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萬人,出租車數量為20-24輛/萬人。
采暖用氣量指標:隨著“藍天工程”的推進以及全國霧霾越來越嚴重,燃煤采暖逐步向燃氣采暖過渡,但用氣采暖成本費用高于用煤采暖成本,在一定時期內,采暖還是燃煤為主,燃氣為輔。
規劃用氣量占總用氣的10%。
(6)場站規劃
汽車加氣站
規劃建設汽車加氣站1座,占地面積3000m2ize:12pt;">,供氣規模為1.5×104m3/d。
高中壓調壓站
規劃高中壓調壓站1座,占地面積7000m2,供氣規模為1×104m3/h。
綜合站
在本區域外西北部,規劃綜合站1座,接收昌圖—通遼管道天然氣,占地8000mign:super;">2。為北區域外的科左后旗工業區供氣。
(7)輸配規劃
規劃天然氣管網的壓力級制為次高壓、中壓、低壓三級系統。
規劃次高壓管設計壓力1.6Mpa,次高壓壓力級制和供氣方式采用次高壓pan>A級系統;規劃中壓管網設計壓力0.4MPa,中壓壓力級制和供氣方式采用中壓A級系統。
(1)設計依據
《城市電力規劃規范》GB50293-2014
國網科左后旗供電公司-規劃圖集
150%;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科左后旗“十三五”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規劃
(2)電力現狀
本次規劃范圍內有現狀66KV變電站1座。具體情況見66KV變電站現狀表。
66KV變電站現狀表
變電所名稱 |
ht:150%;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0.5pt;font-weight:bold;">位置 |
變壓比KV/ KV |
變壓器臺數及容量(KVA) |
最大負荷(KW) |
供電范圍 |
備注 |
巴彥66kV變電站 |
朝海大街與巴彥路交匯處 |
66±8×1.25%/11 |
2*2 |
12168 |
|
|
本次規劃范圍內架設的66KV線路3條。具體情況見66KV線路現狀表。
66KV線路現狀表
e="border-bottom: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82"> |
區 間 |
長 度 |
線路規格 |
bold;">敷設方式 |
最大負荷(KW) |
66kV甘南線 |
甘旗卡220kV變電站----城南66kV變電站 |
5.18 |
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105"> |
架空線路 |
20470 |
66kV甘巴線 |
甘旗卡220kV變電站----巴彥66kV變電站 |
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53"> |
LGJ-150 |
架空線路 |
12168 |
66kV哈旗線 |
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226"> |
55.79 |
LGJ-70 |
架空線路 |
10098 > |
(3)負荷預測
本次規劃區用電負荷選用分類綜合用電負荷密度指標法進行預測,考慮負荷同時系數為0.55,預測本次規劃范圍的最大用電負荷為166MW,折算到66KV側為150MW,負荷密度為10154KW/km2。
(4)電網規劃
根據規劃用電負荷預測結果,考慮周邊電源情況,為滿足供電需求,保證電力平衡。確定規劃區的主供電源為66KV電源,區內的電壓等級為66/10/0.4KV。
A、66KV電網規劃
66KV變電站規劃容量按照容載比1.8—2.0配置,根據負荷預測結果為150MV,本規劃區66KV共需變電容量約為270MVA。結合中心城區總規考慮,將規劃范圍內的66KV巴彥變擴容至2×40MVA。
B、10KV電網規劃
結合城市街道改造,逐步將現狀10KV架空線路改為電纜暗敷線路。對于新建10KV線路原則要求建設電纜暗敷線路。目標到2022年規劃區內取消部分10KV架空線路,建成10KV電纜配電網,到2030年架空線路全部取消。10KV配電網以10KV開閉站為結點。每座開閉站供電能力控制在8000KW~10000KW。10KV開閉站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土建式或預裝箱式。10KV開閉站電源電纜采用雙根YJV22-8.7/15KV-3×300型電纜并列供電,10KV開閉站間聯絡電纜采用雙根YJV22-8.7/15KV-3×300型電纜分別供電。10KV開閉站單母線分段接線,10KV開閉站分別由兩座66KV<
/span>變電站供電或由同一66KV變電站不同母線段供電。電纜敷設方式可選擇溝道入地鋪設、電纜排管敷設等方式,并在路口預留設備出口。規劃區內10千伏變電站可根據用戶的情況和需要確定是采用獨立式、附設式還是箱變式,以及確定變電站的容量。到終期建設成完善的10千伏配電網,使其位置符合規劃區建設要求沿道路規則布置,使其網絡結構和線路規格滿足負荷要求保障供電安全。配電設備采用技術先進、性能可靠、低損耗、免維護的環保節能型設備。
(1)設計依據
《城市通信工程規劃規范》GB/T 50853-2013
移動、電信、聯通、廣電、郵政部門提供的相關資料
(2)郵政規劃
A、郵政
現狀
現狀本次規劃范圍內有郵政局所4座,分別為瑪拉沁大街東段營業所、團結路營業所、大青溝街營業所、建設路營業所。
B、郵政規劃
本次規劃范圍內郵政局所服務半徑約為1.5~2公里,每郵政局所服務人口1.5~3萬人,按照此標準,結合中心城區總體規劃考慮,本次規劃區需要規劃新建郵政局所1處。郵政所設于建筑首層,建筑面積300平方米。同時,要大力發展傳統業務,積極開拓新業務,以加快郵政速遞為主線,提高全網綜合能力,在營業、生產管理等領域廣泛應用計算機處理系統,形成局所布局合理、技術先進、功能齊全、郵運快捷、服務優良的郵政通信網。
A、電信現狀
本次規劃范圍內的固定電話、寬帶和移動電話業務主要由三家公司經營:中國電信通遼分公司、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通遼分公司、中國移動通遼分公司。本次規劃區內共有3處電信匯聚局。具體見電信局現狀表。
電信局現狀表
電信局名稱 |
所屬公司 |
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top" width="132"> |
移動公司 |
中國移動 |
匯聚層 |
電信機房 |
rder-bottom: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top" width="276"> |
匯聚層 |
科左后旗傳輸機房 |
中國聯合網絡通信 |
匯聚層 |
B、需求量預測
固定電話及寬帶需求量預測:
根據規劃區的特點及發展情況,采用分類用地綜合指標法進行規劃區電話需求量預測。
預測到2022年,本規劃區固定電話需求量為65635部,規劃區人口11.3萬人,普及率約為58部/百人。
寬帶用戶預測采用普及率法進行預測,指標選30戶/百人,規劃區人口11.3萬人,預測到2022年,寬帶業務需求量為33900戶。
移動電話需求量預測:
移動電話用戶預測采用普及率法進行預測,指標選95卡號/百人,規劃區人口11.3萬人,預測到2022年,移動電話需求量為107350卡號
。
C、電信規劃
固定電話及寬帶規劃:
隨著電信業務的發展,本規劃區內的各電信局裝機容量可適當擴充,以滿足用戶的需要。逐步提高寬帶網的覆蓋率,建設數字化、綜合化、智能化的綜合集成信息通信網,向用戶提供數據、圖像、視頻等現代化的信息服務,滿足用戶需求。大力發展光纖網絡,逐步實現光纖入戶。
移動電話規劃:
規劃確定近期規劃范圍內移動基站服務半徑約為500m。遠期隨著移動通信業務的發展移動基站服務半徑將減小,確定遠期規劃范圍內移動基站服務半徑約為300m左右,移動基站一般不單獨占地,。按照國家相關部位要求,嚴格控制基站設施的重復建設,實行資源共享。
電信管網規劃:
規劃范圍內主干電信網絡實現光纜傳輸的方式,線路采用電信管道敷設,為保證電信線路配出的充分和安全,電信管道建成網格式結構。電信管道要沿道路規則布置。電信管道采用塑料管組合敷設。電信管道規劃的路由和數量必須滿足各類公共信息業的要求,合理分配管孔資源。綜合協調通信設施與其它設施建設,避免其它設施對通信網的干擾,保證通信線路安全暢通。
通信管道管孔預測和分配表
管道類型 |
聯通 |
t;font-weight:bold;">移動 |
電信 |
有線電視 |
預留 |
管孔合計 |
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top" width="82"> |
3 |
3 |
3 |
1 |
2 |
12 |
次干管道 |
2 |
2 |
mily:宋體;font-size:10.5pt;">2 |
1 |
2 |
9 |
支管道 |
1t-family:Calibri;font-size:10.5pt;"> |
1 |
1 |
1 |
2 |
6 |
本次規劃的管道孔數為估測值,在后期實施過程中可適量增減,但要注意發展預留。
至2022年,規劃將本規劃區電信網絡建成具有現代化技術裝備、多種通信方式、多功能、安全可靠、優質服務的數字化電信網。規劃期末寬帶網接入網覆蓋率達到100%。建成靈活暢通的現代化通訊網;高容量、高速度的SDH光傳輸網;綜合化智能基礎數據網;各種IP網絡。建立政府、企業、家庭全方位的信息網絡,促進政府信息系統、社會保障信息系統、交通管理信息系統、電子商務交易系統、遠程教育系統,以及智能小區等方面建設。強化信息化意識和人才培訓,加強信息和網絡安全建設。
(4)有線電視規劃le="line-height:150%;font-family:Calibri;font-size:12pt;">
A、有線電視現狀
本規劃區有現狀廣播電視臺1座,位于博王大街與巴彥路交匯處。科左后旗廣播電視臺下設伊胡塔、吉爾嘎朗、金寶屯3各廣播電視臺。現狀廣電機房1處,位于大青溝路與鐵東路交匯處。
B、有線電視規劃
加強廣播電視、通信和計算機業務的融合,使廣播電視節目從制作、播出、傳輸、發射全部實現網絡化、數字化,規劃期內市區內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100%。城區建設寬帶電視網絡,改善電視接收數量和質量。有線電視實現雙向傳輸。在傳輸方式上,以光纖為主。完善全市光纖網絡,建設完整的城區地下電視管線網。為節省資源和地下空間,考慮有線電視線路和其它電信線路共用電信管道。
十三、環境保護規劃
12pt;font-weight:bold;">
(1)地表水環境
目前,隨著甘旗卡鎮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工業園區規模也不斷擴大,工業廢水的處理問題也日益嚴峻,現有污水處理廠滿足不了城市日趨發展的需要。
(2)大氣環境
中心城區燃煤型粉塵和SO2是主要的大氣污染物。
中心城區SO2
(3)聲環境
隨著工業的發展,交通運輸和商業的興起,噪聲污染日益嚴重,已成為中心城區主要的環境問題之一。304國道、大青溝街、巴彥路等由于自行車、行人與機動車頻繁,因而噪聲較大。
(4)固體廢棄物
工業廢渣主要是煤石、石渣、粉煤灰等,各廠家可自行清除。
(5)生活垃圾
垃圾露天堆放,尚沒有垃圾無害化處理場。
(1)現狀大氣環境質量狀況呈下降態勢。
(2)由于地下水位較高,且目前污水處理規模較小,作為供水水源的地下水正面臨著嚴重威脅。
(3)現狀污水廠對東湖水體構成潛在威脅。
(4)隨著機動車擁有數量的增長,交通噪聲將越來越嚴重,噪聲擾民問題日漸突出。
至2022年,環境污染得到初步控制。城市環境質量逐步提高,達到中高質量的生態環境要求。其中: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供水水質達標率達到90%;城市空氣環境質量(API)達到二級標準天數全年大于250天;城區各類區域環境噪聲和城市交通干線噪聲
達到功能區要求的標準;環境放射性、電磁輻射保持對人體無害水平;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0%;工業污染物排放達標率達到100%,工業固體廢棄物處置利用率達到90%,其中綜合利用率達到45%,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率達到80%;放射性廢物、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安全處置率達到100%。
依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結合實際,對地表水進行功能區劃。東湖景觀娛樂用水為Ⅲ類水環境功能區。
環境空氣質量功能區劃分為兩類。一類環境空氣質量功能區包括雙合爾公園等;除一類環境空氣質量功能區以外的區域,環境空氣質量執行二級標準。不設三類環境空氣質量功能區。
聲環境功能區劃執行《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GB3096-1993family:宋體;font-size:12pt;">)》標準,其中1類標準適用于以居住、文教機關為主的區域,鄉村居住環境可參照執行該類標準;2類標準適用于居住、商業、工業混雜區;3類標準適用于工業區;4類標準適用于城市中的交通干線道路兩側區域,穿越城區的鐵路兩側區域的背景噪聲(指不通過列車時的噪聲水平)限值執行該類標準。
城市及科左后旗自主創新與承接產業轉移園區內如有對環境影響較大的項目在啟動前,須征求環保部門意見。
6、水環境保護
對東湖進行區域性綜合治理,對可能出現的水體污染,及時采取措施;對現狀水體污染源進行全面規劃和綜合治理。同時在政策層面加強監測管理,制定法律和規定標準。font-size:12pt;">
對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進行統一收集處理,達標后排放,同時建議在污水廠周邊適時啟動建設生態涵養地,削減進入東湖及地下水負荷,改善地表水環境質量;禁止在河谷地帶堆放垃圾、排放污物;加強對污染源的環境監管,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
7、大氣環境保護
加強工業爐窯和民用鍋爐治污減排設施的建設及運行管理,推行城市集中供熱、供氣,確保城市煙塵、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達標排放和總量減排;推廣使用清潔能源,逐步改變能源使用結構,民用能源推廣使用液化氣、煤氣和型煤;控制機動車尾氣排放,推廣使用公交系統。
8、噪聲控制
加強管理,提高環境意識,控制社會噪聲;依法限制建筑工地產生噪聲工段的施工時間及周期,防止建筑噪聲擾民;對廠界噪聲進行防治,確保達標;加強車輛管理,減少交通噪聲。
9、固體廢棄物處置
加強工業
固體廢棄物在儲存、處置、綜合利用、轉移等環節的環境管理,各企業按工業垃圾的有關處理規定自行處理。危險廢物嚴格按國家和省市有關規定依法處置。爐渣、生活垃圾、污水處理廠的污泥等固體廢棄物須分別進行綜合利用或妥善處理,防止二次污染。
10、農村面源綜合治理
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推廣生態農業模式;因地制宜,科學建設和運行適合北方農村特點的污水處理設施;對生活垃圾進行集中收集轉運處理,對畜禽養殖產生的糞便、污水進行綜合處理,逐步禁止秸稈燃燒,鼓勵實施綜合利用措施。
十四、城市綜合防災減災規劃
1、總體要求
城市建設應盡量避開地震活動斷層、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和蓄滯洪區;城市重要設施應相對分散布局,滿足防災安全布局要求;市政公用設施分散布置,地上與地下結合,環狀連通,多路輸送,增加抗災應變能力;完善城市綜合防災減災緊急疏散和救援交通網絡;結合城市廣場、綠地、公園等開敞空間建設防災style="line-height:150%;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疏散場所,嚴格按標準保證場所面積和疏散通道的暢通;加強對易燃、易爆等危險品的生產、儲存、運輸和使用的管理,避免次生災害發生;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綜合指揮能力,完善信息、指揮體系和醫療救護網絡,為市民提供高質量、高效率的服務;加強對軍事設施和城市要害部位、重要目標的保護。
2、防洪規劃標準
根據國家標準《防洪標準》(GB50201-84)及有關該河道設計資料,確定中心城區采用五十年一遇的防洪標準。東湖按二十年一遇的防洪標準進行建設,龍須溝、南河澇溝按十年一遇的防洪標準進行建設。防洪標準根據水利部門審核確
定的水利規劃進行調整。
3、消防規劃標準
消防車在接到火警五分鐘內到達責任區邊緣,消防站服務范圍7平方公里。消火栓設置間距不超過120米,保護半徑不應超過150米;在消火栓數量、流量不足區域應設置消防水鶴,且消防水鶴間距不超過1個/平方公里,保護半徑不應超過1000米。
4、抗震規劃
甘旗卡鎮基本烈度為6.0度。至2022年,當遭受多遇地震影響時,城市功能正常,建設工程一般不發生破壞;當遭受相當于本地區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影響時,城市生命線系統和重要設施基本正常,一般建設工程可能發生破壞但基本不影響城市整體功能,重要工礦企業能很快恢復生產或運營;當遭受罕遇地震影響時,城市功能基本不癱瘓,要害系統、生命線系統和重要工程設施不遭受嚴重破壞,無重大人員傷亡,不產生嚴重的次生災害。
避震疏散場地及避震疏散通道:
中心城區內確定
雙合爾公園為中心避震疏散場地;中心城區內結合鐵路林場公園居住區綠地、甘旗卡一高操場、東湖濱水公園等設置固定避震疏散場地,服務半徑為2-3公里,人均有效避難面積不小于2平方米;緊急避震場所可結合建筑間隙及居住組團綠地設置,服務半徑約為500米,人均有效避難面積不小于1平方米。避震疏散場所內外應設置相應避震通道。
疏散通道應保證居民疏散和救護人員、物資快捷安全抵達,保障通向災區的主要通道暢通無阻,避震疏散通道結合城市道路交通、人防疏散通道和消防要求統一考慮,規劃304國道、大青溝街、博王大街、科爾沁大街、巴彥路等主次干道為主要避震疏散通道。保證中心城區對外聯系及內部銜接。固定避震疏散場所內外疏散通道有效寬度不小于7米,中心避震疏散通道、指揮中心以及救災主干道震后有效寬度不小于15米,緊急疏散通道有效寬度不小于4米。
1、近期重點發展對象
(1)完成對舊城的更新改造。
主要對舊城區的棚戶區、城中村、以及危舊住房等進行全面改造。對老城區的主要街路、城市出入口、市政設施進行完善提升。增
加公園綠化,強化老區配套服務相關設施,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激活老城區的發展活力,建設綠色宜居城市。
(2)完善城市公共服務設施、旅游配套設施等旅游支撐體系。
啟動城市商業、商務等服務設施建設。規劃引進知名酒店、娛樂城及商業企業等高端服務業。同時完善中心城區內其他旅游相關配套設施。綜合提升整個中心城區的旅游服務能力。
(3)加快城市基礎建設,為未來城市發展做基礎性保障。
加快舊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做好新區及東湖周圍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實現新區與舊區基礎設施的無縫對接,對市政、交通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統籌考慮,基礎設施先行,為不同時序的城市建設做好基礎性保障。
2、近期重點建設項目
(1)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項目建設
加快市級、居住區級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包括行政辦公、文化展覽、醫療衛生、社會福利等設施的建設,詳見下表。
近期主要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項目一覽表 單位:公頃
編號 |
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名稱 |
ndowtext 1pt solid;background:#ffffff;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109"> |
公建位置 |
1 |
旗城市規劃展覽館 |
0.74 |
r-bottom: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226"> |
2 |
教育園區 |
31.34 |
建設路以東、科爾沁大街兩側 |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46"> |
社會養老服務中心 |
7.26 |
經三路以西、潮海大街以北 |
合計 |
center" width="235"> |
38.89 |
|
(2)商業服務業設施項目建設
加快市級、居住區級公共設施的建設,包括商業、商務以及服務業設施的建設。
建設與中檔住區配套的各類級別的公共服務中心,包括居住區級、小區級公共服務中心。
居住區級公共服務中心,主要包括有文化娛樂、體育、醫療衛生、教育科研等設施項目。
style="line-height:150%;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小區級公共服務中心,主要包括小型文化、體育、衛生、教育等設施。
近期主要商業服務業設施建設項目一覽表 單位:公頃
編號 |
公共設施名稱 |
規模> |
公建位置 |
1 |
站前商貿區 |
15.40 |
站前周邊區域> |
2 |
新城旅游商貿區 |
18.17 |
大青溝街以南、巴彥路以西區域 |
3 |
東湖旅游服物中心 |
6.38 |
304國道以東、東湖大街以南 |
4 |
南部商貿物流區 |
id;bo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109"> |
巴彥路東、潮海大街以南 |
合計 |
|
60.38 |
"> |
(3)居住項目建設
近期內完成老城棚戶區、城中村的改造回遷項目建設;完成棚戶區、城中村拆遷改造工程。完成南部新區部分中高檔住區的建設。
A、對外交通
改擴建305省道(甘旗卡至三寶屯段);新建304國道、305省道繞越線;新建207省道(后旗段)。
建設高鐵線新民北至通遼段,經停甘旗卡站,并改擴建甘旗卡火車站。
B、城市道路系統
加快中心城區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老城區街路改造工程,完善中心城區路網系統。加強中心城區干路及聯系鐵路東西兩側通道建設,增加支路密度。規劃至2022年,建設完成鐵西路、西環路、緯二街、建設路等中心城區干路,修建科爾沁大街、工業南二大街與大鄭鐵路節點立交。
近期主要道路建設項目
owtext 1pt solid;bo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63"> |
位置 |
面積 |
泊位 |
備注 |
1 |
團結路與緯一街交叉口東北角 |
1500 |
50 |
ize:10.5pt;">規劃新建 |
2 |
經八路與緯六街交叉口東北角 |
1500 |
50 |
ont-size:10.5pt;">規劃新建 |
3 |
建設路與緯八街交叉口西北角 |
1500 |
50 |
:宋體;font-size:10.5pt;">規劃新建 |
4 |
團結路與甘旗卡街交叉口東北角 |
6000 |
200 |
-family:宋體;font-size:10.5pt;">規劃新建 |
5 |
鐵西路與甘旗卡街交叉口東北角 |
3000 |
100 |
0%;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0.5pt;">規劃新建 |
6 |
瑪拉沁街和鐵西路交叉口西南角 |
1500 |
50 |
ght:150%;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0.5pt;">規劃新建 |
7 |
建設路和緯十二西街交叉口東北角 |
1500 |
50 |
ine-height:150%;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0.5pt;">規劃新建 |
8 |
巴彥路和緯十九街交叉口東南角 |
3000 |
100 |
規劃新建 |
9 |
巴彥路和博王大街交叉口東北角 |
3000 |
100 |
規劃新建pan> |
10 |
建設路和博王大街交叉口東北角 |
3000 |
100 |
規劃新建 |
order-bottom: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top" width="63"> |
緯十九街和擁軍路交叉口東南角 |
1500 |
50 |
規劃新建 |
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top" width="63"> |
建設路和緯二十街交叉口東北角 |
1500 |
50 |
規劃新建 |
olid;" valign="top" width="63"> |
經十四路和緯二十街交叉口西南角 |
1500 |
50 |
規劃新建 |
xt 1pt solid;" valign="top" width="63"> |
團結路和緯二十一街交叉口東北角 |
1500 |
50 |
規劃新建 |
al"> 15 |
工業南二大街和團結路交叉口東北角 |
3000 |
100 |
規劃新建 |
s="MsoNormal"> 16 |
科爾沁大街和經二路交叉口西南角 |
3000 |
100 |
規劃新建 |
17 |
科爾沁大街和經三路交叉口西南角 |
1500 |
50 |
規劃新建 |
nt-family:宋體;font-size:10.5pt;">18 |
潮海大街和經十五路交叉口西北角 |
1500 |
50 |
規劃新建 |
19ht:150%;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0.5pt;"> |
緯二十街和緯十街交叉口西南角 |
1500 |
50 |
規劃新建 |
20 |
大青溝街和經六南路交叉口東南角 |
1500 |
50 |
規劃新建 |
21 |
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290"> |
1500 |
50 |
規劃新建 |
22 |
olid;bo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290"> |
3000 |
100 |
規劃新建 |
23 |
text 1pt solid;bo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290"> |
6000 |
200 |
規劃新建 |
24 |
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290"> |
- |
100 |
規劃保留 |
25 |
nter" width="290"> |
1500 |
50 |
規劃新建 |
26 |
e="line-height:150%;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0.5pt;">緯十二西街和建設路交叉口西北角 |
1500 |
50 |
規劃新建 |
27 |
擁軍路和滿斗大街交 |
3000 |
100 |
規劃新建 |
28 |
博王大街和經二十二路交叉口東南角-size:10.5pt;"> |
1500 |
50 |
規劃新建 |
C、公交設施
至2022年,建設完成火車站,位于甘旗卡街和鐵西路交叉口東北角的公交場站進行建設,占地面積0.3公頃。
近期建設公交設施一覽表 &nb
sp; 單位:平方米
序號 |
位置 |
面積 |
150%;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0.5pt;font-weight:bold;">備注 |
1 |
甘旗卡街和鐵西路交叉口東北角 |
3000 |
規劃新建 |
<
在中心城區按規劃建設停車設施,至2022年,社會停車泊位數達到1200個。
近期建設社會停車場一覽表 單位:平方米、個
序號 |
位置"line-height:150%;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0.5pt;font-weight:bold;"> |
面積 |
泊位 |
備注 |
1 |
團結路與緯一街交叉口東北角 |
1500 |
50 |
規劃新建 |
2 |
經十四路和緯二十街交叉口西南角 |
1500 |
50 |
規劃新建 |
3 |
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290"> |
1500 |
50 |
規劃新建 |
4 |
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290"> |
6000 |
200 |
規劃新建 |
5 |
ottom: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290"> |
3000 |
100 |
規劃新建 |
6 |
瑪拉沁街和鐵西路交叉口西南角 |
1500 |
50 |
規劃新建 |
710.5pt;"> |
建設路和緯十二西街交叉口東北角 |
1500 |
50 |
規劃新建 |
8t:150%;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0.5pt;"> |
巴彥路和緯十九街交叉口東南角 |
3000 |
100 |
規劃新建 |
9pan> |
巴彥路和博王大街交叉口東北角 |
3000 |
100 |
規劃新建 |
10 |
border-bottom: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290"> |
3000 |
100 |
規劃新建 |
11 |
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290"> |
3000 |
100 |
規劃新建 |
12e:10.5pt;"> |
科爾沁大街和經三路交叉口西南角 |
1500 |
50 |
規劃新建 |
13150%;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0.5pt;"> |
大青溝街和經六南路交叉口東南角 |
1500 |
50 |
規劃新建 |
14 |
緯二十三街和緯十九路交叉口東北角 |
1500 |
50 |
規劃新建 |
15;font-size:10.5pt;"> |
大青溝街和團結路交叉口西北角 |
- |
100 |
規劃保留 |
(5)市政工程項目建設
soNormal"> 規劃至2022年,重點建設鍋爐房、消防站、變電所等設施,完成老城區市政管網的改造。近期建設主要公用設施一覽表
序號 |
項目名稱 |
面積(萬My:宋體;font-size:10.5pt;vertical-align:super;font-weight:bold;">2)及規模 |
建設時限(年) |
投資估算(億元) |
資金來源 |
1 |
: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top" width="90"> |
0.6公頃 |
2022年 |
0.27 |
財政 |
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42"> |
消防站 |
0.6公頃 |
2022年 |
0.27 |
t-size:10.5pt;">財政 |
3 |
消防站 |
0.6公頃 |
2022年 |
0.27 |
財政 |
4 |
1號鍋爐房 |
280兆瓦 |
2022年 |
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top" width="99"> |
財政、社會資金 |
5 |
2號鍋爐房 |
280兆瓦 |
rmal"> 2022年 |
2.4 |
財政、社會資金 |
6 |
3號鍋爐房 |
280兆瓦line-height:150%;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0.5pt;"> |
2022年 |
2.4 |
財政、社會資金 |
7 |
4號鍋爐房 |
ttom: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top" width="147"> |
2022年 |
2.4 |
財政、社會資金 |
8 |
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top" width="90"> |
9萬立方米/日 |
2022年 |
1.35 |
財政 |
eight:150%;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0.5pt;">9 |
污水泵站 |
—— |
2022年 |
0.25 |
財政 |
10 |
污水泵站 |
—— |
2022年 |
0.25 |
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top" width="128"> |
11 |
污水泵站 |
—— |
2022年 |
rmal"> 0.25 |
財政 |
12 |
二次變電所 |
0.5公頃 |
2022年e="line-height:150%;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0.5pt;"> |
0.4 |
財政 |
13 |
二次變電所 |
0.5公頃 |
e="border-bottom: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top" width="75"> |
0.4 |
財政 |
14 |
二次變電所 |
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valign="center" width="147"> |
2022年 |
0.4 |
財政 |
|
合 |
13.71(億元) |
(6)綠地工程項目建設
近期以引導新城開發建設為導向,以改善城市園林綠化面貌為目標,重點建設重要地段的公園綠化、廣場綠化、道路綠化、街頭綠化等,具體見下表。同時加快建設居住區、居住小區級公園、街頭小游園綠地。
近期主要綠地建設項目一覽表 單位:公頃
綠地名稱
占地面積
具體位置
新建樟子松森林公園
36.58
科爾沁大街南側、鐵西路西側
新建育才公園
7.57
建設路西側、緯十二西街北側
新建合計
44.15
老城區街路綠化工程
鐵西路、擁軍路、團結路、建設路等街路綠化
雙合爾公園改造
巴彥路與博王大街交匯處
(7)其他工程項目建設
根據本次規劃的總體定位,對東湖旅游風景區的前期研究進行概念規劃或建設規劃研究,為遠期實施建設做好準備。150%;font-family:Calibri;font-size:12pt;">
1、建立和完善近期建設規劃實施的法律機制
(1)樹立和加強城市近期建設規劃的法律地位。將近期建設規劃作為滾動實施城市總體規劃的法定城市規劃內容之一,樹立近期建設規劃的法律地位,城市建設必須遵從經城市人民政府批準的近期建設規劃。近期建設規劃成為各級政府、各部門與社會共同行動的綱領性文件,使近期建設規劃實施納入到法制軌道,促進近期建設規劃的有序實施。建議及時研究和制定《近期建設規劃實施細則》,為近期建設規劃的有效實施提供政策保障。
(2)建立和完善空間管制政策,加快實施“四線”管理。要加快對“四線”的定位定線和落實,制定和完善相應的管理辦法和實施條例。劃定“綠線”,加強對區域生態綠地和各類城市綠地的保護與管理;劃定“藍線”,加強對城市河湖水系的保護與管理;劃定“紫線”,加強對城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文化建筑的保護與管理;加快劃定和完善城市“黃線”,應嚴格按照的各專項規劃的要求,明確公共汽車首末站、軌道交通線、變電站、高壓走廊、燃氣儲配場站、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給水加壓站、郵政通信、消防、防洪、防災減災等重要城市基礎設施用地的控制界線,加強對各類交通、市政等基礎設施用地的控制與管理。
(3)加快開展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研究和立法工作,完善控規編制、實施和監督管理的政策體系,建立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和修訂的體制、機制,使其對規劃、建設及管理工作起到更有效的宏觀調控和指導作用。
2、建立和完善近期建設規劃實施的協調機制
(1)應充分發揮近期建設規劃在協調城市發展和建設中的綜合調控作用,使之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兩者互相協調、互相補充,共同發揮對社會經濟和城市發展的指導作用。近期建設規劃的實施涉及到政府的諸多部門,對后旗而言,涉及到通遼市、后旗兩級政府的主要關系,同時還必須充分協調各城區、開發區等之間的關系。因此,應加快建立和完善近期建設規劃實施的協調機制,使各級政府、各部門都能認真貫徹執行近期建設規劃。
(2)應建立和完善其它與城市空間協調發展密切相關的政策。加快制定切實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和節約型城市建設的政策:制定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績考核指標,鼓勵生產、使用節能節水產品和節能環保型交通工具,強制推行建筑節能設計標準,促進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開發利用等;加強人口分布的空間政策指引。引導中心城區人口合理布局,形成產業結構調整、城市空間調整與人口結構調整的良性互動。堅持管理與服務相結合,加快建設和完善各級尤其是社區公共服務設施,明確城區政府、街道辦兩級人口管理和服務主體的職責,實施以社區為平臺的人口屬地化管理等。
(3)應在城市總體規劃和近期建設規劃的指導下,加強城市各專項規劃之間的銜接,同時建立健全城市各專項規劃實施的相關法規和標準體系,切實注重城市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各項事業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ine-height:150%;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
3、完善近期建設規劃實施的資金機制
(1)應完善政府財政政策,調整財政資金的支出結構,優化公共財政支出。城市建設的財政投資要堅持“量入為出”的原則,保持與國民經濟發展同步,通過貼息等方式發揮財政資金的放大效應和杠桿調節作用,優先保障重點地區和重大設施的建設,確保公共財政向公共事業、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民生方面傾斜;進一步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
(2)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原則,向民間資本和外資開放軌道交通、燃氣、自來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以及教、科、文、衛等社會事業,為公益性設施建設籌措建設資金。
(3)進一步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構建投融資的平臺,疏通資金融通環節,積極探索銀行貸款、發行建設債券、國際招標、BOT和TOT等融資方式,加大民資、外資引進力度,形成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為近期建設規劃實施提供資金保障,促進規劃能夠順利實施。
4、完善近期建設規劃實施和管理監督制度
(1)建立以近期建設規劃為依據的立項審批制度。各部門在進行項目的立項審批時,必須以近期城市建設規劃所確定的內容作為依據,項目不符合近期建設規劃要求的,不得批準建設項目建議書;確有必要增加的項目,應經過
充分研究和論證,并按規定程序嚴格審批。
(2)建立和完善以近期建設規劃為基礎的土地供應制度,強化近期建設規劃年度實施計劃制度。制定近期建設規劃年度實施計劃,作為對本規劃的深化和落實;年度實施計劃應與其它政府計劃相銜接,經市人大批準后統一組織實施;計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調控指標和具體項目用地安排是規劃許可和用地審批的具體依據,不符合計劃的建設項目,規劃部門不予核準規劃選址,特殊情況也應經過充分研究和論證,并按規定程序嚴格審批。
(3)完善規劃監督管理制度。落實規劃實施責任主體,加大執法力度,嚴肅糾正違反規劃的行為,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追究責任;加強規劃實施的檢查,采用實地巡查和遙感監測等方式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監控;接受人大、政協及上級部門的監督,定期向市人大或其常委會匯報年度實施計劃執行情況;完善規劃公眾參與機制,加大規劃宣傳力度,建立健全投訴與反饋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