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奮斗青年】散都蘇木李剛:青年致富帶頭人,脫貧攻堅好榜樣
轉載
mingyu于 2018/09/12 09:48:08 發布
IP屬地:未知
來源:網絡
作者:瑪拉沁信息網
4259 閱讀
0 評論
0 點贊
11
【最美奮斗青年】散都蘇木李剛:青年致富帶頭人,脫貧攻堅好榜樣
顯示
李剛,男,1988年出生,散都蘇木公河來村農民。2008年高中畢業后,外出務工。2011年回鄉自己創業,先后創辦了加油站、液化氣站、2016年他聯合69戶農戶創建了科左后旗聚禾興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社員們一致推薦他當總經理,現在是散都蘇木農村青年創業致富的先進典型。
現年30歲的李剛,頭腦靈活、思維敏捷,而且敢闖敢干,大膽創業,不僅吃苦耐勞,而且勤奮好學。高中畢業后,不甘心一輩子在家守著簿田過日子,毅然選擇了外出務工。通過虛心學習和鉆研業務,在短短三年時間,李剛從最初的一名流水線工人成長為廠里的技術骨干,積累下豐富的經驗,還攢下了5萬塊錢,正是這5萬塊錢成為了他創業的資本。
在2011年的春節返鄉之際,了解到購買家庭轎車和農用機車的越來越多,本村沒有加油站,老百姓都到十幾里地外村加油,而且經常斷油。他敏銳地嗅到農村加油站市場廣闊前景,要想盡快致富,不能只在土里刨食,必須想其他門路。過完年,李剛不顧家人的強烈反對,毅然放棄大城市舒適的工作,決定在公河來村創辦加油站,服務鄉親,實現致富。短短兩年他就撈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而后相繼創辦了液化氣站。于此同時,他還開始搞育肥牛、基礎母牛養殖,決心通過大力發展黃牛養殖業,成為公河來村的黃牛養殖致富帶頭人。這時他還有一個夢想沒有實現,引導家鄉農民依靠科技養殖和規模養殖共同走上致富路。

適逢旗委、旗政府發出“轉變發展方式,加快農牧業現代化進程”的號召,他便積極響應黨委政府的號召,大力發展種養業,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和“統一提供改良品種、統一技術培訓、統一防疫”的模式,擴大黃牛養殖場規模,擴大再生產,走規模經營的路子,帶動周邊群眾增收致富。
李剛通過土地流轉、吸納就業、科學種養加示范引領,成功探索出適合當地實際的產業扶貧模式,2016年5月由他牽頭69個農戶自愿入股的科左后旗散都蘇木聚禾興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了,合作社投資367萬元,建成標準化牛舍3950平方米、牛欄2000米、飼草料倉庫640平方米、青貯窖池800立方米、大型儲糞池1個、辦公及附屬設施750平方米,飼草種植基地1200畝。
合作社與周邊3個村47個貧困戶結成基礎母牛托管扶貧增收對子,合作社利用經濟實力、技術資源優勢實施產業扶貧,讓貧困戶在既不付出勞動又不承擔風險的前提下,實現足不出戶脫貧增收。僅2017年合作社就為47戶貧困戶入社社員分紅32萬元。

散都蘇木南部與遼寧省接壤,多年來黃牛冷配品種雜亂,養殖效益并不樂觀。合作社從內蒙古東部區種畜繁育中心引進適合當地的15個優質西門塔爾顆粒品種,以成本價格供應當地養牛戶,大大縮短出欄時間,從而提高黃牛商品率。還定期編發標準化養牛手冊,公示改良品種及飼料配方,統一發放防疫藥品,邀請有經驗的專家教授,巡回指導社員的人工授精及母犢分離技術,做到技術人員直接到戶,技術要領直接到人,戶戶都有“土專家”。
創業后,他邊干邊學,遇到困難不悲觀失望,更不氣餒退縮,而是積極進取,分析研究,努力學習科學的養殖方法;通過各種途徑籌措資金,逐步擴大養殖規模,積極主動改變傳統養殖習慣,靠改革創新觀念。
截止2018年5月底,合作社社員發展到102戶,飼養黃牛612頭。

通過幾年的不斷努力,如今,李剛已經是散都蘇木的致富能手,青年致富的領頭雁。在自己致富的同時,他沒有忘記為鄉親們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本村和外村的養殖戶來求他幫忙,他總是很熱心地幫助他們,無償提供技術咨詢和養殖書籍。幾年來,共為群眾講解技術問題近百次,到村民家中提供服務40多次,無償提供養殖書籍100多本。在其他養殖戶遇到資金困難時,給予大力支持,幫助低價賒銷飼草料等。李剛還在實踐中摸索出了一些非常實際的養牛經驗。除此之外,他還積極引導村民改變觀念,合理分流,搞特色養殖,整合有限的土地資源,擴大生產規模,走專業化之路。在蘇木黨委的大力支持下,以市場為導向,以專業協會為手段,成立公河來村種養協會,合理分配全村種養資源,避免盲目發展,從而導致內部惡性競爭;并利用協會的集中優勢,從資金和技術上幫助各養殖戶,發展三高農業,提高種養業經濟效益,以達到共同致富的目的。
李剛富了不忘鄉親,不但熱心幫助村民發家致富,還熱心于村里的公益事業,修路、捐資助學。多年來,李剛先后參與捐資助學、救助困難群體等公益事業20多次,共捐助善款80多萬元。公河來村南有一條河——永安河,雖說“永安”,卻不安寧,河水不深,但河床與地面的落差很大,猶如天塹橫亙在村民居家與耕種的農田之間,給村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和困難。春播夏耘時節,村民都要涉水過河,到了秋收時節,群眾要從10余里路的鄰村繞行才能把莊稼拉回家。李剛把群眾“行路難”的問題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為幫助解決群眾“行路難”的問題,2014年李剛作出了決定,拿出自己多年積蓄60萬元,修建了一座長60米,寬6.5米,10孔的鋼筋水泥混凝土澆筑的載重量達45噸的橋梁。村民自發為橋取名為“民心橋”。2015年他又自掏腰包18萬元,修建涵洞5處,護坡120延長米。從此這條河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永安河”,村民們紛紛為他點贊!稱他是真心為民辦好事實事的“好青年”、“慈善家”。
李剛說: 雖然創業艱難,但創業苦中有樂。他的路還很長很長,有許多計劃還未實現,他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切實增強創業本領,進一步堅定“帶頭創業和帶動群眾創業”的信念,早日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社會主義美麗鄉村建設添寫濃墨重彩的一筆!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期待這位追求卓越的年輕企業家的路越走越遠!by科左后旗共青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