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冬日的科左后旗阿古拉鎮巴彥寶吐大地銀裝素裹。雪過天晴的上午,在村委會會議室里,田斯琴高娃正耐心地為村里的家庭婦女講授民族傳統手工刺繡技藝。
“把這根藍線穿過去,對!找準樣圖上的點。”田老師手把手地教村民賈曉宇縫制一個花朵圖案。不多時,鮮艷的花朵躍然出現。筆者了解到,村民將圖案縫制完畢后,田老師會以相應的價格回收。將學習和賺錢連在一起,這其中的“來龍去脈”又是怎樣呢?
提起科爾沁民族服飾工藝,田斯琴高娃這個名字可謂響當當。現年54歲,出生在科左中旗腰林毛都鎮的她,1989年開始從事流行服裝行業,2000年轉營傳統民族服飾。為了提高技藝、學習經營模式,她“串門兒”似的往返于與呼和浩特,甚至多次去蒙古國學習民族服飾制作技藝。長年累月的學習使她漸漸成為業界領軍人物。2010年,她被評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科爾沁服飾代表性傳承人,之后創辦了豁爾沁蒙古族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主要開展蒙古族傳統服裝制作、銷售等業務。2012年,她當選為市政協委員,引起了市政協辦公室老干部科負責人、駐巴彥寶吐嘎查扶貧工作隊第一書記吳波的關注,“何不將田老師請到巴彥寶吐嘎查,向當地婦女傳授制作技藝,如果大家手工做得好,還可以建立供銷關系,為大家帶來額外收入。”吳波找到田斯琴高娃說明此事,田老師原本也有意培養民族工藝傳承人,于是兩人一拍即合,這件事兒就這樣定了下來。
2017年11月17日,田老師帶領幾位具有數十年手工制作經驗的老藝人如約而至。村里婦女聽說有老師要來傳授手工制作技藝,早早就清理好積雪,燃好爐火,坐在會議室里翹首以待。田老師一行到來的那一刻,大家熱烈鼓掌。田老師簡單地介紹了此次活動內容,當說到會收購刺繡半成品時,大家非常興奮,學習的積極性更高了。
“我們把民族刺繡所用的針線、樣圖、布匹全部免費送給她們。如果縫制得好,現場就可以回收,加工后用到蒙古袍、靴子等民族服飾上。”田老師正向筆者說著,村民賈曉宇走過來問詢刺繡圖案中花葉部分的縫制步驟。田老師耐心地教著,大家認真地學著。筆者了解到,將一個圖案完完整整繡出來,最多需要兩天時間。而且完全在閑暇時間進行,既不耽誤家務勞作,又能充實入冬后的農閑生活。回收價格依據所刺繡工藝品的大小、功耗而定,最小的刺繡產品回收價格也要在30—40元之間,最大的可達到100元,每月光靠手工刺繡,就可以有近1000元的額外收入。賈曉宇笑著說:“這次老師們到巴彥寶吐向我們傳授手工技藝,不但豐富了我們的業余生活,還能增加收入!”田老師表示:“十九大勝利閉幕不久,我覺得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就是要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發揮政協智力密集的人才優勢,為我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貢獻力量。”駐村扶貧干部吳波說:“這次送藝下鄉的關鍵是探索一種全新的扶貧模式,激發廣大農牧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我們要堅持開展好這個活動,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努力。”
窗外寒風夾雜瑞雪,屋內爐火熊熊正旺。“無處安放”的凜冬時節,正被一針一線編織在脫貧致富的小康路上。