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熬力照、胡套吐格全家福照片
熬力照手書的家國寄語: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記賬讓我家走上了致富路。
熬力照、胡套吐格翻看賬本
熬力照、胡套吐格家的賬本
“日歷2.4元、照相2元、電視與戲劇雜志8毛、兩雙鞋19元、買豬50元----”這是熬力照1987年記賬本上記錄的。
如今,看著一堆小山似的泛黃褶皺的賬本,每一位來他家串門的客人都感慨萬千。感覺正是這些30多年躺在這個家庭里不會說話的一筆筆賬單,用無聲的言語,記錄了科爾沁牧民40年來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9月,正是豐收的季節。中國婦女報 中國女網記者來到了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后旗。在巴彥毛都蘇木莫麥嘎查熬力照家,幾十本大小不一、材質不同的筆記本擺在桌子上。
熬力照的妻子胡套吐格告訴記者:“我們家記賬是從1982年開始的,說起記賬,還有一段心酸的故事。”
胡套吐格抹著眼淚回憶到,那時,一家四口人,生活非常困難,一年收入才160元。丈夫熬力照愛抽煙,她就悄悄地把丈夫抽過的煙盒攢了起來。一個月過后,煙盒就攢了厚厚一摞。那時抽的是‘青城’煙,一盒5毛,那會兒的雞蛋一個才6分錢。一算賬,抽煙就把收入的一半抽沒了。姑娘上學交不起學費,熬力照背著30斤蓖麻到鎮里賣成錢,才送到了學校。
“我要是直接和他說抽煙費錢,可能他不承認。但看到擺在面前厚厚的一摞煙盒子,他就沒話說了。從那之后,熬力照再沒抽過一支煙。” 胡套吐格說。
從此之后,熬力照有了記賬的習慣。收入哪來的?錢花到哪了?哪些花銷是不該花的?到了月底一算,一目了然。
回憶起剛結婚的日子,胡套吐格說:“那時我們沒有自己的房子,是租別人的。第二年我們就想蓋自己的房子,想請人幫忙,但那樣要管人家吃喝、管抽煙喝酒,我們當時確實是沒錢。蓋房就我們倆自己干,我一邊給孩子喂奶,一邊光腳和泥,丈夫也能吃苦,我們終于有了自己的房子。”
現在,熬力照家有19頭肉牛,30畝土地全部種上了牛飼料,每年能下10個小牛犢,年收入在八九萬元。兩個孩子都在旗里發展,姑娘開超市,兒子開大車跑運輸。讓人欣慰的是,在父母親的熏陶下,兩個孩子也繼承了父母勤儉持家記賬的好習慣,日子過得很紅火,在旗里都買了樓房。
胡套吐格告訴記者:“20多年了,我們家沒有向別人借過一分錢,都是我們借錢給別人。我們也從來不賒帳,嘎查有的人春天賒茶葉喝,我們寧愿喝白開水也不賒帳喝茶。有一年,我們嘎查同時有三個小孩得急病,都是我們家出錢應急的,這種事情還有很多。”
熬力照學歷不高,但他非常愛學習,八十年代他就自費訂閱報刊雜志,報考函授班,還當過內蒙古人民廣播蒙古語電臺的通訊員。他笑著說:“一次,電臺給我寄來15元稿費,正是這15元,讓我有了蓋房的打算。”
當記者問他記賬這么多年有啥變化時,熬力照說:“記賬的次數其實差不多,只是金額發生了變化,過去是幾毛、幾分、幾塊,現在是幾十、幾百、幾萬甚至是幾十萬。比如我兒子買樓房,一次就花了32萬,姑娘買車一次就取了9萬元現金。”
如今,日子好過了,熬力照家成了嘎查最富裕的人家。看到嘎查有的人爭著當貧困戶,正值壯年卻享受著國家的扶貧政策,夫妻倆怎么也想不通,她們認為這是做人的恥辱。
記者從熬力照的賬本發現,從1999年起,他都詳細記錄了通遼市、蘇木、嘎查和自己家的人均收入數據,認真地標出了自己家人均收入比全市人均收入高出多少錢。熬力照常和孩子們說的一句話就是“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
去年,在通遼市婦聯的選送下,熬力照、胡套吐格家庭榮幸地被評為自治區“最美家庭”。通遼市婦聯主席包蘭芳告訴記者:“下一步,我們婦聯協調檔案和統計部門,對熬力照家的賬本進行規范性的整理保存,鼓勵他繼續把帳記好。這不僅是他家的小帳,也是國家的大帳,透過這些泛黃的賬本,我們國家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成就一目了然,是我們不可多得的歷史見證。”
來源:中國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